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7-0066-03
【作者簡介】程曉燕,南京金陵匯淳學校(南京,211100)教師,高級教師。
一、教育背景
2020年,教育部制定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教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但是當前,很多學生將重心放在學習上,忽視了勞動的價值,從而導致勞動精神和技能的缺失。因此,開展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很有必要。
二、教育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勞模的先進事跡,明白“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情感目標:體驗勞模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自覺弘揚勞模們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
行為目標: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從小事做起,從學習和生活的點滴做起,自覺踐行勞動精神,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
三、活動準備
1.制作調查問卷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掌握學生進行家務勞動的情況。
2.搜集2020年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相關資料。
3.搜集學生在家庭、社區或學校進行勞動的照片,了解學生必備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
四、實施過程
(一)新聞導入,走近勞模
1.教師出示新聞圖片:2020年11月26日,南京市高淳區委書記吳勇強看望全國勞模邢青松。同時提問:你們認識這位身邊的勞模嗎?誰能說說他的先進事跡?
2.學生:他是高淳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他帶頭成立了青松水產專業合作社,通過螃蟹養殖營銷,帶領廣大農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是咱高淳的“明星”人物,更是農業領域的先進模范人物。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身邊的模范人物切入主題,更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與模范人物之間的距離;通過學生講述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勞模精神,從而激發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二)合作探究,細品勞模
1.尋勞模。
(1)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將分成三大組,請以“歷史中的勞模”“家庭中的勞模”和“班級中的勞模”為主題,分配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同時收集勞模事跡,每組輪流扮演并講述模范事跡。
(2)學生分組活動,首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后推選組員進行展示。
歷史組進行職業扮演后,組長講述“鐵人”王進喜的先進事跡: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組織工人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機器,他還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在艱苦的歲月,他努力奮斗,為我國的石油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譽為“鐵人”。
家庭組進行職業扮演后,扮演者講述家庭勞模爸爸的事跡:爸爸是一名貼壁紙的師傅,每天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為了家里的生活,他常年奔波。每天,他還要為我準備早餐,送我上下學。空閑之余,他還和媽媽一起做家務。他辛苦勞作,從無怨言。
班級組進行角色扮演,扮演者講述班級勞模勞動委員的事跡:他每天第一個到學校,整理好打掃工具,等同學們到齊后安排值日。有同學請假時,他總是主動擔起值日生的職責。大掃除時,他也總是搶著干臟活和苦活。正如同學們說的那樣:“他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他是我們公認的“老黃牛”。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尋找勞模,由學生扮演角色的同時講述勞模事跡,并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進行職業(角色)體驗,從而引導學生從歷史人物中感受力量,從家庭成員中體會真情,從身邊同學中感知奉獻精神,使學生對勞模的優良品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為后面的“品”勞模精神做好鋪墊。
2.敬勞模。
(1)教師:同學們剛剛生動而又真誠地講述了勞模的故事,現在請大家再次進行討論,你們認為他們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品質?
(2)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共同探討勞模精神,然后推舉組長進行發言。
學生1:他們都甘于奉獻、樂于服務,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為國、一心為民、一心為家、一心為他人。
學生2:他們都勤勞樸實,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知難而上,從不退縮。
學生3:他們都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地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財富。
(3)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勞模們真正闡釋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這樣的精神需要我們發揚和傳承,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去踐行勞模精神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分享,共同感知勞模精神,進行自我情感體驗和價值浸染,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學勞模。
(1)教師:請同學們觀看下面的調查報告,思考數據的背后說明了什么問題?
(2)教師出示調查數據:19.3%的學生經常幫助父母做家務,48.9%的學生偶爾幫助父母做家務,31.8%的學生從不幫助父母做家務,主動整理自己房間的學生只占21.8%,主動洗衣服的只占20.7%。
學生1:我們備受父母疼愛,很多人都缺乏主動勞動的意識。
學生2:由于平時只關注學習,家長不讓做家務,導致我們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
(3)教師:數據的背后是勞動意識的薄弱,而照片的背后更能看出同學們勞動技能的缺乏。
(4)教師分別出示三組學生在家里、社區和學校進行勞動的照片。
(5)教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三組圖片后不難看出,我們進行勞動時,勞動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還亟待改進。有沒有同學愿意上來演示一下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勞動工具?
(6)三位學生演示掃地和拖地的姿勢以及垃圾入桶的方法。
(7)教師:家務勞動、班級值日和社區勞動只是我們勞動的一部分,但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該如何有效增強我們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品質呢?請大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談談如何踐行勞模精神。
學生1:目前小區正在開展“垃圾分類”,我會利用周末時間做個小小志愿者,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同時,在家里幫助父母做好垃圾分類,為美化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生2:我會堅持每天洗一次碗,掃一次地。
學生3:我會在學校做好值日工作,保持教室的干凈和整潔。
【設計意圖】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和勞動照片發現問題,讓學生在探討中意識到自身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的缺失,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問題和勞模精神進行自我剖析,更容易讓學生意識到踐行勞模精神的緊迫感和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三)教師總結,常循勞模
教師:同學們,習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明確提出“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勉勵我們廣大學生要“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我們要時刻以勞模為標桿,以勞模精神引領自己成人、成才,以實際行動踐行勞模們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五、活動反思
本次主題班會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以小見大,注重勞動教育的滲透功能和價值引領作用。班會以“樹勞動風尚,揚勞模精神”為主題,從走近身邊的模范人物開始,設置了尋勞模、敬勞模、學勞模三個環節,分別從知、情、行三個層面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學習勞模精神的必要性;通過多種活動手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情境創設、角色體驗、分組討論等,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勞模吃苦耐勞的品質,感受勞模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自覺踐行勞模精神,養成勞動光榮的勞動觀,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真正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內涵與意義,進而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