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關于就業、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民生話題的建言,總是會引發諸多熱議。這充分表明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在改革開放紅利釋放的新階段,人民群眾的民生意識和對提升民生福利的期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這既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
發展為了人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各方面事業推進的方向,加大對民生的投入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又是建黨一百周年。搞好民生事業、加大民生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人們對加大民生投入有共識,但也有觀點擔心是否會染上一些西方國家那種“福利病”,就是養的懶人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直至福利體系不堪重負,整個經濟社會運行的效率也不高。
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對于中國民生水平和福利現狀而言有些過于超前,因為我們的民生福利還處于大規模補課階段,還沒有到需要擔心“福利病”的程度。此外,對民生投入和民生事業建設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在發展中更好解決民生問題,通過加大民生投入和建設力度來為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和動力。
民生投入和建設要有大民生概念,既是惠民,又是“生意”。比如隨著醫保和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覆蓋,必然會要求國家和社會做大民生資源供給,科教文衛等等都有很多文章可做,這將為服務業發展創造巨大的機遇。而國家投入和引入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提供很多商機。
對于中國而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最重要的民生問題還是就業問題。就業問題事關消費,更事關社會穩定。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對GDP增速念茲在茲,最主要的一個考量就是要靠一定的GDP增速來維系一定的就業率。不過現在需要通盤考慮的一個問題是,需要從觀念上把GDP增速與就業適當的脫鉤,以便為中國經濟更好地轉型升級提供更大的空間。
近十年來,中國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不斷提高,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到的“靈活就業人員”大部分就集中在服務業。這里面有電商及其配套的物流配送,和各種互聯網服務類平臺企業的勃興主動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有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減員增效和部分低端制造業外遷帶來的就業崗位流失,導致制造業就業人員被迫分流到服務業。
而服務業相對于制造業較低的生產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GDP增速的下滑趨勢。忍受一定程度的GDP增速的下滑,多管齊下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到現代服務業當中去,一方面繼續提高其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其“現代”程度拉高其生產率,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當前老齡化加速的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民生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一要著眼于加大養老及其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力度,二要加大國資劃轉社保賬戶的力度,從而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考慮到獨子化和少子化的現狀以及年輕人面臨的工作家庭壓力,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難以成為主力。就未來而言,政府、家庭和市場三結合養老還是最為現實和妥帖的方式。就具體方式來說,考慮到中國國土規模的巨大和國情的復雜以及地方發展水平的差異,養老模式應該更強調因地制宜,政府、家庭和市場三者間的組合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而不宜一刀切。
對于那些經濟較發達地區,政府可更多鼓勵市場化和商業化養老。當然,政府應為此做好各方面的統籌規劃工作。實踐表明,為鼓勵和引導市場化商業化養老,在很多資源的配套方面,政府還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大力推廣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的商業養老保險,為之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等等。比如可以進一步擴大養老金提取和醫保報銷異地辦理的地域范圍,并像李克強總理要求的那樣進一步提高便利程度。
事實證明,通過多層次供給來分流需求,可以更好減輕基本保障的壓力。科教文衛等各方面民生事業的推進也都可以循此路徑打開思路找到更多辦法,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民生的多層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