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寧 李 麗 陳丹丹 孟繁偉 房俊楠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的立足點在于“育人”[1]。在德育過程中,不僅僅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作為醫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操作技術,更要有崇高的醫德修養和健康意識。德育不僅要出現在德育課堂上,更應該出現在所有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堂上。專業課教師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深度挖掘和提煉德育因素,將德育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下文談一下如何充分發揮解剖學的學科優勢,寓德育于日常的解剖教學中。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結構的科學,是醫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第1學期,是醫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醫護人員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我們在同學們初次接觸醫學知識時,不僅要做好知識的傳授,更要做好道德引領和教育。“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
《人體解剖學》課程德育的實施,要以生命教育為核心要義,充分挖掘分散的、隱蔽的德育融入點,適當進行融入、拓展、升華,結合醫學專業特點和崗位工作要求進行德育,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心靈的洗禮和觸動,形成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識和行為準則[2]。
《人體解剖學》各章節蘊含著很多德育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各章節的德育融入點。經過初步探索,《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德育實施如下所示。
生命教育是醫學院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義[3]。《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結構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是以正常人體為研究對象和學習對象的,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尸體標本,這就為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機,包括尊重生命、死亡教育、尊重標本、“敬佑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本主義精神等方面。
1.1 尊重生命。在胚胎學概要這一章節,闡述了胚胎的發生、發展。生命從何而來,如何從一個受精卵變成一個小生命。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從零開始,到出生,成長具備各種本領,來之不易,要更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啟發學生理解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對父母感恩。《孝經·開宗明義》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引導學生真正領會其中蘊含對生命的思考,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尊重生命,對生命保持敬畏。
1.2 死亡教育。由于《人體解剖學》學科的特殊性,同學們在上實驗課時,要與尸體和零碎的尸塊標本接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同學在第一次實驗課時,會存在抵觸、恐懼心理。這時,我們可以融入唯物主義的死亡觀,教同學們坦然面對死亡。銀河系只是宇宙上萬億個星系之一,包含幾千億顆恒星,而太陽只是其中一顆普通的恒星,地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人類就更加渺小了。人體由60多種元素構成,死亡后又回到宇宙。我們要以廣闊的胸懷來看待世界,坦然面對生死。
1.3 尊重標本。“大體老師”是《人體解剖學》學習必不可少的無言良師,是珍貴的醫學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的人去世后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做科學研究,希望能為醫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的這種奉獻精神是值得尊敬的,我們可趁機進行唯物主義生命倫理觀教育。在第一次實驗課時,帶領全體學生默哀,來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敬畏,樹立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儀式化、形式化,讓學生了解到“大體老師”的奉獻精神,能夠尊重和愛護“大體老師”。在實驗過程中保持敬畏的態度,認真、仔細地進行尸體解剖,對尸體解剖過程中產生的組織碎片不能隨意丟棄,要統一妥善處置,以實際行動體現對死者的尊重和人文關懷,滿足死者生前獻身醫學的良好遺愿[4]。
1.4 “敬佑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本主義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準則。不論是在地震、水災還是公共衛生事件中,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生命至上”。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鐘南山院士對“生命至上”四個字感觸頗深:“對人民生命的態度,最能體現一個國家到底是不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們黨和國家非常明確,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白衣為甲,逆行出征。在每一次的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護人員都是沖在第一線的最美“逆行者”。他們勇于奉獻,冒著極大的風險與疾病、病毒抗爭。要弘揚他們的先進事跡,倡導醫學生繼承和發揚這種“敬佑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本主義精神。作為醫學生和未來的醫護工作者,要把“生命至上”牢牢的銘記心間,以此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中,健康生活中的要求包括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實現全國人民的“健康夢”是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作為醫護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更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教師要充分挖掘與知識點相關的臨床案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健康生活素養[5]。
在講到每個器官時,根據其結構特點,拓展如何自我保護,若受傷害有何后果;如何預防常見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讓學生學會健康生活。如講到翼點時,可講此處由于是額骨、頂骨、顳骨、蝶骨4骨交匯處,骨質薄弱且內面有腦膜中動脈通過,若打架使得此處骨折,可使腦膜中動脈損傷,出現硬膜外血腫,從而引起病人昏迷,所以擊打太陽穴很危險。又如講到腎時,可講某男子長期以飲料代水,引起尿毒癥的故事,引導同學們健康飲食,多喝水,少喝飲料,以減輕腎臟負擔,保護腎臟。古語云:“上醫治未病”。醫護人員的感動和滿足不應僅來自治療疾病,還應來自預防疾病。鼓勵學生把學到的醫學知識傳遞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鼓勵學生做健康知識的傳播者、健康飲食的主導者和健康行為的倡導者。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學生對醫學充滿了無限的好奇。每節課的內容都可以聯系到臨床實際,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趁機進行德育融入,培養學生珍愛生命、愛傷意識、無菌觀念、嚴謹求實的觀念。
在講尿道時,可以拓展導尿術,由于尿道和膀胱內都是無菌環境,在操作時一定要注重無菌觀念,以免引起泌尿系統感染。還可以結合男性尿道的狹窄和彎曲,講導尿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粗暴操作,以免損傷尿道黏膜,培養學生的愛傷意識。又如講到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即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但是有部分學生經常將右髂前上棘寫成左髂前上棘,如果手術時誤在左側開了一刀,后果會怎樣呢?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其嚴謹求實的專業態度和對病人負責的職業道德。
在呼吸系統總結氣管切開術所經過的層次結構時,可以結合醫護工作者逆向而行、不論生死奔赴一線的事跡以及冒極大感染風險為危重患者行氣管切開術的事例[6],讓學生感受到敬佑生命的人本主義精神,感受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
《人體解剖學》是描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在生殖系統一章,分別講授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的正常結構,包括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在此基礎上,講授性心理和性道德就顯得自然而然。因此,以生殖系統為抓手,在掌握解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青春期性教育。
在授課過程中,明確告知學生人不僅是生物體,也是社會產物,辨明性別角色,做與自己性別相符的事情,對異性有科學認識,保持正常的異性交往。如講授子宮內膜時,可以延伸講一下人工流產手術對子宮內膜是具有一定損傷的,流產次數越多,子宮內膜相對來說越薄,易發生不孕或流產。提醒女生要潔身自愛,保護好自己。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要學會“自尊、自愛”。在講到男女性的第二性征、月經、精子時,要引導學生對其正確認識,性成熟代表已具備生育能力,要增強責任感,使其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血液傳播、性傳播是我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在利用血制品、輸血工具、刺青、紋身,男女交往時須有安全防范意識。要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施以同情、關懷的人文精神。培養正確的性觀念,預防艾滋病和性病。
總之,醫學生和醫護人員需要具有崇高的醫德,這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醫學院校應融合各方優質教學資源,切實推進醫學生的德育建設,全面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醫學生的社會擔當。德育不僅是思想道德課程教師的責任,更是全體教師的職責,是每一位老師的責任。每一位老師都要充分發掘學科的德育內容,寓德育于教學之中,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努力引導他們成為具有執著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過硬本領的醫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