摘 要:隨著初中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倫理學和法治學為代表的學科取得了越來越重要的教育成果,其地位正在逐步顯現。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進行情感教育分析,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中之重。文章討論了現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中的具體問題,并分析了灌輸情感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感教育分析;有效策略
一、 引言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考試制度的影響下,大多數教師仍然受到壓制,盲目地追求學生獲得更高的學科分數,并盲目地向班上的學生講解。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題體驗和情感需求,這阻礙了初中生情感意識和思想意識的有效提高。因此,要更改以上狀態,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并創新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所處的社會及現實世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面對生活,逐步樹立正確的道德和法制觀念,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具體問題
(一)課堂整體教學目標不夠完善
初中的教學《道德與法治》要求教師設定適當的教學目標,找到正確的教學方向,改善學生的反應能力,并指導學生相應地學習。但是,從目前的角度來看,大多數教師在情感教育分析過程中并未科學、有效地設定相應的目標。一些老師更加重視他們設定教學目標的理論知識,但情感教育還不夠。他對現代初中生的性格和精神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長期解釋了他的理論知識,因此他了解道德和學生法律。該程度相對較低,不能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并且學習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觀念相反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情感教育分析時也是如此,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相關分析活動尤為重要。但是,一些道德和法治老師仍然受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教師是教育活動的領導者,應無視學生的主要地位,采用灌輸模式,并強調對特定知識的透徹學習。學生可能對深度學習不感興趣,從而導致了一些學生問題,例如不認真聽講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做些小動作。上述現象和問題的存在,證明了教師開展了有效的道德法律教育活動,情感教育分析產生了令人不安的影響。
(三)教學觀念不能與時俱進
有的教師仍以自我為教學核心,不注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單方面復制教材教學宗旨,學生毫無興趣而言,有的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生厭煩心理,教學效率事倍功半。這種教學方式很難與學生實現情感的共鳴,學生與教材內容、教師間沒有建立起情感因素,因此,學生學到的知識印象不深,很容易遺忘,以至于他們不能學以致用,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現階段,初中教育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學生都是以中考考試科目為重點,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成績上,而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新知與強化知識的訓練方面。即便新課改、新的教學理念的影響,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而學習道德與法治有關的知識并不是為了讓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是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三、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在備課過程中尋找教學目標滲透情感教育以提高教學效率
在備課階段,教師需要充分地準備課堂內容。這是為了更有效地激勵課堂上的學生,鼓勵學生參與,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在課程的準備階段展示情感教育和相應的分析技能,以便他們真正進行準備。例如,在課程準備過程中,一些初中道德和法律規則的老師需要考慮學生的道德知識和法律規則知識以及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在教室中找到準確的教育目標和特定的情感教育,該策略為您在課堂上取得成功做好了更好的準備。因此,教師需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素質,以提高整體教育效率。
(二)在課堂導入階段滲透相應的情感教育進行相關的分析活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始之初,教師進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分析和滲透活動,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并在課堂上表現出喜悅和目的。學生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積極學習道德知識和法治知識,并跟隨教師的腳步獲得更多的教育。例如,當教授“自我發現”的內容時,老師會教學生“初中生的問題是什么”,“初中生為什么不自信”和“如何做得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系列問題,例如“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相關照片。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方法更好地展示和釋放他們的真實感受,找到理由對其做出回應,并積極地發現自己。
(三)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外活動體現相關的情感教育分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作為初中道德和法律的老師,他們應該學習道德知識和法律規則知識,并將學生帶到更廣闊的世界。體驗和使用知識,發現教育活動的切入點,發現情感教育和滲透的滲透點,開展獨特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活動,并創建可以讓更多學生體驗“吸引”的課程,以便更多的學生看到它們。表現出相應的情緒,積極參與,表現出興趣,最大化能力和興趣,養成情緒,面對真正的學生并與高級教師溝通。
(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
為了能夠充分地激發初中生內心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情感共鳴,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情感需求,適當地借助現有的資源來給學生創設豐富的、生動歡快的教學情境,從而引起學生對情境中教學內容的關注和好奇,逐步提高學生內心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展開更高效率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習情境的創設,將學生置于形象的、具體的情境中,使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逐漸迸發,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
例如,教師在教學“建設美麗中國”時,設計了如下滲透過程。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關于我國環境問題以及人口問題的短片,以此來引起學生的直觀感受,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推動學生快速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其次,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如果整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也逐漸短缺,我們該如何做呢?”最后,通過視頻情境以及問題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逐步引發了學生的深層思考。
(五)組建小組共同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
為了能夠進一步增強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情感體驗,教師要依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認知水平,在課內合理地組建學習小組,通過學生的互相探討和共同學習提高效率,有利于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性的合作品質,逐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師要善于組織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來感受道德與法治知識是基于社會生活而產生的,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逐步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師在教學“創新永無止境”時,設計了如下滲透過程。首先,教師向學生出示了一些常見的科技產品,如聲控臺燈、健康手環、語音智能機器人等,引導學生近距離觀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以及創新的重要性。其次,要求學生結為幾個小組,共同探究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因素是哪些,為什么一個國家要想進一步發展就要不斷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和理解。最后,通過小組間的共同探討,有利于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意義所在,逐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
(六)注重結合現實生活,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認知
為了能夠有效地升華初中生的道德體驗以及情感認知,教師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熟悉的、真實的案例向學生呈現,以此來調動學生以往的認知經驗,使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對新知識進行自主地建構,對其中的情感態度進行充分的挖掘,增強其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因此,教師要注重將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到一起,將以往乏味、空洞的教學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真實,以此來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認知。
例如,教師在教學“正視發展挑戰”時,設計了如下滲透過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所處的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惡化問題,以此來調動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其次,向學生播放了熱度較高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使學生直觀地、深刻地感受到地球環境的惡化,逐步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最后,通過結合現實生活,有利于升華學生的道德體驗和情感認知,使學生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
四、 結束語
一般而言,初中課堂上的師生在道德和法律教育中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教師尊重學生的利益,適應時代發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目標。學生情感教育的客觀需求可以在道德和法治課堂上達到預期的教育效益,同時傳遞和促進正確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李玲.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情感教育[J].南北橋,2017(5).
[2]牟宗蘭.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文理導航,2018(1).
[3]方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的情感教育探究[C]∥第二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基礎教育“十三五”規劃課題會議.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
[4]吳佃娟.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
作者簡介:馮輝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桃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