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英 高小運
摘 要:文章基于學習者學習風格的認知實驗,認為選擇與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太大好處。相反,那些真正適合初中數學學習的策略往往是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美中不足的便是需要刻意練習,因此相對比較枯燥。并認為,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者不斷走出舒適區的過程,該過程必然是不能給人帶來愉悅感,而快樂往往則是一瞬間的事情。
關鍵詞:學習風格;初中數學;學習成績;遺忘曲線;情境
現代教育教學理念非常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本主義、建構主義、最近發展區理論、層次教學理論等都是基于對于人的尊重而探討學習者的學習問題。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發現,在所有學習者中,至少存在4種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它們分別是聽覺型、視覺型、讀寫型和動手實踐型。當然,這里的學習風格模型的構建,只是為了我們研究方便,在實際學習中,我們也發現,幾乎每個同學都不同程度地擁有上述4種學習風格,只不過每種學習風格在每個人的學習偏好上占比不同而已。
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本身就是一系列連續性質的試錯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初中歷史老師,我的想法也和其他教師一樣樸素,就是想學生通過初中數學學習,能夠取得滿意的成績,并能夠獲得一定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成長。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我將注意力置于學習風格上,試圖通過學習風格對全班學生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開展分類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一、 微型數學教學實驗: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關系
(一)全班學習測試分布
為了能夠更為準確的測評學生的學習風格,在獲得學校信息中心協助的前提下,我指導全體同學在VARK的官方網站上測試了自己喜歡的學習風格,最后獲得的測試結果是全班45人中有20人屬于聽覺型學習風格,12人屬于視覺型學習風格,5人屬于讀寫型學習風格,3人屬于動手實踐型學習風格。其余5人屬于混合型學習風格。
(二)針對不同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根據學習風格類型,將不確定的45位同學分為5組,從理論上來看,極大程度地簡化了學情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在理想狀況下,當我們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采用相對應的教學方式時應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我們的教學實驗以一元二次方程為學習內容。
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已經根據學習風格特點將學生分成人數不等的五組,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為教學內容,我們對于20人為一組的聽覺型學習風格的學生進行一般的講解式教學。對于12人組的視覺新同學則通過ppt課件展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過程,輔助于教師的一些點撥。而對于5人組的讀寫型學習風格的同學,我們則為他們提供導學案,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材相應內容,并寫出計算過程。而對于動手實踐型同學,教師則直接不參與學習過程,只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學習目標。另外對于那些混合性學習風格的同學,我們則讓他們從上述4組中自由選擇其中一組進行參與。
(三)結論:選擇與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太大好處
我們給學生提供20分鐘作為學習時間,5分鐘為復習鞏固和查漏補缺時間。5分鐘一結束,我們就給全班同學發放基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相關測驗題目,測驗結果卻讓我們大吃一驚:我們竟然發現選擇與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太好的學習效果。學習的過程是否愉快和學習成效關系不大。
結合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經歷,并閱讀相關學習風格的各種文獻論述以后,我們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學習風格僅僅是一種個體學習喜好傾向,學習者喜歡某一種學習風格,并不意味著他可能完全按照該學習風格的方式去學習。喜歡和去做完全是兩碼事兒。享受學習過程并不意味著必定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人是感性的高級動物,我們并不能夠完全時時刻刻地聽從理智的指揮,更多時候我們更愿意選擇在一種相對安逸的環境中生活。而學習本身就不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至少學習的過程是人不斷地走出舒適區的過程,因此其過程中給人帶來的不適感要非常明顯,不適感帶給個體的感觸自然是不舒服的,不愉快的。況且學習給我們個體帶來的愉快,往往是一剎那一瞬間的感覺。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就會豁然開朗。
二、 真正適合初中數學學習的策略
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和一些經驗教訓,并閱讀了相當數量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相關的參考文獻論述,通過分析、比較和教學實踐,我認為以下4個方面的學習策略有助于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果。
(一)間隔學習法
間隔學習法背后的支撐理論是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學習知識是要啟動記憶的,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規律,我們學過新知識以后,很快便會忘記。數學知識也不能例外。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而言,突擊學習的效果往往使學習者望而卻步,很容易挫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采用碎片化學習法,即每次只學習一個或少量知識點,且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要隔開一定的時間段。等到學習下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順便復習一下已經學習過的上一個知識點。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能夠時刻提醒人的大腦前面的知識點我們已經學過了這個現實,另一方面,由于在第2次復習時的重點在新的知識點上,舊知識點就不會給學習者造成太大的恐懼心理或心理負擔,反而在相對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潛移默化地記住了。長此以往,當初中數學的學習和復習已經形成一個有效的循環鏈條時,終身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情境學習法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距離太遠,且學習難度較大,讓他們望而生畏。確實,在當前初中數學教材中,存在數字關系的一些案例,離學生的生活相對比較遙遠,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太大的相關性,更感受不到如何將知識點學以致用。這就要充分發揮數學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生活中挖掘相關的教育資源了。對于同一個數學知識點,要是可以想辦法群策群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和教師一塊從生活中尋找可以用剛剛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實現不同情境之下對于初中數學知識點的復習和鞏固。另外,即便是在同一個學習情境之下,面對同樣的知識點,不同學生的數理分析邏輯也是存在差異的,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鼓勵同學勇敢大膽的分享自己的學習方式。
(三)測驗式逆向學習法
新課改以后,在我們的基礎教育教學中,部分領導和教師對于考試、測驗、成績等問題過分敏感,認為這是唯成績論的表現。平心而論,這是對于考試或測驗的一種妖魔化的表述和認知。包括考試在內的測驗,本身就是一種查漏補缺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通過有效性的測驗,教師可以確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依然存在的問題,這對于學生是很有好處的。
而對于學生來說,測驗也屬于一種很好的逆向學習法。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問題:他們普遍無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相對客觀全面的認知,而是往往走向夜郎自大和妄自菲薄兩種極端。表現在初中數學學習中,便是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學習情況。對于一個知識點,他們往往徘徊于會與不會的中間地帶,似懂非懂是他們的常態。而這個時期的學生普遍比較敏感,自尊心較強,倘若教師直接指出他們在某些知識點學習上面的問題,學生感受到的是教師對于其人格的否定,因此情緒反應相對較大。當然這和處于青春期有關,我們表示理解。測驗這樣的逆向學習法,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客觀辯證的認識自己的學習現狀,通過測驗,他們能夠相對準確的知道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一知半解的地方又在哪里,從而使得他們在糾錯和復習過程中能夠對癥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最為關鍵的是,由于他們的問題是通過測驗自己發現的,并不是由別人指出來的,為了維護所謂的面子,絕大多數只要還沒有放棄學習的同學,一般都會暗地里使勁兒把所欠缺的知識短板補齊。
(四)溫故知新學習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基于舊有經驗和舊有知識結構,對于新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且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一般都是學習者,這種建構他人根本無法替代。簡而言之,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教學狀態中的。至少絕大多數學生的頭腦中還或多或少的裝著上節課甚至更早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便是喚醒學生,大腦中的舊有數學知識和數學經驗,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初中數學知識體系,一旦該體系大體框架初步建成,學生便會逐步進入自覺學習狀態,通過不斷地查漏補缺,為自己學習框架添磚加瓦,不斷補充缺失的知識點,最終促成初中數學學習的新的生長點的出現。
三、 小結
總之,好的學習方法往往是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學習好的同學的學習方法往往出奇的一致,學習相對落后的同學的學習方法往往各有各的特點。這是當前初中學生學習方法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當前有些人被快樂學習理念所迷惑,認為好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都必然是讓人愉快的。但是基于我對多年來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思考,我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往往就是通過刻意練習實現,而刻意練習卻往往使學生感覺非常枯燥,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者不斷走出舒適區的過程,該過程必然是不能給人帶來愉悅感,也只有在獲得好成績的那一刻,學生才能感受到一瞬間或者短暫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但是這也是幸福的、值得的。
參考文獻:
[1]劉鳳祥.初中數學因材施教教學方法[J].知識窗(教師版),2019(10).
[2]曾志謀.新時代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討[J].讀寫算,2019(22).
[3]尚有霞.初中數學教學方式轉變之策略[J].學周刊,2019(13).
[4]王麗萍.自適應學習系統中學習者模型與教學模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5]賀艷珍.初中數學差異教學的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2015(11).
[6]孫益紅.初中數學討論法中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3).
[7]楊海波,劉電芝,楊榮坤.學習興趣、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與成績的關系——基于Kolb學習風格的初中數學學習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5(10).
作者簡介:
梁蘭英,高小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卓尼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