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躍通 葉向妮
(山東中醫藥高等??茖W校,山東 煙臺 264199)
大學語文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傳統文化修養,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審美能力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基礎課程。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傳播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思維和觀念。這與大學承擔的立德樹人、塑造生命和靈魂的使命不謀而合。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在全國高校各個學科掀起課程思政的研究熱潮背景下,大學語文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擅長抒情、有的重在說理、有的精于描寫……其中很多經典作品被編寫在大學語文課程中供學生誦讀學習。這些文學經典在幫助學生提升文化水平修養、陶冶情操鍛煉品格、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作為思政教育的素材范本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提高政治覺悟和堅定政治站位。不管是儒家學說中“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操守,還是道家思想中“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處世哲學;不管是禮記中闡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還是蘇武傳中體現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精神;不管是唐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錚錚誓言,還是宋詞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都是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涵不謀而合的。所謂的“因文釋道,因道釋文”,就是要把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起來,使得“文”與“道”交相輝映。
大學語文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知識,還有隱藏其中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道德情感等。學生在誦讀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接受作品精神的熏陶、文化的洗禮和智慧的啟迪。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消化和吸收、思考和融入的一個過程,比如歷史類文學作品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榜樣角色,這些角色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大學生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念。相比思政課程理論性的說教,大學語文往往可以通過歷史人物故事的言傳身教和榜樣示范,更容易被對方接受,對學生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大學語文這種隱性的育人功能正是融入思政教育的一種可行性體現。
長期以來,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普遍存在課程地位不受重視、教學方法普遍落后、教學重點傾向應試等問題,這些問題長時間未得到有效解決。課程思政的研究熱潮給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動力。大學語文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獨特而有效的一種形式,國家對青年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視,勢必也引導大學語文學科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和理念,提升語文課程地位、加大教師培養力度也勢在必行。
在我國高職高專學生由于綜合素養相比本科生偏低,思想不夠成熟,立場不夠堅定,更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尤其是當下網絡文化大行其道,青年學生接觸到的網絡內容更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他們的思想觀念容易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大學階段正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高職高專階段青年學生尤為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思政觀念引導。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人文性的課程,對于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和思政覺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會熱點事件往往容易引發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和大眾的熱烈討論,也正是基于此,往往可以作為時政素材,引入到大學語文課堂中,結合相關課文內容,供學生思考和討論。大學語文教師應具有一定的社會時政敏感度,及時地聯系社會熱點事件,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拓展學生多向思維,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比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回憶往昔,百年風雨、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波瀾壯闊,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黨史的熱潮。我們在講《詩經·秦風·無衣》或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時,可以結合當下熱點,聯系黨的歷史事件,感悟中國共產黨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大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支撐,是青年學生發展興趣愛好的組織形式,其中有些社團也是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絕佳載體,比如國學社、文學社、漢服社、演講與朗誦協會等。大學語文應著力依托社團活動,把傳統文化課堂從課內搬到課外,組織學生參與其中,甚至將參與成果納入考試評價體制當中。比如在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可以通過漢服社開展一場關于中國古代服裝演變的文化講座;在講到《長恨歌》“云鬢花顏金步搖”或者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時可以組織化妝協會對古代頭飾或者妝容做一番現場講演。大學語文課堂加入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同學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
在社會歷史長河中涌現的先進人物以及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往往成為一個時代的特有印記,比如習總書記曾經提到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除此之外還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都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大學語文課堂應充分結合這些人物事跡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民族精神品格,比如在講《蘇武傳》總結蘇武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毅力時,可以結合黨的歷史,把紅色基因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儒家思想時,可以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等。在每一節大學語文課堂中落細落小落實、日常經常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多方面地涵養民族精神、錘煉學生的精神品格。
大學語文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課程思政的背景趨勢下,大學語文應積極發揮隱性的德育作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緊扣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標準,將課程蘊含“德育”的內涵滲透進課堂,通過聯系社會熱點、依托社團活動、拓展思政元素等途徑,努力把諸如紅色基因、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的“鹽”溶解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水”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