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很多班主任在專業發展上缺少動力的問題,學校可通過項目行動研究,聚焦班主任內在需要,分層實施項目研究、多元評價項目成果,讓班主任卷入式參與,在專家指導下,形成合作同盟,激發班主任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班主任;項目主題;分層實施;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7-0014-03
【作者簡介】吳偉紅,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00)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班主任工作專業化已提了很多年,但大多數班主任仍把這項工作作為副業,以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為目標,缺少專業發展動力。筆者以所在學校——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項目行動研究,讓全體班主任卷入式參與,在專家指導下,形成合作同盟,激發班主任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
一、項目主題——聚焦內在需要
項目行動研究,沒有課題研究的嚴謹流程,一般是班主任們共同商定一個研究目標,經過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對相關問題的科學認識,改進自己的工作,獲得專業的發展。學校在引領班主任確立項目主題時要從三個方面考慮,讓參與者有深度認同感。
1.實用性——鎖定班主任工作難點。
每學期由德育處牽頭組織調研,梳理班主任工作的共性難點,形成項目主題。例如:筆者學校在某個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班主任們抵觸主題班會,很多主題班會費時費力,學生參與度低,內心缺少觸動,班會達不到期待目標。于是,“體驗式主題班會”成為當年的項目主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先讓班主任從常規管理中找班會主題,然后設計班會并組織觀摩研討。有位班主任針對班上學生進出教室一直踢門的細節,讓學生進行調查和討論,設計了《小扣柴扉話敲門》主題班會,學生成為活動主角,交流不同場景中不同的敲門方法,從敲門這個動作人手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項目組成員受到啟發,目光從原先的“高大空”轉型為“小真實”。他們各自設計一節體驗式主題班會方案,進行多次研討后結集共享,項目研究激發了班主任組織主題班會的熱情。
2.創新性——著眼德育的時代熱點。
學校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研究項目主題要緊跟時代,引領班主任用發展的眼光育人,激發工作的創新性。例如:2020年,我們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提出“勞動教育班本課程”項目主題。項目組先商定三個年段勞動課程的方向,低年級重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中年級重在培養服務他人意識,高年級重點培養勞動創新意識;然后每個班主任根據班情,設計班本勞動課程方案。項目研究中期,分年段組織研討觀摩,大家相互啟發,生發了很多生動的班本勞動課程。學生勞動技能的增強,不僅推動了班級常規管理走向高效,也推動了班主任專業水平的提升。
3.時效性——落腳學生發展的關鍵點。
兒童發展有關鍵期,班主任項目研究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例如:一年級入學后兩個月是新生適應期,很多學生入學后會出現各類發展性問題,這是他們成長的契機。學校據此確定“起始階段的教育細節”研究項目。學校組織一年級班主任在第一學期留意觀察,做好積累。第二個學期組織研討,匯總起始階段常見的教育困惑,分成“熟悉環境篇、用餐習慣篇、禮儀習慣篇、衛生習慣篇、上課習慣篇、作業習慣篇、自理習慣篇、課間習慣篇、值日習慣篇、排隊習慣篇、交往習慣篇、家校溝通篇、全員育人篇”13個主題,由班主任結合自己經驗進行解答。為了讓一線班主任易學易操作,項目成果要求用“教育困惑、案例解答、溫馨提示”三部分呈現,內容力求簡潔生動。
二、項目實施——強調靈活分層
項目行動研究的主體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專業水平有差異,學校要根據項目研究的難度,組織班主任分層參與。
1.核心項目分主題研究。
學校要激發每個班主任的責任意識和專業成長的動力,就要帶領全體班主任參與核心項目研究。筆者學校德育主課題是“‘平等-自主型班級文化構建”,我們第一學期把“溫馨教室我的家”作為研究項目,每個教室體現“八個一”,即一個特色班名、一句班級口號、一張班級合影、一個班務欄、一個綠化角、一個圖書角、一個墻報、一個班級吉尼斯。班主任組織學生一起設計共同家園,師生們在溫暖、平等、自由的環境文化中獲得一種健康向上的愉悅體驗,增強了班級凝聚力。第二學期項目主題是“人人崗位展風采”,各班按照“設定崗位、競選崗位、崗位指導與崗位評價”予以實施實驗,為每個學生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使學生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逐步實現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班主任角色逐漸從控制型轉為指導型,工作輕松而高效。
2.重點項目分階段研究。
有些重點項目的難度比較大,可以組織骨干班主任分階段推進式參與研究。例如:2019年學校的研究項目是“‘益智修身心理班會”,全校組織了54名骨干班主任成立項目小組,聘請了浙江省心理特級教師鐘志農為導師。項目組在鐘老師指導下設計了“益智修身”系列心理班會,其中包括三類“益智”訓練課程:低年級是“專注力”,中年級是“思維力”,高年級是“記憶力”;有六類“修身”訓練課程:六個年級分別對應“守規”“正習”“友善”“合群”“誠信”“進取”主題。第一階段,組織專家培訓,讓班主任理解這個項目的意圖和目標,成員認領分工;第二階段,上示范課集中研討,全體成員把握了心理班會的流程,對自己的設計方案有了方向感;第三階段集中研課,聚焦“設計理念和操作層面相結合”,把輔導目標融進學生喜歡的體驗活動;第四階段集中研課,從“理念、思路、素材、問題、結構和動感”六個維度進行評價,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第五階段是展示匯報,6個年級9個主題54節心理班會課設計匯編成冊,向全體班主任展示分享。項目組班主任經歷“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積累了豐富的帶班智慧。
3.特色項目分層次研究。
班主任隊伍年齡差異大,能力有不同,項目行動研究要根據不同層次班主任的需要而展開。例如:學校針對資深班主任,組織了一個“尋找我的帶班智慧”項目,動員班主任年限在10年以上的班主任自主報名,梳理自己的帶班主張,形成自己的特色,德育行政人員和外聘專家組成團隊給予指導;針對剛上崗缺乏帶班經驗的青年班主任,學校組織了“青年班主任專業成長工作坊”項目,由學校心育和德育名師帶領,每期由青年班主任講述自己日常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境,然后挑選一個案例通過情景再現,互助解決。來自真實教育實踐的經驗通過研討與交流,實現了傳遞與流動,促進青年班主任專業水平的快速提升。
三、項目評價——注重多元激勵
有專家指出:評價是一個指導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反饋的過程,評價是一個調整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提高的過程,評價還是一個班主任“閃光點”的評議活動。項目實施評價的目的是激勵,重在過程,亮在結果,貴在成長。
1.互助式過程評價。
項目行動研究重在研究過程,每次過程研討都是一次伙伴互助的機會,項目組主持人積極鼓勵每個成員分享收獲體會,提出改進建議。例如:一位二年級班主任參與了“‘益智修身心理班會”項目,她選擇了“正習”主題,被推薦在項目組集中研討時上研討課《待人要彬彬有禮》,她在自己校區試上三次,項目小組成員給她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鼓勵她不斷改進提升。集中研討活動時,專家和組員又給她提了很多改進建議,這位班主任虛心接受,不斷改進,最后這篇教案設計發表在學術期刊上。項目組班主任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他們最大的收獲就是在一次次團隊研討中全面而深入的評價。
2.展示式結果評價。
項目行動研究的成果需要分享,學校盡可能搭設成果展示平臺。例如:學校每年度有“班主任論壇”集中展示項目研究成果,展示主要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匯編成冊的項目成果集,第二類是現場展示班會等活動,第三類是介紹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感人故事。通過展示匯報,班主任們的工作得到領導和同行的充分肯定,進一步鼓舞他們在專業成長中不斷努力,也帶動更多班主任走上專業成長之路。
3.反思式循環評價。
項目研究雖有一些清晰結果,但還有許多工作是短時間無法客觀評價的。而且外在評價不可能對每個參與者有全面客觀的評價,這就需要推進班主任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既注重細節、過程,又重視結果。班主任要善于反思,從而發展與完善自己的育人觀念,激發工作熱情,提升專業品質。
學校只有始終把班主任的專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管理者的理念從“領導者”轉變為“合作者”,精心設計研究項目,才能讓每個班主任在行動研究中展示生命創造的價值,向著成為教育專家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