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義
摘 要:小學教育是素質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小學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小學教學水平對后期高等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數學作為一門較抽象和理性的學科,在實踐層面和思維層面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能將德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聯系起來,對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體會這門學科的魅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通過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其次為如何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德育提供了幾點舉措。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德育;策略分析
在小學這一非常重要的教育時期,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者的作用,真正地把教書和育人聯系在一起,將德育滲透到小學數學實際教學當中。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學習到良好的行為準則和思想品質,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這樣才能達成學校辦學的目的,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積極向上的社會棟梁。數學學科作為一門極其理性的科學,如何將隱含在較強理性科學背后的德育內涵激發出來,進行道德滲透教育,仍然是一段漫長的探究過程。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德育往往出現在思想品德的課堂上,與數學教學好像毫無關系,但是事實上無論哪一門科目,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要擁有德育,缺失了德育的教學學科是失敗的。因此,只有在數學課堂上結合德育來進行,才是完整的數學教育。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
在現實中,許多小學教師認識到了在教學中開展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帶來的諸多益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想法和措施都受到了阻礙,德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尤其是數學這門高理性和高抽象性的學科,相對來說與德育的融合性較差。因此,德育很難在數學課堂中展開,仔細研究后發現主要有以下問題。首先是德育素材問題,許多教師雖然有德育融合各門學科的想法,但是卻沒有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德育的素材,也就造成了德育與學科具體教學出現脫節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也不能理解到德育的實際價值[1]。其次,教師在具體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需要將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水平作為基礎,從而以德育來引導學生思想,但是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缺乏了對學生發展水平的思考,這也就使德育的內容同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存在一定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德育的有效性。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舉措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進行德育滲透
枯燥的日常學習使小孩子對于德育缺乏興趣,因此教師可以設定一些有趣的教學環節,為學生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和深刻內涵的課外資料,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來加深印象,上課時進行分組交流和討論,提高學生對數學課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也能充分感受團體協作帶來的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2]。教育不只局限于一方天地,教師也可以組織開展班會,利用一些小游戲來打破師生間的隔閡,更好地幫助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班會將德育中所傳授的思想品質再展開,進行個性化的策劃,讓班會的內容更豐富、立體,引發的思考更深刻,那么對學生的教育會更有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需要密切注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態度和生活能力的形成,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契機,將數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將數學課堂延展到生活當中。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第八章“加與減的捐書活動”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給貧困山區兒童捐書的現實問題當中,不僅讓孩子們學習到數學知識,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學生學會樂于分享,珍惜所擁有的生活。將社會中的現實問題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思想品德觀念,達到數學學科滲透德育的目標。
(二)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師在進行具體的實踐教學時需要緊緊圍繞教材,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展開教學。因此,為了更好地將數學學科與德育相融合,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關于德育的素材,例如,在進行二年級上冊第三章“觀察物體”的教學中就可以從節日廣場這節內容中引入到現實生活中,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觀察物體”這一節內容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教學模型或讓學生自己制作正方體等物體來進行教學,但是學生的思維總是禁錮在這些模型當中,沒有對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體進行充分認知,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國慶節時天安門廣場的物體布置等,五星紅旗、花盆等都屬于觀察物體的范疇,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進行德育的延伸,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在學生研究觀察五星紅旗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五星紅旗的長和寬要固定在3∶2的比例?應用這類隱形的素材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在數學教學中無形地滲透德育思想[3]。
教師對基礎課程教材進行德育元素的深挖是一種數學課程滲透德育的方式,而直接在數學教材中編入相關的德育內容則是更為直接的體現,也是德育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最基礎、最簡單的途徑,在數學基礎教材中插入一些關于德育的圖片信息,就可以幫助學生在進行教材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到這些德育知識,感同身受地理解圖片所傳達的內容,從而對自身起到一定的規范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形式對于德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是非常有作用的,因為大部分是學生潛意識里自行接受的內容,比教師講授或引導來說更為有效和直接[4]。
(三)開展探究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
數學學科要求學生具有極強的探究精神和探索精神,再加上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學術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以及求知探索的精神,才有助于他們在數學領域上有更長遠的發展,引導他們更加熱愛數學科學[5]。舉個例子,在教導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時學生已經能算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推算出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就是學生科學精神培養和發揮的良好途徑,在教學中采用探究模式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好相關教學內容,并通過這種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途徑,來增長他們的求職精神和學習樂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科學知識的觀念。
(四)鼓勵學生發展辯證思維
學生如果擁有一定的辯證思維意識,能夠幫助他們在思考中辯證地看待各方面問題,從而促進個人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環節時,可以采取鼓勵式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逆向思考以及辯證思考能力,大膽創新,對各種事物提出質疑,并在此過程中積極建立正確的學習價值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針對一些公式和定理,讓學生大膽提出質疑,自主進行證明和推理,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質疑的思想引導下進行拓展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進行反證推理的過程中來辨認哪些問題值得思考,哪些問題則需要尊重客觀規律,以此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思維觀念,既要尊重歷史和傳統規律,也不能一味地完全認同,更不能比較偏執地質疑一切事物,科學合理的辯證思維才能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能力[6]。
(五)課內外結合,通過課程活動來進行德育
學科教育不只局限于課堂之中,還應該擴展到課堂之外,聯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再加上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實際特點來進行課外教學活動,同時融入德育思想教育,不僅能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能力,也能將理論聯系到實踐當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理解到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將知識回歸到生活,體現出了教育始于生活的本質。
(六)應用生成性教育來提升德育教學成果
德育是否能真正發揮最大化的成效,還在于學生是否能將德育思想形成內化過程,進而由內化過程生成自身正確的道德觀念,以此來實現德育理念的生成性教育過程,最后才能提升德育的實際應用價值。小學教師如果要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更需要重視生成性教育過程,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轉化德育思想。舉個例子,在教師進行新課教學時,就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活動形式來進行,應用一些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并設定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成員的溝通和交流協作來完成任務,在小組自主性學習活動中能充分讓學生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更能強化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應用道德觀念的滲透,進而引導學生發展個人思想,在生成性教育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德育的成果。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滲透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教師進行長期經驗積累和不斷進行新方法探索的過程,教師在不斷地進行深挖德育教材的同時,也要創設新的教學情境、創新教學設計以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讓學生自主地接受德育,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及道德價值理念,從而進一步實現德育與學科教育的有機融合,以此來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更能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綜合教育質量,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的道德觀念和精神風貌的社會棟梁。
參考文獻:
[1]魏田麗.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與重構策略[J].智庫時代,2017,6(14):1-2.
[2]鄭永萍.芻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青年時代,2016(23):232.
[3]孫素娟.芻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7):87.
[4]王金萍.芻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6,9(4):130.
[5]全璀燦.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與重構策略分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1(8):153.
[6]譚峰.新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J].中外交流,2019,2(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