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浩
(天津市和平區萬全小學,天津 300020)
語文學科,是語言學科,是母語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要從語文學科的本質入手。借助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喜愛,對語言背后文化的熱愛,對國家的崇拜。小學語文教學的初始內容是漢字,在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漢字,寫漢字,了解漢字的構成,學習漢字的意義。這樣的基礎語言教學,最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語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魅力的彰顯和認同,能夠大大提高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語言魅力的認可,是其愛國主義情懷形成的基礎。除了基本的漢字教學,教師還可以利用成語教學的機會,讓學生發現簡單的四個字背后有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故事。成語的凝練性,是每一位中華人民的語言智慧。
像最簡單的漢字“一”,也有文化講究。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針對這樣簡單的漢字給學生講解來源。但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滲透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讓學生了解漢字身上承載的文化力量。橫豎皆是一,對“一”的詳解來講,一是九五至尊的象征,說一不二,一在九宮命格里屬于帝王命格。這樣的漢字講解,不僅讓學生記住了一條簡單的橫線,更讓學生了解了中華的傳統文化。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過程中,又激發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探究欲望。針對成語內容來講,小學生所學習的成語故事較多,像“拔苗助長、杯弓蛇影、對牛彈琴、三緘其口、守株待兔”等,教師在講解這些成語時,都要給學生形象的講解成語背后的故事。讓學生發現在中華民族建立和發展的5000多年中,生活中的智慧變成了后代成長的指引,變成了我們的文化力量。
課本內容,是培養小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資源。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得以更新,包含愛國主義元素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要在備課環節,積極開發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學素材。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做精神層次探究和討論。讓其中的愛國主義要素,能夠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學生愛國主義熱情的高漲。
像在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雷鋒這一人物原型,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以雷鋒為起點,了解更多偉大的人民解放軍,了解更多的民族英雄,了解雷鋒從一個人的名字變成一種時代符號和時代榜樣的過程。教材中的文章,是一篇歌頌雷鋒事跡的詩歌,重在弘揚雷鋒精神,讓每一位小學生都懂得樂于助人。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完成基本的閱讀學習目標,教師更要通過深化人物形象的方式,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雷鋒叔叔在哪里,身邊有沒有像雷鋒叔叔一樣的英雄。利用課本教學內容作為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的基點,讓小學生認識到生活中隱匿的美好,有利于學生換個角度看待生活,認知社會,建立更為遠大的個人理想。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表達情感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寫作教學,讓學生積攢的情感表達出來。很多小學生對愛國主義沒有過多了解,也沒有深刻認知。但他們心中對祖國的熱愛是根深蒂固的,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能夠思考自己有多么熱愛祖國,有多么以祖國為驕傲,并找到方式表達出來,有利于小學生自我認同感的提高。在語文課堂中利用寫作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利用他們能夠使用的文字,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技能,還能為寫作內容所感染,在抒發情感的過程中再一次深化愛國主義情懷。
像在閱讀了《我愛故鄉的楊梅》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的家鄉或自己印象十分深刻的地方。思考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對這一地方的看法以及自己與這一地方的聯系。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開展寫作練習。用小學生的鄉土之情,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迸發。每一個城市,每一個角落,都是祖國的土地。他們所熱愛的家鄉,都是祖國的一部分。家鄉對他們的意義和自己對家鄉的情感,都是個人與祖國之間的聯系。
在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組織主題化的課外活動,豐富小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經歷,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同時,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單單依靠課堂的教學活動,不能夠滿足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的需求,也不利于語文學科的創新發展。教師要借助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主動性越來越強,讓他們接觸更多的愛國主義資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教師關注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堂中滲透與愛國主義相關的信息,加強各類活動的組織,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積極利用語文教材,開發具有愛國主義價值的教學內容。結合全新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除了傳播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考試技能外,還給學生帶去積極的成長力量,使其語文學習觀念不斷改變,語文學習質量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