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龍
摘要:“三教”改革目的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圍繞中職學校課堂教學“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這一根本問題展開分析,剖析“三教”改革的內涵、目前中職學校教學問題現狀、“三教”改革的重大意義,思考構建中職學校優質課堂路徑和評價指標,以適應職教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中職 優質課堂? 教學改革
一、“三教”改革的內涵
教師、教材、教法三要素間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分別解決“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協調者、引領者和評價者,處于主體地位,是關鍵要素;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支撐和依據,兼具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教法既是教師傳授教材知識的方法路徑,也是實施教學改革的路徑,是“三教”改革的核心。“三教”改革事關中職學校優質課堂構建成敗。
二、“三教”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實施“三教”改革的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讓職業教育回歸課堂,推動課堂革命,打造優質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從而培養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近三年來,國務院、教育部等先后出臺了“三教”改革的若干個文件,明確要求深化、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打造優質課堂。
“三教”改革重大意義在于,一是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進入大發展、大跨越的時期,必須進行“三教”改革才能適應發展需求;二是中職學校規模發展和內涵動力不足,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與創新陷入困境,必須進行“三教”改革,走內涵發展的新道路;三是中職學校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進行“三教” 改革,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觀念,創建產教融合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等,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必由之路。
三、構建中職學校優質課堂路徑的思考
(一)推進標準實施,規范課堂教學
發揮標準在教學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的貫徹實施,提升課堂教學的規范性、有效性。
(二)提升教學能力,培養教師團隊
健全中職教師培養、培訓體系,以“雙師型”為導向,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訓練,發揮學科、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的示范、引導、輻射作用,著力打造適應新形態、模塊化教學的結構化創新型教師教學團隊。
(三)全面謀劃教學設計,高效提升教學質量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實施、教學成效、教學素養、教學創新、教學反思等方面優化教學設計,高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四)探索、實踐新型教學模式,助推課堂教學改革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模式的及教學方法改革,積極探索、實踐、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多元化應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助推課堂教學改革,實現“三有”課堂。
(五)構建監控體系,診斷教學成果
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和管理平臺,為教學改革和教學監督提供技術手段支持,構建雙閉環優質課堂,建設質量監控體系,診斷課堂教學成效并持續改進、不斷完善。
(六)建立評優機制,保障長效運行
建立優質課堂評價標準,客觀全面的評價課堂教學的目標達成度,以評促改,通過有針對性的考察,引導教師參加“三教”改革;以改拓評,通過教學改革成果不斷完善,拓展評價內涵,形成長效機制。
四、構建中職優質課堂評價指標的思考
構建中職優質課堂評價指標來驗證路徑的適合性。
(一)教學目標分析
學情分析要客觀、準確、真實,教學目標要明確、全面、具體,堅持立德樹人,符合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要求。
(二)教學內容設計
教材選用要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創新教材形態,推行科學嚴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統籌設計教學方案,深化研磨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突出,課堂容量適中,教學環節有序,結構清晰明了,能有效支撐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教學時要敢于突破和重構教學內容,敢于嘗試和創新教學方法。
(三)教學策略運用
教學方法要多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法;多元化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能夠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虛擬仿真等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解決重點、難點及瓶頸問題;恰當選用數字化資源,使線上、線下及混合式教學有效發揮其作用。鼓勵探索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能夠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與創新,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主體活動的發揮等。
(四)教學組織實施
教學實施一是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要體現先進性,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切合課堂教學實際,堅持立德樹人,落實德技并修;二是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三是建設豐富的精品資源庫;四是根據教學設計來組織教學實施。
(五)教學成效評價
“有用、有趣、有效”是評價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師始終要做到“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六)教學素養
教師要具有良好的教學素養,首先是師德師風,其次是要具備 “雙師型”素養。
(七)教學特色與創新
改革與創新要求教師要恰當、準確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手段,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與模式;充分挖掘與提煉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堅信理想信念、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培養、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增強學生們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
(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和重要途徑。教學反思應符合課堂教學的實際,針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反思,做到聯系實際、客觀真實、觀點明確;能夠切實抓住課堂教學的優缺點,認真分析,總結提煉,并能夠將經驗遷移到后續教學中提升教學水平。
深入探討“三教改革”,構建中職優質課堂,力求打造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建設一批優秀教學資源,創新一套有效教學方法,提升學校教學優質課堂質量,促進學校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