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反思經歷;考究思考;分數除法;數學思維
【背景】
杜威說:“我們不是從經歷中學習,而是從反思經歷中學習。”“讓學生在反思經歷中學習”是全景式數學教育編織思考力培養(yǎng)課程和實施思考力培養(yǎng)活動的重要方式和路徑。筆者在臺灣和第七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年會上執(zhí)教的“分數除法”,就是一節(jié)讓學生在反思“思考經歷”中學習的典型范式。在教學中,筆者期望學生在自主探索、創(chuàng)新多樣算法的同時,著重回味、反思每一種新創(chuàng)算法的經歷,琢磨“它”到底是怎樣一步步想出來的,啟迪學生“思維的自我認知”,讓學生逐步學會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機制、思考流程、思考方法、思考規(guī)律。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養(yǎng)成自覺從反思經歷中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養(yǎng)成自覺關注、重視思考機制、思考過程、思考方法、思考規(guī)律的意識和習慣,學會思考“思考”、考究“思考”,學會更好地獨立思考。同時,在不一樣的方法和思考中,看見更多的個性,產生更多的碰撞。而這,也正是讓學生的思維趨向多元、趨向完整、趨向深刻、趨向靈活、趨向批判不可或缺的重要磁場與路徑。下面,筆者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實錄以及相關思考簡述如下,敬請大家指正。
【教學過程】
一、奇算暖場
播放用十指直接掰“□□×9”的方法(□□的個位>十位)(詳見“全景式數學”微信公眾號“張宏偉老師陪你玩數學——數學手指游戲”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xyUP28cOmPbneh JYZPwIMA)。
學生大呼神奇,倍感驚異,原來兩位數乘9還可以這樣算。
師:很多數學知識都像這樣,背后隱藏著很神奇的秘密。
二、原態(tài)計算
生(出奇地一致):簡單!
師:把大家都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做出不一樣來,是很不簡單、很了不起的事情。你能用5種以上不同的方法計算它嗎?
生(非常意外、異口同聲):???
師:只要你想盡一切辦法去做,大膽嘗試,你一定能!
三、另類計算
學生獨立嘗試,教師巡視,很快采集到了5種不同的算法。
師:少數學生研究出5種新算法后,就停止了嘗試和思考。2020年11月7日,我在臺灣上這節(jié)課時,全班的算法超過了7種!
一些研究出5種算法的學生又開始了新的探索,之后小組交流。
四、考究“思考”
師:我非常激動、非常自豪!你們又創(chuàng)造出了7種算法,加上剛才的1種,一共8種,太了不起了!想不想把這7種新算法都欣賞欣賞?
生:想!
師(一一板書7種方法):比這些算法更重要的,是你要試著思考“思考”(板書),也就是看透每一種解法人家(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思考出來的,嘗試看見每一步觸發(fā)思考的節(jié)點,看見如何鏈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看見思考的流程、機制和規(guī)律,這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不是從經歷中學習,而是從反思經歷中學習(板書)。下面,我們先一起來反思“以童宇成同學為代表的算的經歷”,研究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思考出這種算法的。
生:我猜他是看到分數想到了小數,就想,能不能把分數除法變成小數除法。
師:這種方法是由“分數÷分數”中的誰下手開啟思考的?
生:分數。
師:由分數聯(lián)想到小數,需要搜索、聯(lián)想學過的哪個知識,才能實現(xiàn)從分數→小數呢?
生:分數和小數互化,用分子除以分母,就變成了小數。
教師相機板書這種算法的思維流程和觸發(fā)機制:分數→小數→怎么變→子÷母→小數除法。
生:我猜她也是從分數下手,看見分數想到整數,然后想“怎么變成整數,商又不變呢?”,就用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
師:真好!0要除外。這是聯(lián)想學過的哪個知識點來解決的?
生:商不變的性質。
教師讓馬東籬自己說一遍自己是怎么一步步把這個想法想出來的,并板書:分數→整數→怎么變→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整數除法。
學生在討論中理清了曹同學的思維流程和觸發(fā)機制:分數→整數→怎么變→利用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分數就是整數除以整數→再利用學過的運算定律→整數除法。
引導學生對比:同樣是把分數除法變成整數除法,馬氏算法和曹氏算法在哪個思考節(jié)點上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不同?
生1:因為前面做出了結果是32,反過來看除法式子,發(fā)現(xiàn)用分子9除以分子3正好等于3,用分母10除以分母5等于2,所以就想用分子除以分子作分子,用分母除以分母作分母。
師:把已知的正確結果放回原題中,去尋找它們的關系和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棒的研究方法,叫“執(zhí)果索因”。還有不同的猜想嗎?
生2:我看到分數除以分數想起了分數乘以分數的算法“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作分母”,順著這個思路,我就想是不是除法就是“分子除以分子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作分母”,我一試,真的行。
師:這種算法與前面三種算法下手的點一樣嗎?
生:不一樣,他們是從“分數”下手,劉雨鑫是從“÷”下手……
教師板書:從除法下手,除法→乘法→乘法算法:子×子作子、母×母作母→除法:子÷子作子、母÷母作母。
生2:我想除法和乘法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么它們算的方法也應該是相反的,乘法是分子乘分子,現(xiàn)在分子不去乘分子了,反過來去乘分母作分子;分母也不去乘分母作分母了,反過來去乘分子作分母。
童宇成不住地點頭,說自己就是這樣想的。
六、驗證——從具體到一般、從歸納到演繹
師:我們研究出了11種算法,基本上搞明白了它們是怎樣一步步思考出來的,還分析了它們的共同點與聯(lián)系,到這里可以停止了嗎?
生:不能。
師:那下一步要做什么?(生茫然)這道題的確可以用小數計算,可是……
學生先后想到:(1)分數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時,這種方法就不能用了;(2)這種方法不能做所有的分數除法;(3)這些方法都要驗證,看看是不是適用于所有的分數除法;(4)“子÷子作子”“母÷母作母”,只有分子、分母都能整除時才能用,而且簡便,但是,當分子、分母不能整除時不能用。
師:太棒了!不同的分數除法各有更適合自己的算法。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更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那么,這些方法到底怎么來驗證呢?
生:多舉一些例子!
師:舉例法是人們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常用的方法,但是一些分數除法能用,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分數除法都能用。想一想,在數學里,什么可以代替、代表所有的數?
生:字母!用字母來證明!
于是,師生一起完成了證明(如圖1,a、b、c、d 都不等于0)。
學生從上文所述的8(1)算法、8(3)算法、方程算法中自選其一嘗試用字母證明,因篇幅有限,這里僅分享學生對8(1)算法的證明(如圖2,a、b、c、d 都不等于0)。
七、第二次整體回顧——覺醒自己的改變
師:和上課之前相比,你的思想認識發(fā)生了哪些改變?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或感慨?
學生反饋如下:(1)我原來以為分數除以分數只有乘除數的倒數這一種算法,沒想到竟然有這么多種算法;(2)我知道了要思考“思考”,知道了怎么一步步去思考;(3)不僅要學別人怎么做題,更要學別人怎么思考……
【課程創(chuàng)生的價值和意義】
本節(jié)課教學,除了開篇提到的嘗試啟迪學生“思維的自我認知”,讓他們學會“在反思經歷中學習”,學會考究自己和他人如何思考,學會更好地獨立思考,鞏固、打通、提升分數除法的知識和技能,筆者還試圖達成以下幾項更重要、更深層的目標:其一,為學生打開更多的窗。讓學生看見通常學習中很多“沒看見”的東西——看見更多思考、更多方法、更多可能、更多驚奇;看見打通、印證、殊途同歸;看見更多聯(lián)系、更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信心和好奇心。其二,高年級要延續(xù)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注重演繹能力的培養(yǎng)(后面的字母證明就是),讓學生不僅看見歸納的數學,更看見演繹的數學。其三,拋磚引玉。數學教學實質上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筆者希望大家在日常教學中能像“分數除法”這節(jié)課一樣,在教每一項內容、上每一節(jié)課甚至做每一道題時,都能明晰:它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考的課程價值到底是什么?它能給學生的思考力帶來哪些增量?即它能在豐富思維方法、改善思維方式、啟迪“思維的自我認知”等方面提供哪些支撐?為學生的思維成長做出哪些貢獻?……努力把數學學習的重心從過度注重數學知識技能的獲取,更多地轉移、回歸、聚焦到數學思考能力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上,啟生心智,開其慧根,使數學知識的教學轉變?yōu)閱⒌蠑祵W智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