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
1992年9月在江蘇昆山開發區投資創立的臺資企業六豐機械公司,幾乎與昆山開發區同齡,是許多國內外知名車廠的供應商。在扎根昆山近30年時間里,六豐機械不斷延伸投資領域,涉及汽車零部件鑄造、醫院等多方面。2017年,為了支持臺企的綠色發展、轉型發展,昆山出臺了六豐機械公司易地建新廠總體方案,為該公司置換185畝工業用地。六豐機械公司易地置換的新廠按照安全環保標準和智能化布局生產線,在產能調優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
近年來,江蘇昆山持續推動臺企節能降耗、轉型升級。六豐機械易址建廠、升級“智造”,是其中的縮影。
蟬聯中國百強縣榜首十余年的昆山,在2020年末迎來了重要的利好消息。《國務院關于擴大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范圍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公開發布,同意擴大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下稱“昆山試驗區”)范圍至昆山全市,標志著昆山試驗區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21年初,昆山市對外公布,其2020年工業總產值邁上萬億元臺階,成為中國工業總產值“萬億俱樂部”中的首個縣級市。多年來,作為大陸臺商投資最活躍、兩岸經貿往來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昆山有著“小臺北”之稱,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的貢獻不容忽視。
昆山位于上海市和蘇州市之間,區位優勢明顯。作為上海的“后花園”,是聞名遐邇的制造業基地,近年來,面對資源要素的瓶頸,昆山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能否續寫輝煌?面對中西部地區的崛起以及各地自貿區紛紛建立,昆山的制造業優勢能否保持?國家賦予昆山在兩岸產業合作領域進行先行先試的重大使命如何突破?
2017年,硬盤巨頭美國希捷旗下蘇州工廠發布公告稱,出于持續優化運營效率的考慮,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工廠的決定,同時裁員2000人。2019年,韓國三星撤離中國,轉眼間在越南建工廠……隨著時代變遷,昆山作為中國縣域經濟的領頭羊、排頭兵,同樣面臨著轉型的陣痛與挑戰。
在傳統低成本優勢減弱疊加國際發展環境不確定性背景下,部分臺商將目光投向大陸中西部、東南亞、印度等地區。對昆山來說,潛在的風險在于,如果關鍵性企業離開,可能帶走上下游配套的數十家企業,對地方產業鏈影響范圍深遠。
此外,昆山的經濟成分中主要是外資型經濟,以臺資企業為主,本土民營企業占比不高,使其經濟發展容易受當前國際形勢變化和兩岸關系的影響。
面對轉型中的諸多挑戰,昆山亟待在新格局下交出全新的答卷。
2019年以來,昆山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意見》等文件,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除了臺資以外,昆山將招商引資的目標轉向日本、韓國、歐美等科技發達國家。2020年,昆山啟動了對日招商工作專班,深化對日韓歐美合作、吸引日韓歐美投資,成為昆山當前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
《財經》記者調研中了解,盡管昆山有些產業在發展初期水平不高,但是昆山具有政府思路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毗鄰上海等優勢,昆山充分利用獨特的臺資工業基礎等優勢,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加快向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

昆山的一家汽車零配件制造企業。圖/IC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計小青向《財經》記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全球產業鏈正處在重構中,昆山試驗區的擴圍有利于兩岸產業在全球分工鏈條中占據更為有利的位置,加強兩岸產業深度合作,促進兩岸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于兩岸共同應對經濟沖擊。
“昆山集聚了大陸九分之一的臺商投資,相對于內地其他城市來講,昆山與上海的地理臨近性、產業集聚、比較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體系、歷代臺商與家屬在這里建立的臺灣人生活的生態圈都是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這也進一步助推了昆山對臺產業合作的廣闊前景。”計小青說。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許多臺資企業的身影在東南亞非常活躍,一些企業選擇將產業鏈布局在東南亞國家,但是大陸有自身的難以替代性,比如大陸產業鏈具有效率高和配套齊全等優勢,一些臺資企業未必愿意或能夠外遷。
在上海周邊眾多縣市中,為何昆山被稱為中國經濟“第一縣”?
改革開放初期,在上海周邊的江浙縣市中間,昆山的經濟實力并不突出。由于經濟總量在蘇州下轄的六個縣中排名末位,昆山曾被人戲稱為“小六子”。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上海產業轉移的外溢效應,江蘇和浙江多地的制造業蓬勃發展。和當時的浙江省相比,以昆山為代表的江蘇省在引進外資領域更加活躍,逐步成為了外商直接投資的高地。
從1984年開始,昆山自費興辦工業新區,1988年更名為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1991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開發區。1992年8月,國務院批準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1995年,外商及港澳臺工業比重達41.6%,外資開始逐步成為昆山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由于中國臺灣島內IT產業有對外轉移需求,昆山作出了“主攻臺資、鞏固日韓、拓展歐美”的招商決策。2006年,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成為江蘇省唯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省級開發區。2010年,昆山高新區獲批成為首家設在縣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
2019年,昆山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40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400億元的縣級市,連續15年位居全國百強縣首位。
對于昆山的崛起,計小青分析稱,外向型經濟模式是昆山的主要經濟模式,昆山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時,創新提出“以商引商”策略,以及臺商“老帶新”的習慣,使得臺資企業在昆山的經濟動脈中成為一支強勁的力量。此外,昆山在地理上與上海、蘇州等城市的臨近不僅為其提供了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進行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級人才,而且臨近的安徽、蘇北等地也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經過30年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昆山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鍛造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此外,近年來昆山在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也形成了集群化發展。昆山的產業集群數量和產出規模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前茅。”計小青說。
昆山在產業鏈招商方面的做法廣為流傳。一個有名的案例是,昆山的領導曾經把筆記本電腦拆開,里面1000多個主要零部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招商,招來的企業數越來越多,同時產業鏈越拉越長,形成了龐大的IT產業集群。
2016年,昆山通過招才引智引進著名大學教授,培育小核酸產業,再通過產業鏈招商,補足小核酸產業上下游企業,引發了產業聚變效應。
2019年,昆山出臺了《昆山市實施精準招商行動意見》,編制了《昆山市精準招商目錄圖譜》,瞄準產業鏈關鍵核心、央企、總部、500強和人才科創,排出精準招商目標實體10737個,開展專業招商育商。
《財經》記者從昆山相關政府部門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昆山累計有25家臺資企業上市掛牌,居大陸縣級市首位,占全省總數的一半以上;擁有228家有效的臺資高新技術企業,467家臺企被認定為各類各級研發機構,4家臺企被認定為國家綠色工廠,32家臺企被認定為省級智能車間,40家臺企被認定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家臺企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臺資企業和臺灣高校參與祖沖之攻關計劃項目40個,臺企總部83家。

昆山生產的精密器件。圖/中新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對《財經》記者表示,昆山在對臺招商引資過程中,政府部門對臺灣電子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配套政策和支持。政府不僅要提供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還要在營商環境和開放度等軟環境、軟實力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康勇認為,未來兩岸產業合作的方向是加強雙方在半導體行業的合作,并以此作為基礎和平臺,加深和擴大兩岸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吸引著眾多的外商前來投資,兩岸產業合作面臨著新機遇。
長期研究和關注昆山發展的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張二震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感嘆,昆山的營商環境在全國范圍內是屬于一流的,政府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對于很多臺商而言,昆山就像是第二故鄉。他表示,盡管昆山對臺產業合作領域仍然存在著一些障礙和堵點,但是總體來說,昆山的經驗值得總結。
1990年,臺資企業順昌紡織落戶昆山,拉開了昆臺合作的序幕。2013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牽頭召開八次部省際聯席會議,出臺百余項政策措施定向支持試驗區先行先試。
目前來看,昆山市逐步形成以光電、半導體、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四大高端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工業體系。
《批復》中指出,昆山試驗區將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支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兩岸中小企業深度合作,在兩岸貿易便利、科技交流、金融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兩岸人才交流合作,進一步促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
截至2020年末,昆山已累計批準臺資項目5394個,投資總額645.9億美元,有10萬臺商臺胞在昆山生產生活。昆山市生產總值的30%、工業總產值的50%、利用外資的60%、進出口總額的70%以上來自于臺資企業的貢獻。
盡管昆山在對臺產業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但是仍然存在主導產業有待壯大、創新能力有待增強、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等問題。
蘇州大學蘇南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顧建平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往昆山引進的臺灣企業中,勞動密集型的代工企業偏多。未來,通過兩岸經濟的合作、接洽和互動,昆山應當盡量吸引更多有技術含量的臺資企業來落戶,補齊自身的產業鏈短板。比如,臺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生力軍,在半導體的設計、制造、封裝、上游材料等環節,都有具備全球影響力的一批企業。臺灣的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如數控機床、高端機械加工設備等,在國際市場也比較有競爭力。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告訴《財經》記者,臺灣之所以在半導體芯片制造領域全球領先,是得益于歷史契機和政府扶持政策。“臺灣的企業恰好趕上了電子產品升級浪潮,在這個領域先期的投資越大,后期占據的優勢也就越大。在芯片等高精尖技術領域,研發和測試需要巨額投資,個體企業很難做到,因此,核心技術突破需要提供政府引導基金等類型的資金支持。”
對于兩岸產業合作的前景,王丹認為,兩岸文化相近、經貿往來密切,臺商對于大陸的發展潛力和投資前景是有一定共識的,也在持續加大投資力度。臺灣的企業在一些細分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兩岸加大產業合作力度的方向是正確的。
目前昆山持續推動臺資企業轉型升級。
昆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2020年,昆山發布“五爭五最五突破”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支持臺資企業深度融入國內產業鏈、創新鏈,鼓勵臺企圍繞新業態、新基建、新鏈條布局產業投資,增資擴能。臺企立足自身技術優勢,積極圍繞新基建、新業態、新鏈條全面發力,尋找發展新機遇,在新基建項目的投資總額超100億元。
張二震認為,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的擴圍,符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對于兩岸經濟合作是重要利好。隨著昆山的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昆山將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聚集。昆山試驗區將成為促進臺資和內資企業融合發展的先行先試區,尤其需要注重兩岸中小企業的深度合作,培育壯大“隱形冠軍”企業。
《批復》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江蘇省人民政府要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依托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部省際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加強對昆山試驗區建設發展的指導和服務,繼續推動昆山試驗區建設促進兩岸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的先行先試區、兩岸中小企業深度合作的重要載體、兩岸交流合作模式創新的示范平臺。
“昆山和臺灣的合作應當采取自貿區的模式,而不是傳統的貿易模式,在產業合作上要提升在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促進金融合作、科技交流、貿易自由化和人員往來的便利化。可以借鑒和復制上海自貿區的管理經驗,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張二震說。
據了解,昆山對臺產業合作的轉型升級,面臨著外部因素阻力與干擾。近期,有業界人士分析,未來臺灣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投資大陸或者陸資入島,可能仍然存在障礙。
張二震認為,昆山對臺產業合作的檔次和深度有待提升,在科技人才和金融合作方面也存在著一些障礙。例如,在金融開放領域,中國的資本項目和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在內外資企業的競爭方面,中國某些產業補貼政策被國外指責違反公平競爭的原則。
“在對外開放領域,中國的一些行業對外資進入仍然有限制,沒有能夠完全做到一視同仁、國民待遇。未來,中國要大力推動制度型開放,在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規范化和透明化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應該說,昆山在這些方面的探索已經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張二震說。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21年1月1日施行,這是首部促進臺資聚集區兩岸創新合作的地方性法規。《條例》鼓勵和支持試驗區在現行法治框架內先行先試,探索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的新機制、新路徑、新模式。
《條例》明確,優先保障試驗區重大基礎設施以及重大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同時,在兩岸產業合作、金融合作創新、兩岸人才交流、推動落實同等待遇等方面提供更加完善的權益保障。
《條例》中還包含了先行先試的規定,例如,“試驗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個人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業務、臺資企業集團內部人民幣跨境雙向借款業務、臺灣地區金融機構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等跨境人民幣業務”。
據統計,臺灣排名前100的制造業企業中,已先后有超過70家到昆山投資,包含富士康、仁寶、緯創等。同時,臺資金融業在昆山的落地和發展,對當地臺商投融資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計小青認為,隨著兩岸產業合作的進一步推進,勢必會對兩岸金融合作提出新的要求,未來需要在臺資企業跨境本外幣資金池一體化管理、跨境支付結算的便利性、兩岸金融機構落地等方面采取更進一步的支持政策。另外,隨著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的發展,監管滯后問題更容易被放大。因此,兩岸監管單位如何進行更有效的金融監管合作,需要雙方監管單位更多且更深層次的互信與交流。
張二震表示,昆山的產業發展正在經歷從組裝加工區到先進產業集聚區,再到科技創新引領區的轉變。在此過程中,圍繞臺資經濟轉型、創新發展,堅持存量與增量并舉,鼓勵臺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力度,在加快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的同時,促進臺資與內資企業實現協同創新、融合發展。以金融支持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創新試驗區獲批為契機,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豐富金融業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撐臺資經濟就地轉型。
“對于中國而言,核心技術是要不來的,只能靠自主創新,但是自主創新并不等同于自己創新。因此,產業創新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融入全球創新鏈條之中,用開放的思路整合全球資源,運用海外的科技和人才資源來提升產業水平,在學習的過程中孕育出自身的核心技術。”張二震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關權告訴《財經》記者,昆山的發展適當引進外資、促進內外資企業融合發展,這是一個方向,但是也應考慮不過于依賴外資。他表示,“以日本為例,日本就沒有很多的外資企業。雖然有一些合資企業,但是日本本土的企業反而能夠做得更好。日本、中國臺灣的很多中小企業擁有獨特的技術,它們生產的零配件產品質量過硬,能夠暢銷全世界,而中國的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往往不夠強大,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昆山地處上海與蘇州之間,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全國首例省際地鐵上海地鐵11號線通達昆山花橋。業內預計,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昆山的“臨滬對臺”區位優勢將得以鞏固。
計小青告訴《財經》記者,昆山處于上海、蘇州1小時通勤圈內,是上海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內重要城市,同時也是京滬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與其他環滬城市相比,昆山可以便利共享虹橋、浦東等交通樞紐,吸引全球資源集聚。昆山位居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核心區,是滬寧區域創新走廊的核心節點。與其他環滬城市相比,昆山科創載體眾多,科創基礎厚實,包括昆山智谷小鎮等。
計小青認為,區域一體化的要義在于打破區域間的行政壁壘與其他導致市場分割的壁壘,有利于各地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緩解產業同構與重復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昆山在電子信息、光電等產業的優勢地位。要善用昆山既有的地理優勢、產業集群和歷代臺商與家屬在這里建立的臺灣人生活生態圈,增加臺資企業留下來的動力,尤其是要設法留住產業鏈中的關鍵企業。
近年來,昆山的發展面臨著中西部崛起和一二線城市的雙重擠壓,后繼追趕者紛至沓來,競爭環境日趨激烈。
一方面,中西部城市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國家也出臺了鼓勵產業轉移的政策。另一方面,許多一二線城市加大了吸引人才和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力度,一些沿海的自貿區獲得了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使得昆山吸引外資的優勢地位受到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對《財經》記者表示,昆山過去的崛起依靠臺商的進進出出,如果能夠在昆山建立兩岸經濟自貿區,將有助于擴大兩岸企業投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利于兩岸政治上的和平發展。
“昆山更靠近上海,兩地人員交流頻繁,兩地的發展已經打破了行政界限。對于兩地的人才來說,哪個地方租房、交通和創業更方便,就在哪里扎根,戶口已經變得沒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說,昆山的未來發展還是需要大力推進和上海的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劉瑞說。
由于緊鄰上海,昆山的每一次發展轉型都離不開上海的溢出、輻射和帶動。近年來,昆山對接融入上海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專門成立對接上海工作辦公室,制定出臺對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提出規劃協同、設施互連、產業融合、生態共育、民生共享、社會共治等六大一體化發展計劃,排出區域規劃、交通、科研平臺、特色園區、重大產業平臺、公共服務等9張對接清單。
2020年11月12日,昆山在上海虹橋舉行“2020昆山融入上海合作發展推介會”。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阮青介紹稱,昆山作為江蘇的“臨滬第一站”,緊鄰上海是最大的優勢,從搶抓浦東開發開放機遇,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海與昆山的同城效應最為突出,上海溢出效應在昆山的發展中表現最為充分,兩地融合發展的深度不斷加深、濃度日益漸濃。
計小青建議,昆山的發展可以借鑒臺灣新竹的發展經驗,從一個以代工、低階制造業為主的地區,發展成地區高新技術源頭,結合產品研發到量產的附加值效益,同時也帶動周邊相關廠商的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旁有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兩所以理工見長的高等學府,且臺灣多家主要研究機構,包含工研院、臺灣電子檢驗中心、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也都位于新竹,這些條件不僅為新竹科學園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技術人才,也為園區保障了最尖端的技術開發。因此,昆山的產業升級也更加需要借助企業來源地臺灣,或者上海、蘇州等地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計小青強調。
張二震表示,昆山將主動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深化與上海全球性總部平臺、研發中心、高校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各類專業服務機構產學研合作,打造“上海研發+昆山轉化”協同創新格局。
昆山,如今早已不僅是滬旁籍籍無名的昆山,而是有望成為兩岸交流樞紐的昆山,走向世界強縣的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