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敏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中學,廣東 惠州 516211)
本文主要研究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之間的融合。在當前的發展下,二者之間還存在很多的不同點,如何讓兩者更好地的融合,從而使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大致分為以下三個內容。
傳統的思想認為人的情緒是身處的環境和遇到的事情所決定的。從心理健康層面來看,這種思想是錯誤。心理教育就是要通過系統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恰當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合理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并且利用自己的情緒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在學習中通過不服輸的精神氣去激勵自己學習。在和別人意見相左時能夠理性分析,最終達成共識。
良好的關系會使人受益匪淺,對于中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現階段所面對的重要課題,這時可能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同學們有一個更加健康的心態,從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為他人考慮,增加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
正所謂“當局者迷”,了解自己可能比了解別人還要困難。在這樣的基礎上學會原諒自己。不要因為犯錯就苛求自己,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許多學生會過分地追求完美,這確實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但是同時也需要適度,因此,通過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來使學生接納自己的不足,進行改善。
德育工作的內容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個人品質,這里包括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對中學生基本的行為規范的培養、個人道德和政治品質的培養以及人生價值的培養。在基本的行為規范上讓中學生遵循學校的規則,培養文明的行為。形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善良勇敢的品質。在政治層面培養遵紀守法、愛國的精神。在人生價值層面,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1]。
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基本的知識教育、心理咨詢以及心理輔導教育來培養學生擁有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的一種教育方式。而德育教育則是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在目標和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別。但同時,此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彌補其不足的一組教育方式,其對學生的教育都具有促進作用,德育教育從更宏觀,更抽象化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去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潛移默化之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從更細節的地方對學生以糾正,讓學生更具體地去改正,去輔導學生。就像一艘船要運行,不能僅有船長,更需要水手。一個房子要想溫馨不能光有屋子,還要有家具。
如上文所說,德育工作是宏觀的,是像綱領一樣的教育方式,那么,其執行就需要長久,貫徹,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需要在必要時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對校園風氣不合時宜的時候進行糾正,教育。所以其教育方針也是相去甚遠。
德育課教育,中學教育應積極開設德育課,不能只有空殼子,讓學生了解時事,在正值發育期的中學生心中樹立起愛黨,愛國之心,有服務社會,甘于奉獻的精神,讓中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課程滲透教育,德育教育必須內化,落實到中學生開設的每一門課程中,這需要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讓學生從老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到道德,禮儀,甘于奉獻的精神。十年育樹,百年樹人。德育教育也是對老師的一種考驗[2]。
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的這句詩不僅是講學習不僅要“讀書”,更要去實踐中去檢驗,這樣才能讓學習到的紙上功夫真正化為己用。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服務就是很好的踐行方法,烈士陵園掃墓,社區服務等,都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奉獻的價值和意義。
黨團組織、學生會工作,教育是從上而下的一種行為,只有上層高度重視,那么落實才會更加暢通無阻。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正確的融洽的學習環境是中學德育教育展開的保障。家庭和社會教育,家庭是學生的第二課堂,父母正確恰當的言傳身教更加能給孩子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積極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能夠讓學生正視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往往被認為是學生個人問題,其實不然,一個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往往與其生活環境,學習狀態等有極大關系,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能夠讓學生積極認識心理問題。心理咨詢、輔導、援助,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一般不會去主動找老師傾訴,師生關系這種天然屏障很難讓學生張口說出那些心理問題,通過積極的宣傳,和老師細致耐心的觀察,提前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積極進行輔導,讓其能夠敞開心扉,從而使其能夠及時規避心理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讓學生能夠更加專心于學業。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歸,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德育教育貫穿始終,給學生以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規避風險,及時調整學生狀態,讓其能夠達到中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其未來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