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偉。供圖/埃森哲
時值年度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舉辦之際,在與眾多政、商界領袖和學者交流之后,我深感全國兩會之后中國未來五年和遠景發展之路清晰有力。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有理由認為,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將在“十四五”時期育先機、開新局,達成高質量、可持續、包容性增長的長期目標。
中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發展階段,從速度到質量,從規模到效益,從普漲到結構優化。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在經歷了2020年震蕩和疫情的持續影響,很多企業看好中國。根據埃森哲的最新調研,中國高管中有70%樂觀表示未來一年中國經濟將出現V型反彈,相比之下北美和歐洲高管只有37%和27%如此樂觀;同時,超過40%的西方企業高管表示,他們所在的區域在疫情之后競爭力不如中國。
雖然當下仍面臨重重挑戰和各種不確定性,我們依然對中國未來發展保持信心,基于以下五大理由。
歷史實踐表明,開放總是伴隨發展,封閉總是帶來落后。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下,中國有望從“貿易大國”發展成“貿易強國”。
目前,中國已經步入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重要發展階段。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FDI)逆勢增長4%,達1630億美元,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2020年達成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覆蓋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貿易量,這將給中國提供一個巨大的國際循環平臺,交易成本將顯著下降,效率將極大提升,中國的就業也會在這個平臺上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和支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為中歐雙向投資帶來更大的市場準入、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
進一步擴大開放是中國保持長期繁榮發展的關鍵。埃森哲研究顯示,想要推動經濟的持續高質量發展,釋放人力潛能,加速創新落地,賦能跨國合作,創新和技術將越來越重要。埃森哲建模研究顯示:到2030年,在中國26.2萬億美元的GDP基礎上,技術創新所釋放的新動能有望額外解鎖1.9萬億美元的增加值,相當于2030年中國GDP的7.5%。
從國內大循環來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技術變遷,一些舊的行業會衰落,新興行業會崛起,因此,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中國的初級和中級工業化已經完成,在這個基礎上,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將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重點,像5G、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高科技、新型材料等,同時,中國也可以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供給創造需求。
從需求側來看,中國也在不斷激發消費潛力,擴大內需。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消費市場規模將在下一個十年中翻倍,達到12.7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下一個十年中國消費市場規模將保持年化7.9%的增長率,成為全球消費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居民消費將加速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以前是解決“有沒有”,接下來更多要解決“好不好”。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進程充滿機遇和創新能量。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擴大內需的動力。
首先,收入增長可以為內需增長提供動力。根據中國宏觀經濟學會2019年相關研究報告,中國2018年有3.5億人口的年人均收入在2.5萬美元左右,而另外10.5億人口的年人均收入僅為4000美元。高收入這部分人口總量已經與美國人口相當,如果能保持中國高收入人群占比,并逐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中國消費就有相當大的潛力。
其次,城鎮化進程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之一。相比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城鎮化率,中國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率將達到65%,這意味著中國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得益于數字化技術和物流的迅速發展,下沉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也正在逐步被挖掘出來,未來仍會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
再次,中國消費市場有明顯代際特征。千禧一代、Z世代與父輩們不同,他們更愿意消費也更有主見。隨著新生代消費人群成為消費主力,他們新的消費訴求也給新興品牌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數字化不斷在賦能品牌實現創新商業模式,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消費者體驗甚至行業業態,激發出新的活力。
在數字經濟發展中,中國產業處于有利競爭地位。數字技術已成為中國經濟最為核心的增長極之一。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統計,數字經濟的GDP占比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在未來30年,數字經濟將可能擴展到全部經濟的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行業中去。智能制造、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AI都會帶來產業升級和聯動效應,數字轉型的大背景下,每個行業的深層價值都值得深挖。
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提速。從2018年開始,埃森哲連續三年發布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跟蹤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歷程。轉型成效顯著的領軍企業占比已由三年前的7%上升到11%。埃森哲研究顯示,領軍企業數字能力不斷提升的背后,是數字化內涵質的飛躍。大部分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集中于企業內部、單一職能或業務線的數字化部署,領軍企業已經在著力打通企業內部壁壘,實現全業務全流程的貫通,同時內外兼修,注重企業上下游、外部生態的數字協同和價值創造。
國務院國資委正在著力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引導國有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我們樂觀地認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將推動行業生產率提高和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將逐步顯現。
《巴黎協定》簽訂五年之后,中國領導人明確承諾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將分別降低13.5%、18%。
埃森哲聯合世界經濟論壇在近期發布的白皮書中闡明,通過技術改革,當下中國能源轉型正處于從簡單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邁向更復雜的綜合能源系統的關鍵拐點。數字技術可以利用自動化、信息技術、平臺、安全性、移動性、機器人技術、數據分析、社交等舉措全面賦能能源轉型,實現能源結構改革。
中國正在加快構建綠色經濟產業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健全循環經濟,同時,中國也在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通過創新驅動、科技引領,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真正通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這些都是非常明智的舉措。
在堅持創新核心地位的大環境下,中國正在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這將是中國企業不斷發展的內在和持續動力。
中國創業型企業正在崛起,技術創新也越來越重要。埃森哲最新研究表明,中國獨角獸企業占到全球22%左右,超過半數是在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領先行業,其中年收入達到1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獨角獸占到了10%。根據埃森哲的調研,近80%的獨角獸企業都把技術和創新能力視為企業成功的核心因素,并將持續打造這方面的能力。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中國排名從2015年29位躍居至14位。中國擁有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東京-橫濱,北京則位居全球第四。
中國要實現新發展格局下經濟結構升級,就必須重視創新。創新已經提升至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強將給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將保持年均增長7%以上。
雖然數字技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改變,諸多領域仍征途漫漫。數字技術在賦能跨國合作、擴大內需、推動行業生產率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創新方面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十四五”新征程開啟之際,埃森哲將與中國企業一道,應變于新,啟運未來。
(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