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衛 李娜



【關鍵詞】體育育人;“體育+”育人生態圈;校本實踐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化,“體育育人”正逐漸被廣大學校和教師所認可和踐行,但實際育人效果卻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體育學科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尚未能有效激活;二是體育教學尚未能與學生校園生活實現多維度融合,體育整體育人的效能偏弱;三是體育學習未能與學生生活打通,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然關注人的全程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那么,學校體育如何在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呢?筆者認為,建構“體育+”育人生態圈是一條有效路徑。
一、“體育+”育人生態圈的內涵
“體育+”育人是指以體育為載體,通過體育與學生學習、生活等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體育的綜合育人價值,提升學校大體育教育力的活動。“體育+”育人生態圈是指體育與其他學科及學校綜合活動等進行融合,分別構建的融合、綜合與社會情境學習三大子育人生態圈的總和。三大子育人生態圈的具體內涵如下:
融合學習生態圈。通過主題化設計,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互融合,學科之間知識、技能相互作用,進而增強體育育人的效果。
綜合學習生態圈。在綜合性的體育學習任務中將零散的體育知識、技能、情感協調綜合起來,并讓學生經歷“遭遇問題—嘗試探索—提供支持—實踐提升”的學習過程。
社會情境學習生態圈。將體育元素有機滲透于校內外的綜合活動中,讓學習者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和技能,并體驗知識技能的價值和意義,經歷“意會—默會—內化”的知識技能學習過程與“邊緣進入—交往合作—充分浸入”的共同體角色成長過程。
二、“體育+”育人生態圈的架構
融合學習生態圈主要發揮部分知識、技能及學習情感儲備的功能,綜合學習生態圈主要側重運動技能與交流合作等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社會情境學習生態圈主要滿足學生進行合作交往及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在做好子生態圈設計的同時,系統建構三大子生態圈相互關聯、互相促進的路徑尤為關鍵。
第一,以活動為融合點,節點實施。我校將三大子育人生態圈的相關課程和活動貫穿于第一學期的“體育+”大會、第二學期的體育藝術節以及全年的體育聯賽中。通過節點化地實施與展示,“體育+”育人生態圈的活動得以落地。其中,融合學習生態圈與綜合學習生態圈緊密結合,并與“體育+”大會、體育藝術節整體實施,“體育+”德育活動主要與學科活動和聯賽整合實施。
第二,以學校為生發點,校外輻射。“ 體育+”育人生態圈的建構主要以學校為主陣地。學校事先對學生及家長的體育興趣和特長進行調查,然后聘請相關家長為校外體育指導員,并幫助成立校外體育聯盟。依托聯盟,我們可以組織校外體育聯盟超級聯賽,開展相關評比,吸引學生及家長參加社會情境學習生態圈的活動,讓學生享受“ 體育+”育人的快樂。
三、“體育+”育人生態圈的組織與實施
(一)融合學習生態圈
1“. 體育+”主題單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建構了“ 體育+”主題單元的培養目標與實施建議(見表1),同時我們選擇適切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融合學習,感受體育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的聯系。
如結合人教版數學六上《確定起跑線》一課,體育與數學教師聯合設計了“400米跑的學問”“體育+”主題單元。該單元主要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了解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起跑線的方法,運用相關知識選擇不同跑道上的奔跑路線,明白不同跑道對跑步成績的影響,學會不同跑道彎道跑技術,并不斷感受數學在體育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該單元主要設計以下課時:
第一課時“確定起跑線”:了解跑道,綜合運用圓的知識探究跑道起跑線的設置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對相鄰跑道周長的計算,解決確定起跑線的問題,通過計算感悟相鄰跑道的周長差和起跑線移動米數的關系,明晰起跑線和跑道道寬的關系。
第二課時“我們的操場”:結合學校250米跑道的實際,通過小組合作、實地測量的方式快速準確地測量出跑道的相關數據,驗證跑道不同跑步項目的起跑線是否準確,感悟不同跑道確定起跑線方法之間的關系。
第三課時“400米跑”:選擇不同跑道進行400米跑測試,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跑道跑步距離相等但成績有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課時“跑步比賽中的數學問題”:交流跑步路線對成績的影響及離心率與速度的關系等數學問題,拓展有關“黃金跑道”的知識。
第五課時“400米PK賽”:指導學生跑步的正確方法,然后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對手,并隨機選擇跑道進行400米跑步賽。
2“. 體育+”德育活動。
我校從人與自我、他人、集體、自然、社會、國家六個維度構建了1~6年級的“體育+”德育活動。每個年級分別突出認識自我、規則意識、團隊精神、珍愛生命、國家情懷、國際視野等六方面的主要目標,每學期開展一個系列的德育活動(見文末表2)。
如六年級“我愛中國女排”活動共安排了四課時。第一課時,“暢所欲言,群星閃爍”:寫下自己喜愛的女排明星的名字并陳述理由。第二課時,“榮耀時刻,自豪之光”:了解女排“十冠王”的發展歷程并欣賞比賽片段,感受女排奪冠帶來的自豪感。第三課時,“女排精神,敬佩至極”:了解郎平與女排的訓練過程,感受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第四課時,“感動中國,傳承精神”:模擬《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審過程。四人小組合作為女排寫頒獎詞,制作“我是女排傳承人”行動卡,配樂朗誦,贊美女排精神。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學生不僅對排球學習的投入度大大提高,還受到了精神涵養,實現了體育育人。
(二)綜合學習生態圈
1“. 體育+”三級聯賽。
體育比賽是最真實的體育學習情境,拉長比賽周期,讓學生在比賽中進行綜合學習,可有效地將知識、技能和情感協調綜合起來。
我校整體架構校級體育聯賽,努力做到每學期每個年級都有聯賽。除了傳統的田徑與冬季小型競賽外,籃球、足球、排球與棒壘球四項比賽也被分布在一學年中。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綜合學習的機會,每項聯賽均以年級為單位開展甲A聯賽、甲B聯賽和“龍城之星”錦標賽三級聯賽。第一階段的比賽,每班均按技能水平高低分成兩隊,分別參加年級的甲A與甲B聯賽,每場比賽均采用三節賽制,每節不同人員上場。兩級聯賽的年度前兩名,再以班級組隊參加最后的“龍城之星”年級錦標賽。此外,甲A聯賽的最后一名降入甲B聯賽,甲B的第一名升入甲A。多場次的比賽,讓學生不斷面臨新的對手與挑戰,這能激發學生專項學習的動力。在不斷地競賽中,學生的凝聚力能得到提升,團結拼搏的精神能得到發展。
2“. 體育+”游歷活動。
我校將“體育+”游歷研學納入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期中游學活動、夏令營(冬令營)之中。我們走出校門建構“體育+”綜合學習生態圈,如就期中“體育+”游歷研學活動,學校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整體設計,低年級以體育游戲體驗為主,中年級以團隊游戲為主,高年級以體育競賽與欣賞為主(見下頁表3)。
游學活動突出“游”。學校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體育場館、體育俱樂部,通過參觀、游覽、訪問、體驗與比賽等,感受體育文化,感悟體育精神的真諦。如在“棒球英豪”活動中,學生走進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專業訓練基地——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聽專業教練講解棒球的發展史,參觀棒球展覽館。當學生看到這里走出的運動員有些進入優秀大學,有些進入MLB成為職業運動員,看到專業選手精彩的現場表演,不由得發出陣陣贊嘆聲。
游學活動突出“學”。動作的掌握需要專業的指導,經過三年多的棒壘球學習,我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棒壘球基礎,但動作的規范性與準確性比較欠缺。而MLB教練的專業指導讓學生自覺投入到動作的練習中,即使教練的要求比老師的更高更嚴,學生也都會默默堅持。最讓人激動的是學生有機會與專業選手同場競技。每位專業選手帶領幾個小隊員,學生在感受差異的同時,更有一種合作與激勵的體驗。
(三)社會情境學習生態圈
為了讓學生進行體育深度學習,我們嘗試依托社會情境學習理論,通過建立社會情境學習生態圈,引領學生進入校外體育學習共同體,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和習慣。
1“. 邊緣進入—交往合作—充分浸入”的共同體角色成長循環。
我校打破年級界線,積極推進各運動項目校外體育聯盟的成立,同時招募家長擔任體育指導員,學生及其家庭成員根據興趣愛好加入不同的項目聯盟,之后,他們在校外指導員的指導下,自主開展活動。成立聯盟的目的不在于讓那些運動能力強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在組織中找到發揮自己作用的“位置”。這個位置不僅僅是運動場上的位置,還有組織、服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位置,如家長指導員主要負責指導聯盟設置相應崗位,健全組織。各聯盟成立文化宣傳部、組織競賽部、后勤保障部等等,每個部門都設立相應的實習崗位,招募若干成員,這樣新進入的學生或低年級學生就能獲得為同伴服務的機會。
在此過程中,家長指導員由扶到放,讓學生逐步成為活動策劃、活動組織、活動宣傳、組織文化建設、運動競賽等工作的主角。如在開展活動時,家長指導員可以指導文化宣傳部牽頭,發動全體成員設計聯盟的口號、隊旗、隊服、啦啦隊文化衫等。學校也開辟了專門的場所給聯盟進行展示。隨著崗位的逐漸健全,各成員在各項比賽中逐漸從替補變成主力,在眾多的崗位鍛煉中也逐步從邊緣走向中心。
2“. 意會—默會—內化”的知識技能形成循環。
體育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學習,而是一種情感驅動的非認知學習。學生在共同體角色成長中獲取較好情感體驗的同時,還會“默會”各種知識技能。聯盟活動多以游戲、比賽為主,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讓“默會”的知識、動作建立聯結,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技能。
在聯盟中進行的體育學習不同于體育課中的學習。新進入聯盟的學生,往往扮演啦啦隊、后勤或觀眾的角色,當然也會參與訓練。時間長了,他們就會逐步對項目的相關知識、動作、戰術等有所了解,逐步形成“默會性知識”。有了“默會性知識”的積淀,再讓學生直面真實的運動情境,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才會真正發生。而這樣的學習體驗對學生體育課上的學習也會起到促進作用,聯盟中的學生在體育課上往往樂于展示自己,樂于交往合作,技能學習的領悟能力也明顯強于同伴。
“學校體育不僅是學生身體健康的需要,它還是一種重要的、全方位的教育手段,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體育+”育人生態圈就是通過學科融合、學校與校外生活的綜合融通,充分激活了學生體育和其他學科學習的動能,從而實現學科綜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