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是主要目標,以推動學生知識理解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高三復習教學中,學科素養的滲透能夠從生物知識的根本思想和學習理念上做好引導,讓學生在復習學習中建立正確的理解認識,形成知識體系和解題能力,從而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素質教育下的高考重視綜合素質的考核,所以復習教學滲透學科素養就成了必要的策略。文章分析了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的現狀和生物學科素養的內涵,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滲透學科素養的策略,希望提高復習教學質量,讓學生得到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復習教學;學科素養;滲透策略
高三階段的教學要應對高考,所以需要進行整合高中階段知識的復習,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解決知識理解和應用過程中的問題,提升解題能力,這能提高高考成績,也能讓知識學習變成學生的能力。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完成學科知識的吸收,變成自身的能力,還要做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科考試成績。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復習中培養學科素養也就成為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深度理解生物知識,并且在復習中有思維和思想的成長,掌握生物知識的解題策略和方向。
一、 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現狀
高三階段所有學科都在進行復習教學,學生的時間有限,所以在教學設計上就要求重視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在生物復習教學中,教師都是將知識梳理分成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將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做整合,提煉其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完成整體知識結構的建設;第二,復習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以理論知識的變化和解題分析為主,促進學生知識結構下的思維和思想發展。第三輪復習重視成績提升,糾正錯誤的理解認識,培養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變成能力,完成正確解題,提升成績;第三,復習教學安排能夠讓生物學習知識和能力得到有效發展,但是在過程中學生容易產生慣性思維,依賴教師的安排和要求,缺乏自己的思考探索,生物知識結構不全面也沒有對應的學科概念和思維模式,對于生物題目的分析較為緩慢,不能理性解題。所以在高中階段有學生復習中對于知識的掌握較好,但是進行階段考試中就取得不了優異的成績。究其原因是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知識缺乏素養認知和自主能力,所以知識的復習學習很難變成自身的能力,在解題應用中就會陷入困境或者理解錯誤。鑒于此,高三生物復習中應滲透學科素養,將知識與素養融合,保證學生在復習中有綜合素質的提升,所學知識內容可以變成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綜合素質,建立學生能力提升,教學效果提高的良性復習教學環境。
二、 生物學科素養內涵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含生命觀念、科學探究、理性思維、社會責任,內容是對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概括,也是生物學科培養學生的目標。生命觀念是生物知識的基礎思想,所有的知識和應用都建立在生命觀念的基礎上,教學中以生命概念、生命發展、生命教育為具體的內容,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建立正確的觀念認識。科學探究是生物學發展的根本,特別在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內容中,科學探究是知識結構,也是學習的方法。教學中應對學生做科學探究的認知培養,以建立生物學知識體系,提高知識應用和解題能力。理性思維是學科教學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高階思維能力,其內涵在于理性分析問題,具備證據和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能夠讓學生完成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并建立綜合性考慮問題的方式。社會責任素養是生物教學中學生在知識學習積累下的應用意識,其核心是應用生物知識改變生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發展生物科技,服務人類發展。
三、 高三生物復習中學科素養的滲透策略
高三生物復習的教學現狀和學科素養的內涵決定了滲透策略要以學生的認識和應用為主,保證素養認知和能力的提升,提高復習教學的參與,同時素養的提升也能提高復習教學的質量。在滲透策略上可以將素養作文復習教學的中心思想,然后針對復習教學的不同階段開展針對性地引導,以此保證復習教學的效果。
(一)滲透生命觀念,強化基礎知識理解
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物學習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在一輪復習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優異的學生可以快速抓住課程重點,并完成單元章節知識的總結,而學困生需要逐詞逐句的重新梳理知識內容,學習效率低,也不能完全正確地解決問題。同時無論哪種情況,生物學的知識體系建立沒有主觀意識,影響了基礎知識的完善分析,會影響生物基礎知識的整合。在此階段中,教師應滲透生命觀念,并改變基礎知識的復習方法,以生命觀念為基礎組織學生提煉知識內容,并以此形成思維導圖,讓所有知識圍繞生命觀念做網格化的建立。這樣學困生的基礎知識梳理能夠有效完成,而優等生在其中也能做思想觀念下的應用思考,有效保證了復習教學的效率,也推動了生物知識體系的建立和基礎知識的理解認識,并且反向推進了生命觀念的素養培養,能夠做有效的生命教育。
比如在高一上冊的復習教學中,就以生命為思維導圖的核心組織學生去總結關于細胞的知識內容,依據知識內容分析生命的構成和成長,并以此為核心科學地解釋細胞與生命之間的關系,將大觀點變成小概念,將小概念變成具體知識。這樣的復習教學形式保證了學生復習學習理解的方向,可以讓基礎知識的復習有思想觀念的支撐,在復習中再次思考知識的內容,有助于記憶強化,也讓學生將知識理解認識建立整體的結構,做出理論概念的科學解釋,能夠提高基礎知識復習的效果。
(二)滲透科學探究,促進知識體系建立
高三復習教學中讓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是保證教學效果的主要方法,但是在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基礎知識結構的體系建立,還要針對生物學知識應用進行體系完善,使學生能夠基于問題快速調取相關基礎知識,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在二輪復習中可以滲透科學探究素養,改變以大量和專項練習開展復習的模式,而是將學生作為復習教學的資源,教師通過設置問題、組織互動,開展科學探究,讓學生在復習中依據自身理解作解題,從而能夠讓知識體系得到驗證,并解決問題、互動交流有所完善,可以有效地應用知識內容。
例如,在遺傳知識二輪復習中,教學的設計上可以設計“生物進化與遺傳有哪些關系?”主題,組織學生嘗試解釋這個觀點,其中要注意方式的轉變,多讓學生作解釋,并依據基因和染色體等知識作引導,鼓勵學生做詳細解釋,并要求做舉例說明。這樣的復習中進行了科學探究,學生的知識認識之間能夠進行聯系,并在探究中完成連帶效應,使生物知識體系不再是概念的堆積,有具體的知識關系,可以針對某一點做正確的延展。在策略上還可以針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這一課設計實驗結果探究的問題,讓學生依據整體的知識體系去做科學解釋,以此能夠鍛煉正確解題能力,也能使理性思維得到發展。
(三)滲透理性思維,完善知識應用教學
知識的有效應用是理解認識下提升成績的唯一途徑,但是高中生生物問題解析能力較弱,而教師在二、三階段復習中也是以大量的習題練習為主,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得到了鍛煉,但是思維受到了禁錮,不利于成績的提升,還會影響生物學的認識。在此情況下,滲透理性思維就成了有效的策略。在復習的解題講解中,教師以理性思維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做發生錯誤的原因,并將相似題型和同一知識點的問題做整合,組織學生做思維上的分析。這種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其學會依據問題思考證據,然后通過比較、驗證、否定等方式做邏輯推理,知識應用解題的正確性能夠得到保證,復習教學讓學生的生物成績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在《植物的激素調節》這一章的復習教學中,教師就以生長素作為典型問題,并將之與激素做對比,讓學生理性思考知識應用的方法和方式,推動學生解題思維結構的完善。在組織學生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建立開放的討論氛圍,多讓學生表達不同見解,并以此作為資源開展討論分析,樹立正確的邏輯解題思路,確保學生理性思維的建立和應用發展。
(四)滲透社會責任,樹立正確解題方向
在高三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并不受重視,這是一種錯誤地理解。社會責任素養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解題方向,合理分析問題,而且社會責任能夠把握生物解題復習的方向,有助于學生正確的思考,去考慮生物知識的應用。社會責任在復習教學中的落實主要以復習練習的題目選擇為主,讓學生在基礎知識復習中能夠有所思考,也能在解題練習中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例如,在三階段復習的解題技巧教學中,就以社會中的生物學應用為例題,讓學生去做分析和思考,挖掘其中的生物學知識內容,以此就能培養正確的解題思路。同時在第一階段的基礎知識復習中,在整理知識內容之后可以提出知識進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去做生活解釋,可以有效強化基礎知識的理解,并讓思維得到發展,有進行解題應用的方向。社會責任素養的滲透應是復習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思考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并且在知識復習中思考生活應用,可以提升理論解題的能力。
四、 結論
總而言之,學科素養應是高三生物復習的核心思想,讓學生成為復習的主體,保證教學結構和形式能夠帶動思想認識的完善和思維結構的發展,在復習中將生物課程知識內容變成自身的能力,不僅能讓學生取得優異的高考成績,也能促進未來的生活、工作發展。而在滲透的策略上,不能硬性的將生物知識與學科素養結合,需要從核心素養在生物知識中的體現,與復習三個階段目標的關系為標準,以此在策略上做出設計,讓學生以素養認知和應用為方法做復習學習,建立自主發展的復習教學環境,提高復習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田曉娟.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復習中的應用研究[J].高考,2020(14):147.
[2]李林林.高中生物復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文理導航(中旬),2020(4):74.
[3]周健.高考驅動下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思路研究[J].高考,2019(35):130.
[4]桑虎.模型構建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168-169.
[5]石丹花.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4):12.
作者簡介:
林琦,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將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