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 鐘鳴
【摘要】班主任外部賦能機制建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班主任內在的專業覺醒和能力提升,需要區域整體設計。在具體實踐中,要明確專業道德提升是專業發展的精神基礎;要轉變教育思維方式,在學習中建立專業認知:構建學校實踐共同體,在自我教育中專業覺醒:聚焦校本實際問題,通過指導啟迪專業智慧。
【關鍵詞】班主任;專業道德;賦能機制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7-0011-03
【作者簡介】1.張燁,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0)德育室主任,副教授,無錫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帶頭人;2.鐘鳴,江蘇省無錫市西漳中學(江蘇無錫,214171)校長助理,高級教師,無錫市教學能手,惠山區德育帶頭人。
一、頂層設計:構筑班主任專業提升的賦能機制
自從《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2006年)明確指出“班主任崗位是具有較高素質和人格要求的重要專業性崗位”以來,班主任崗位的專業性或者說班主任的專業化問題正式確立。所謂班主任專業化就是教師在走向班主任崗位的前后進程中,通過外在培訓、日常研修、自主規劃等方式,學習專業道德,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履行專業職責,發揮專業作用,符合專業標準,建立專業理想和信念,最終獲得專業地位、確立專業精神的過程。其中,專業道德是專業性的必要條件,是專業化的精神基礎。
班主任專業水平的提升不僅需要通過政策引領來提升班主任的專業道德水平,同時需要通過行政助推、培訓提質、評價激勵、生涯規劃、優秀吸引等方式來激活班主任參與實踐的專業覺醒,確立專業追求,進而提升專業智慧。這就需要確立和完善班主任專業提升的外部賦能機制并有效實施。
外部賦能機制的建立要以“規范管理、整體設計、分層培養、促進發展”的思路進行區域整體設計,搭建諸如“班主任導師培養研究基地”等平臺,借助班主任工作室等工作機制,進行頂層政策設計和單列專項資金支持,建設“業務線、榮譽線”雙線并進的班主任專業發展通道。
“業務線”是指構建前后貫通的“師范生職前培養、新教師崗前培訓、新教師三年過關、班主任職級晉升”班主任業務晉升通道;“榮譽線”是指針對三年過關后的班主任,采用“拿證后報銷的方式,讓一部分班主任先逐次拿到三張證書”,作為德育骨干稱號的必要條件,構建德育“新秀、能手、帶頭人、名師、特級、功勛”班主任榮譽晉升通道。
外部賦能機制的建立既是“立德樹人”“五育融合”的時代呼喚,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現代教育改變班主任工作現狀的現實需要,將班主任工作開拓到包含“協調各方進行家校共育、積極關注進行心理輔導、生涯指導確立人生目標”的更寬廣領域。這些外部賦能機制,最終服務于打造一支思想素質好、育人水平高、班級管理能力強的班主任隊伍。
二、政策規約:提升班主任隊伍的專業道德水平
康德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能引起人們的震撼,一是天上的星空,一是人內心的道德律。”中小學班主任專業道德提升是班主任專業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道德發展總是經歷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專業道德的發展也是如此。班主任專業道德“邊界”的形成、專業道德體系的構建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借助教師專業道德制度體系建設。
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始終將教師專業道德制度體系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近30年來,就先后多次頒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1997年出臺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到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從“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等規范要求,到師德檔案、考核、監督、獎懲等制度不斷完善,師德建設步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從處理師德“失范”行為、震懾師德“失范”教師,到進一步明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及任務舉措,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最終實現了師德建設政策體系的全覆蓋,從而讓師德建設不僅成為一種道德的呼喚,更成為一種制度的規約。教師專業道德的修煉、專業道德智慧的領悟有了系統的外在政策引領。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一方面,要通過政策法規的宣傳培訓、專業道德人物和事件的宣講,從理性認知和感性濡染兩方面加深教師對專業道德標準和規則的認知,進而產生對專業道德制度的“敬畏”;另一方面,則要將教師專業道德的具體規則和細節要求滲透到教育教學實踐中,讓教師在道德實踐中對自己的道德生活能力和道德生活狀況進行審視和評判,進而形成合乎理性的理解,并推動自己以更加合乎客觀倫理的方式生活或生存。因此,教師專業道德制度體系建設為班主任專業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礎。
三、實踐觸發:變革班主任專業提升的推進方式
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對學校教育、生活過程與班主任專業提升關系的具體化的研究分析,研究班主任專業提升中的現實需要和問題,主動地進行各種變革,促進班主任專業提升。
1.轉變教育思維方式,在學習中建立專業認知。
影響班主任專業提升的因素涉及學校方方面面,且各種因素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多種發展的可能性。班主任專業提升的學校實踐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學校應引導班主任不僅在一些活動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所改進,還要著眼于學校教育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優化、學校各方工作的融合推進、學校育人理念的積極視角,從而推動班主任不斷地學習,形成科學的專業認知。
以教育政策法規為例,它規范引領著教師的專業實踐,指導著教師的專業行為,調節著教育各方關系。學校要指導班主任用積極思維方式、系統思維方式、整合融通思維方式學習職業法規、建立自我認知、促成專業覺醒。引導班主任從認知、遵循開始,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實踐和體悟,從外在約束走向內在自覺,在自我修煉中引領學生成長發展。
2.構建學校實踐共同體,在自我教育中專業覺醒。
基于解決學校問題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班主任專業提升更需要學校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轉換為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機會。學校將全體成員,包括教師、學生和家長卷入到班主任專業提升的進程中,構建學校實踐共同體,讓共同體成員成為學校實踐的真正主體和成果的共享者。
在實踐共同體成員中,班主任是核心,是連接共同體各方的紐帶。因為其核心工作是帶好“雙班”(學生班和家長班),形成“雙班交互影響”的育人系統。這就要求班主任能夠自我學習、自我教育,不斷經歷再教育和啟悟自我教育的過程,自然實現自我的專業覺醒。
班主任在為共同體各方進行專業示范中體驗職業的幸福,追求生命的價值,理解存在的意義,從不成熟教師走向成熟教師、從不完善的人走向完善完美的人,用自我的專業覺醒引領共同體各方覺醒,用自己的成長帶動共同體各方成長,共同從生命的物質狀態走向生命的精神狀態,共同體成員就真正地成為實踐進程中的成果共享者。
3.聚焦校本實際問題,通過指導啟迪專業智慧。
班主任專業提升永遠是在現實的兩難問題中展開的,主要不是尋找理想化的教育,只是尋求更為適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教育。學校要指導班主任自我探索,啟動內在覺悟,可以讓班主任審視自己的職場行為,比如無私地關愛學生,不論學生的成績優劣、習慣好壞、長相俊丑、家庭貧富,也不管其父母權位高低,教師都要一視同仁地給予學生平等的愛。在這個過程中,引導班主任以科學、專業和審美的能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積極面,發掘學生的“善根”,更好解決兩難問題,幫助學生成長,體驗“教學互長”,更好地感受助人自助的幸福,獲得積極的情感,從而生成專業智慧。
專業智慧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歷練的成果。學校外部賦能機制的建立促進了班主任形成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引領班主任進入專業境界,領悟人生智慧,真正獲得專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