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洪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形成、發展語文素養。因為它決定了學生學習其它科目的基礎是否扎實,能否為其全面、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結合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要求,如何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落實,讓其成為“源頭活水”,閱讀教學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策略
溫儒敏指出:“‘語文素養呈現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及其在語文方面體現出的文化知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閱讀便是這些的基礎,因此,語文的閱讀教學顯得如此重要。除了培養基本的交際能力,還有文化熏陶的作用,更有促進學生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人格健全方面發展的作用。因此,閱讀教學是眼睛與文本的邂逅,且能擦出思考的火花。那么,閱讀教學不僅符合課標在“思維開發”“培養審美能力”“文化認同”這三方面的要求,還能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善用教材,用好“源頭活水”,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其樂在課堂
葉圣陶說:“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溫儒敏也說:“培養閱讀興趣乃語文教學的‘牛鼻子”,抓好它,學生既考得好,又能真正提升素養。可謂一箭雙雕。而語文教材就是這個“牛鼻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用、活用教材,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愛上語文課堂,愛上閱讀,從而讓閱讀成為他們自發的行為。
1.抓好預習,讓學生動起來
按認知規律,人對未知知識充滿求知欲。教材編者非常用心,精讀課文均有預習任務?;蛞龑W生回顧舊知,或提示閱讀時需解決的問題;或引導自主拓展學習。布置預習時,讓學生查找相關的詩文、資料來增加學習內容的興趣。如,學習散文《春》,筆者讓學生回顧描寫春天的詩文;學習魯迅的《藤野先生》,提示學生思考: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么“最使我感激”。學《鄧稼先》時,讓學生搜集鄧稼先資料,為課文擴容,更全面了解他的功績和品行。如,教授《說和做》《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前,筆者讓學生提前了解一下聞一多、葉圣陶其人其事。對這些跟學生有時代距離的課文,均可用這種方法。學生通過預習,拉近了與歷史人物的距離,課前動起來,學生有話說,課堂氣氛就會活躍,活躍的課堂學生當然喜歡。
2.把好課堂,讓閱讀教學“活起來”
在語文閱讀中,可用情境再現法。讓學生溫故知新,加深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學《孫權勸學》時,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孫權、呂蒙和魯肅,并有感情地模仿他們的語氣語調,另一學生讀旁白。然后讓其他學生對他們的角色朗讀進行評價,便可引導出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顿u油翁》中可仿康肅和賣油翁的語氣朗讀;《陳太丘與友期》也可讓學生模仿元方和友人對話,人物性格一目了然,印象更加深刻,當堂成誦更容易。此類文言文中有人物對話的文本均可采用此法,學生也因此能更快地成誦?!痘实鄣男卵b》也可用劇本表演,再現文中情境,學生熱情高漲,表演聲情并茂,不僅能調動課堂氛圍,還能提高學生投入度,既讓學生在趣味中溫習了內容,又培養了其人格修養,提升了審美情趣。
二、科學指導,授之以漁
教學中善于總結學法,授之以漁。學生只有得法、用法,才能更高效完成閱讀任務,從而提升能力。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方法指導至關重要。如,在講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為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促使學生掌握閱讀議論文的科學方法,筆者指導學生采用“三步法”閱讀,即初讀知大意——精讀解疑惑——通讀究細節。初讀時,指導學生找論點,圈劃引出論點的關鍵詞,如,“于是有人慨嘆……,然而……”精讀時,設置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路。如,理清課文先駁后立的思路。通讀時,深究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或寫法、語言特色等。在教學《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筆者也采用此法指導閱讀。筆者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問題。如,作者記敘了葉圣陶先生在為人寬和律己兩方面的哪些事?作者對他評價的句子是?由此可以看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在通讀環節,小組合作,深入探討“寫話”的主張,如作文語言的通俗、簡潔,人物的細節描寫、行文的過渡等。這樣學一篇,得一法。長期這樣訓練,學生心中有“法”,才可用“法”自然。
三、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加大“活水量”,拓寬閱讀教學內容和范圍
核心素養的培養非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蛻變的過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海量的閱讀為基礎,有了量的累積,疑惑處會豁然開朗,知識才會融會貫通,對語言的感悟力才會提升。這樣,語文核心素養就會慢慢地落實。
1.教師給學生開列書單,增加閱讀積累
七年級開始就給學生列出三年的推薦書單,讓學生有整體的了解和安排。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細化到每學期、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閱讀內容及思考問題,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分享活動。除了部編版指定的書目外,增加的書單應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種類宜多,面度須廣,如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
整本書閱讀可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開展各種專題任務探究。如,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時,可指導學生從《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童趣篇中整理魯迅的童年生活;或通過整理魯迅筆下的某個人物,如,長媽媽、壽鏡吾先生、范愛農等。梳理各篇中描述此人物的語言,讀懂其性格,學習魯迅先生描寫人物的方法。閱讀《駱駝祥子》布置任務:圍繞祥子的某個情節(如第一次丟車)寫段話,模擬發朋友圈的形式,目的是引導學生讀進去,鍛煉學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祥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劇的。小組合作不苛求高水平,目的在于閱讀興趣的激發。
除了整本書推薦閱讀,也可采用“1加X”方法進行群文類讀,如學完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后,可推薦讀她同類散文《好一朵木槿花》《燕園樹尋》,深入掌握托物言志類文章的寫法;如學完朱自清的《春》后,可推薦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老舍的《大明湖之春》和張曉風的《春之懷古》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誦讀,這樣不但拓寬教學內容,而且增加了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使他們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得到了提升。
2.培養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接觸到詞語的準確運用、修辭手法的使用、作者情感的表達方式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我們要讓學生閱讀后要留下痕跡,須指導學生養成素材積累的習慣。筆者布置學生每天20分鐘以上閱讀任務,寫簡單的閱讀感受,可摘錄好詞妙句、精彩片段,側重記敘可概括人物事件,用思維導圖歸納整理。如,閱讀《西游記》,可讓學生繪制師徒四人取經的路線圖;產生共鳴的可寫 100 字左右的感悟思考,并于每天課前與大家分享交流。如,讀完《紅星照耀中國》周恩來的部分,可寫寫對周恩來的評價。讀寫是一個整體,以讀促寫,以寫促進深閱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三年堅持下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必定大大增加,語言的感悟力會得到提升,知識面更廣,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用好教材的例子,精心設計,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整書閱讀和群文閱讀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學生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興趣漸濃,自信度愈高,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核心素養的培養就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很好地落實了。
[本文系廣州市第三批教育系統創新學術團隊教育類項目“初中導學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團隊”(編號:1201630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徐靜滿.中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9).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6.
[3]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26
[4]李雪.淺談初中語文學科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J].發現(教育版),201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