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盧梭認為,教育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這種生長是一種順其“天賦”的自然生長。教育不應把“長成”怎樣的具體形態作為追求結果,而應強調順應生長發育規律不斷生成的這一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生長”不是賦予的、外加的,而是“主體”自覺的、應然的。學生是能動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吸收、同化新知識,充實、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或者改組原有的認知結構,組成新舊知識統一的、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控制自己“化而欲作”的浮躁,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激勵學生,給他們時間、允許他們失敗、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必要時給予方法的點化,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幫助他們“實現意義的獲得及自我主體的建構”,使學生自然的學習生活得以延伸。當然,讓學生成為生長中的“主體”并非毫無“規約”,只是這種“規約”對于生長著的兒童來說,不是本質層次的需要,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教育的唯一規范是自由。”“規約”是為了兒童更好地集聚生命的能量,順利地“生長”;而“生長”,則是兒童本質層次的需要。
學習不單是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是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積極主動建構對自己富有意義的心理表征過程,即學習結果不是學生接受了知識,而是學生個體經驗得到了改組。因此,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完成,任何人不能替代。譬如,語文課堂要讓學生真正成為生長中的主體,首先是教師要創設適合于學生先前經驗和教學內容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其次是教師對教學要素的選擇處理、解釋表述、程序安排,以及教學進程的時速,應與學生主體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水平相適應,以合乎學生主體認知規律和心理意愿的方式展開,使知識學習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方式;最后是學生應由被動的抽象知識理解者向主動的真實情境實踐者轉變,根據先前的知識經驗,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解釋新信息、新現象或者解決新問題,完成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學生永遠處于“生長中”,教師所要做的是遵循他們在生長過程中身心發展的規律,幫助他們積極面對和化解因外部環境而產生的新的發展需要與他們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獲得持續向前的動力,進而使他們生長中的“不確定”“未成熟”和“未完成”成為一種發展的可能性、獨特性與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