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瑞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黨的教育方針為高校學生管理提出要求,旨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很多高校十分重視學生管理工作,在學生管理工作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資。比如學校開展各種各樣的競賽、社會活動、公益活動,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許多學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工作包括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然而實際上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管理工作往往有所忽視。一直以來,大多數人片面地認為學校的質量與其教研成果、教學質量等密不可分,卻忽視了至關重要的學生管理工作,在他們看來學生只要不出什么大事就好了,這種想法顯然是忽視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品行等方面的塑造與培養,不符合當代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任務。事實上,長此以往,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已不再能經得起社會的考驗,更不符合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前大部分用人單位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他們不僅注重求職者的知識結構,同時,還看重其團隊協作意識、職業道德以及能否吃苦耐勞等。這些素質的培養是長期的,其關鍵是在于學校日常對學生的管理工作。而現階段很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常常處于邊緣化,沒引起足夠的重視[1]。
一直以來,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都是采用灌輸的方式理念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這種形式已經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符合傳統價值觀念的運作模式。盡管這種管理方式曾經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推進,陳舊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大學生了,現代大學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個性化發展,強調民主、平等的校園文化氛圍,對此,學校的管理工作者必須要適時轉變管理態度和工作方法,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氣氛,促進大學生的發展。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學生通過網絡能夠更加便捷、更加全面、更加迅速地獲取信息和接收信息,尤其是高校學生,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快速地接受新鮮事物。由此,網絡備受高校學生的青睞,并逐漸地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網絡這把雙刃劍也影響著高校學生的發展。網游、網絡上不健康的網站等將學生帶上歧途。目前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上課時間玩游戲、宿舍通宵打游戲。顯然,網絡此時已經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輔導員管理下的學生少則幾百多則上千,每個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和發展方向,所以將所有學生看作一個整體是完全行不通的。這樣只能造成學生中間問題的不斷出現,無益于學生管理。這種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不僅其教學效果微乎其微,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學生思維廣度的延伸,根本滿足不了當前社會大趨勢下對于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需求。因此,改變輔導員傳統的對于學生單一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學校和輔導員需要了解并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和發展特點,將其劃分,以不同群體為單位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管理[2]。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特點,較大部分工作內容以及工作形式相對復雜,在學習和自主實踐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動力和熱情,只停留在應付老師所布置的任務層面,不懂得延伸和拓展。針對這一問題,老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自我意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負責,明確自己在學習工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即學為己用。逐步地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之中收獲更多。盡管高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比較復雜,但教師仍然需要堅持做到上述一點,根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差異化的輔導點播,并且保證學生把話聽到心里,落到實處,真正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積極推動師生良好關系的形成,主動構建師生便捷、快速的溝通渠道,能夠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更多的親切感,促進師生情感交流、溝通和分享。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一方面在于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自身的獨立性、差異性、個人愛好、性格等;另一方面,在于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和支持。就教師自身而言,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會推動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教師應該做到遇事換位思考,想清楚學生的出發點和原因;特別對那些成績較差、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應該多關注,多鼓勵,加強與他們的溝通交流。如此學生才會與教師真誠相處,沒有敵對,才能真心體諒教師的辛勞,聽從教師的教誨。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著極大的變化。老師不僅需要合理選擇教學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抓住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要點,明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而且要堅持學生的核心地位,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的個性化的成長和發展。對于高校而言,開展學生管理工作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切入點,規避傳統學生管理方法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較大程度地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