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鋼
【關鍵詞】兒童生長;真實的兒童;生長性課程
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承擔的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生長性”課程有點意思,也挺耐人尋味。研讀學校提供的階段性成果,他們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通過課程與教學促進兒童生長,“在課程中生長”主要是指兒童的生長,當然在促進兒童生長的過程中教師也在生長,即“教學相長”;二是為了促進兒童生長,學校要建構適合兒童“生長”的課程和教學,更好地實施國家課程并開發學校課程,從而使課程具有了“發展”和“生長”的意味。顯然,兩層意思是高度相關的,也是相互促進的。
一、堅定兒童立場,建構兒童生長的校本認識和理解
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肯定不是最早選擇“生長”這個概念描述兒童成長的學校,但肯定是形成了自身認識和理解的學校,是確立了現代教育意義上兒童生長觀的學校之一。
他們明確表述出來的主要是三方面的觀點:一是“本位觀”,強調以兒童為本位,遵循兒童成長的節律,促使兒童舒緩的、有節奏的生長,用他們的話說:“個體的成長是內在的成長,其過程必須是靜默而緩慢的。”二是“本源觀”,強調生長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使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成為自我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正如他們在文章中所說,“永遠對世界充滿好奇和遐想、樂于追根究底、敢于嘗試探索,并在追問、探尋和創造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生命力量,獲得生命的意義”。三是“本義觀”,強調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用他們的話說:“兒童發展永遠具有創造性和超越性,擁有無限的潛在性和可能性,永遠處于生成之中。”此外,在文本表述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體現出了兒童生長的“ 多樣性”和“ 個性化”的觀念。
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所體現的兒童生長觀具有堅定的兒童立場。這種兒童立場首先是針對小學教育中兒童發展的諸多問題而提出的,譬如教育教學中目中無人,尤其是沒有活生生的多樣化的真實兒童,標準化、統一化、齊步走地實施教育教學;再譬如對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學業成績要求太高、負荷太重、速度過快的問題,課程和教學組織方式過于單一、過于封閉、干涉過多等,抑制了兒童生長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回歸兒童立場,堅定兒童立場,形成新的兒童發展觀,是促進兒童更好生長的前提。
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成長,鮮明地體現他們的兒童觀,他們選擇了“兒童生長”的概念。顯然,“兒童生長”較之“兒童發展”的概念,更符合學校教育的實際,更符合實踐的邏輯,更能體現學校教育的現實性和豐富性。如果說兒童發展強調的是共性,那么兒童生長更強調的是個性;如果說兒童發展強調一般的、抽象的規律,那么兒童生長更強調現實的、多樣的、活生生的形態;如果說兒童發展強調更多的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客觀性和必然性,那么兒童生長更強調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或然性和可能性;如果說兒童發展強調通過客觀性和必然性表述,形成教育干預的外部有效手段,那么兒童生長更強調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實現內在的成長和發展的有效驅動。
“兒童發展”是心理學概念。心理科學是實證的科學,是從具體上升為抽象、從個別概括出普遍的過程。教育學是實踐的科學,面對著現實而復雜的教育情境,面對著活生生的人。當我們說學校教育是兒童的教育,一定不是抽象的兒童,而是鮮活的兒童;一定不是概念化的兒童,而是多樣性的兒童;一定不是靜止不動的兒童,而是活動中的、不斷變化中的兒童。因而,學校教育不僅需要知曉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原理,更需要通曉直接面對各類兒童、處理兒童成長中各類問題的經驗和手段。從教育學的意義上說,兒童生長的概念完全成立,甚至被杜威這樣的大家說成是一種教育哲學,一種教育的最高目的。
二、面對真實的兒童,建構學校課程的“生長性”
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依據他們所形成的“兒童生長”的基本理念,從三個方面建構學校課程的“生長性”:
一是在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中,將“兒童本身具有生長的需要和能力”納入學校課程建設,明確提出了以“生命為本”“生趣為翼”“生活為源”的學校課程建設理念。以“生命為本”,體現了兒童生長的整體性,生理和心理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體性;以“生趣為翼”,體現了兒童學習的基本特點是生動、有趣、好玩,從而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形成學生愿意學習、喜歡學習、熱愛學習的態度和情感;以“生活為源”,要求打通學科與生活、間接知識與直接知識、抽象符號與個體經驗的鴻溝和壁壘,建構學習生活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激活知識也激活知識學習者。他們用詩意化的語言來描述這樣一種“生長性”課程的頂層設計:“以國家課程的校本實施打開生命之眼,以學科課程的項目統整體驗生長之趣,以選修課程的創意化生發連接生活之境。”通過這樣的頂層設計,從而使一般意義上的“發展性”課程具有了特定意義上的“生長性”課程。
二是在國家課程實施的層面上,在“發展性”的前提下強調“生長性”。國家課程對兒童發展和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最能體現國家意志和國民素養的培育,因而對義務教育學校而言,高水平高質量地實施國家課程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課程的實施必須符合國家課程標準,必須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必須達成國家所要求的學科素養和學習目標,我們稱之為“一般發展”。在此前提下,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選擇了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站在兒童視角,立足“生長性”課程理念,構建了言語品質生長、思維品質生長、審美品質生長的課程,致力于培育“生長的課堂”“生長的學生”“生長的教師”。語文教學強調實踐任務的創設,在比較、聯結、運用中提升兒童言語的規范性、準確性、適切性和創造性;數學教學開設游戲化課程,以“慧玩”促成長,培育帶得走的思維;美術教學創造性地開設“線造型”課程,使兒童獲得美感、愉悅感和喜愛度的審美體驗,從而提升審美品質。這三門學科都抓住了國家課程實施的關鍵,都緊扣了學科特質,從而促進了兒童的一般發展和快樂生長。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國家課程實施的實踐表明,課程的發展性和生長性是統一的,教育學意味的生長絕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的自發的生長,而是在一種規范、有序、有效前提下的快樂生長和多樣生長。
三是在項目化統整和選修課程中促進兒童更自由、更多樣的生長。江陰晨光實驗小學基于自主性、探索性和多樣性的生長理念,開發了一系列的選修課程和項目學習課程,為兒童生長“創設時空、搭建平臺、提供支架”。總體上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選修課程和項目學習非常貼近兒童、貼近兒童生活,使兒童喜歡學習、樂于參與、能夠探索,如“誰的尾巴最有價值”“童年的月亮爬上來”等項目學習的設計,不僅有趣、好玩,具有意味和意義,而且需要動手動腦、需要發現和探索、需要合作和分享;二是選修課程和項目學習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能夠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鼓勵兒童形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實現兒童“多樣化”的生長;三是形成了系列化的學習任務,既有活動內容和操作上的連續性,如“云美食”系列活動包括了畫一畫的活動、看一看的活動、做一做的活動,也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如“童眼看世界”的活動,包括四月第一周“覓春”、第二周“誦春”、第三周“詠春”,讓兒童能夠親歷過程、充分實踐、留下足跡、烙上生長的鮮明記憶;四是在課程評價方式上選擇了“用真實活動作評判”的表現性評價,“讓學習成為一種經歷”的過程性評價,“促進每一個兒童都閃光”的差異性評價。顯然,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創造了新的實踐,從而為兒童生長創設了良好的時空、搭建了豐富的平臺、提供了有效的支架。
讓我們重新審視“緩慢”這個概念,不知何時、不知何故,它與“生長”捆綁在了一起。大自然中的各種動植物,有的生長很慢,活得很長;有的生長很快,一個季節就完成了生命過程。因而,重要的不是“快慢”和“長短”,重要的是活出自己、活出精彩、活出意義來。學校教育經過精心設計、精細培育、精彩實施的課程與教學,理應讓兒童更好地發現自己、更好地選擇自己、更好地成長自己。而這樣一種生長無疑具有加速和提質的趨向,我們說孩子在學校里學得很快、很多、很好,這是褒義不是貶義。正如我們在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中所看到的兒童生長的真實狀況,兒童在用力奔跑中實現了“靜默”的變化和成長,悄然發現“找到了自己的偉大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