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文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數據結構”課程是隸屬于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其研究內容主要是非數值計算領域的程序設計問題,知識點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且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抽象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當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中,“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水平不高,教師需針對這一課程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給予妥善的優化,最大化地提高“數據結構”課程教學實效。
學習目標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起到指引其學習道路的作用,然而在高職“數據結構”課程教學中,教師對這方面的教學引導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學生沒能明確在“數據結構”課程中的學習目標,使其難以對該課程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整體的認知與歸納,影響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整體學習水平[1]。
“數據結構”課程的知識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抽象性,對高職生而言,這些知識內容給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學習難度,甚至有些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內容產生了畏難的學習情緒,這影響了“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高職教師亟待探索能夠降低這一課程教學難度的有效策略,讓學生能夠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懂得利用有效的學習方法,掌握好抽象難懂的知識內容。
正因為“數據結構”課程的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所以教師將更多的教學精力投放在理論知識的教學環節,卻沒能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性教學活動有機銜接起來,導致學生雖然在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但是卻不善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聯系起來,不利于提高學生對這一課程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對“數據結構”課程進行創新的教學設計時,首先要做好在教學設計方案中設置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跟隨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該課程的課堂知識點,學會圍繞學習目標整合各種有效的知識點,然后建立一個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例如,教師在“樹和二叉樹”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可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1)熟練掌握二叉樹的結構特性與證明方法、各種存儲結構特點與使用范圍、各種遍歷策略的遞歸算法與非遞歸算法;(2)懂得掌握遍歷算法實現二叉樹的操作要點,學會掌握二叉樹的線索化過程,學會從中尋找“給定結點”具體的前驅方法與后繼方法;(3)懂得靈活掌握“樹”“森林”“二叉樹”三者之間的有效轉換方法;(4)懂得把握好“最優樹”的實際特性,學會掌握建立“最優樹”的方法,并懂得掌握建立哈夫曼編碼的方法。學生從這些明確的學習目標中,可以理清自己在課程中的具體學習思路,為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教師在對“數據結構”課程展開優化的教學設計時,應注重在教學設計方案中融入一些創新的學習方法。在實際開展課程教學時,教師可運用這些創新學習方法對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給予科學的指導。因為“數據結構”課程知識點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所以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可在“樹和二叉樹”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案中插入思維導圖學習法[2]。思維導圖學習法是一種學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學習工具展開自主學習的新型學習方法,學生一般可根據某一中心詞發散思維,主動獲取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然后根據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相適應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的知識結構。
比如學生可將中心詞設置為“樹的定義和基本術語”,根據本節課的主要知識內容,圍繞著該中心詞,將第一級思維導圖分裂成若干個思維導圖分支點,各分支點的關鍵詞可以是“二叉樹的定義及性質”“二叉樹的存儲結構及其運用范圍”“遍歷二叉樹及其算法”“線索二叉樹的定義及其結構”“樹和森林的表示法”“哈夫曼樹的實際應用”等等。學生可在思維導圖學習法的引導下,對這些主要的知識內容展開更進一步的自主學習,并嘗試完善這一思維導圖,讓學生主動獲取更豐富的知識點,也使其學會有條理地梳理知識點,善于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地掌握。
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增添“實踐操作”方面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學會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懂得運用理論知識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旨在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運用能力與實踐能力[3]。例如,在“哈夫曼樹的實際應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設置一個實踐操作任務,讓學生運用哈夫曼算法建立“判定問題”的最佳判定樹。在學生參與這一學習任務的實踐操作活動時,可以加強學生對哈夫曼算法的理解與分析能力,還可提高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教師應注重把握好“數據結構”課程教學中實際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師可在教學設計方案中設置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插入創新的學習方法和實踐內容,提高“數據結構”課程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保障“數據結構”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