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朝陽

一、本土文化資源利用的研究背景
1.課程標準的指引
《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地方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各地美術教育機構、研究人員和教師應該努力做好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積極編寫校本課程與教材。”美術課標中釋放出一個信息:美術既是文化的載體,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種類型,因此美術學習不僅僅只是美術技能技巧或美術知識的學習過程,而應該是在一種文化觀關照下的學習,應該是讓學生在中文化情景中理解美術,并通過對美術的學習感受和接受文化影響。
2.政策法規的要求
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時提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廣東建設文化強省、東莞打造文化名城戰略,其重要一環就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嶺南文化。東莞是千年古城,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們校本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3.教學實際的需求
現用的廣東版美術教材,內容大多以都市文化唱主角,本身難以引起師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以第九冊《走近家鄉古建筑》為例,教材選用了廣州的陳家祠為素材。相對東莞地區的小學生,就難以親近。在此教學中,利用東莞本土的古建筑黎氏大宗祠去拓展教材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課程價值導向的資源內涵分析
東莞本土文化屬嶺南文化范疇,主要由廣府、客家兩個體系組成。東莞本土文化資源,是指我們出生、成長或現在生活的這個地方——東莞,所擁有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古建筑方面,有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有“小天安門”之稱的迎恩門城樓;民間美術方面,有“中華第一燈”美稱的千角燈,還有“七夕貢案”、“茶山公仔”;民間舞蹈、曲藝方面,有“麒麟引鳳”、“龍舞”、“獅舞”“粵劇”;還有獲得國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舟制作技藝”、“德和興醒獅制作技藝”、“高華麒麟制作技藝”、“百歲牌”制作技藝、“石龍燈籠仔”制作技藝等多個項目。東莞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美術課程價值,為研究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為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資源,對已掌握的34個文化資源項目材料進行課程價值分析。
三、東莞本土文化資源發掘與利用
本土文化資源發掘與利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得設計好研究的流程,分成資源發掘、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實踐反思三個階段推進。
1.文化資源的發掘
首先從查閱史料書籍、網絡搜索開始。通過閱讀《嶺南文化》等書籍,進行資源搜集、名目整理。為了搜集到更加真實、生動的資源。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民間藝人等,把學生帶到古建筑、民俗文化現場,搜集了第一手材料。師生攜手,共同構建符合學生興趣的課程資源。
2.本土文化資源利用“三個三”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本研究的關鍵問題。通過多方調研和實踐,構建好了本土文化資源利用的“三個三”教學模式。
三個學段。同一文化項目,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所表現的認知興趣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以學生的興趣點、認知特點為依據,將資源分低、中、高三個學段使用。
三個課程:拓展課程、校本課程、探索課程。
首先,對廣東版小學美術教材作一分析:12冊教材共243個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地方文化的有12課。把東莞本土文化資源作為拓展內容利用,是拓展課程。校本課程,主要是教學形式與教材呈現方式的表達,是本研究的核心之一。將甄選出的30個文化項目,編寫成《走近東莞本土——美術校本教材》。探究課程,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 通過“專題探究”的形式來推進。《可園》項目,? 首先通過“綜合·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可園修建背景、建筑特點等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手抄報。然后通過造型?表現的方式,進行寫生表現,形成寫生作品。最后通過設計?應用的方式,圍繞“我心中的可園”主題進行設計,形成未來可園規劃的效果圖。
三個課堂:拓展第一課堂。以低年級段為例(見表1)。豐富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是課程資源利用的又一個陣地。根據學生特點,分三個學段進行利用:高年級用軟筆書法的形式,表現東莞本土文化中的楹聯。中年級利用不同種類的版畫去表現。并根據版畫的表現特點,利用木刻、黑白膠版,撕紙版表現古建筑;用套色膠版畫表現茶山公仔麒麟引鳳。低年級利用線描,通過“對景寫生”、“對圖寫生”、“主體寫生+背景創作”的方式,表現本土文化。豐富了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學生們創作了一大批東莞本土文化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創新第三課堂。為了突破第一、第二課堂活動空間的限制。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通過“拜民間藝人為師”、 “尋找野生莞香活動”、“東莞傳統文化之旅”等形式,進行本土文化的現場調查、體驗活動。
四、文化資源在美術教學中利用意義深遠
1.提升教師
教師整合課程資源的意識得到了提高。破除了校本課程建設的神秘感,提升了課程意識,激發了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師的創新思維,構筑好了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新生態。
教師本土文化素養明顯提高了。教師們在本土文化資源利用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是教學研究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老師們調研的足跡遍及各鎮街,在一次次的走訪中,對東莞的文化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師專業成長顯著。實踐三年來,1名教師被評為東莞市學科帶頭人,3人次參加省、市級骨干教師培訓,1人在市基本功比賽中獲一等獎,1人在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中獲得東莞市二等獎、片區說課一等獎,16人次承擔了市、區示范課、專題講座。
2.發展學生
學生書畫實踐能力與創作水平明顯提高。學生獲獎作品的數量和級別多項超過以前的學校記錄(見表2)。
3.文化傳承
通過本研究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東莞本土文化的認知由一無所知到有所了解,到最后產生探究的興趣,是本研究成效的重要體現。通過實驗前后兩次的調查,驗證這一變化的過程(見表3)。
從上表可以看出:比較了解的選項數由第一次的97項增加到第二次的2530項,增加2433項。很感興趣的選項數由第一次的632項增加到第二次的1958項,增加1326項。很好地說明了學生對本土文化認知和接納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
在“走近本土文化”的美術學習過程中,使兒童逐步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與美術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對本地區文化的了解和中華民族藝術的感悟能力。“在孩子新的審美心理結構形成的時候,就在孩子心底里培育對本土文化的依戀因子。”
【本文為《本土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分段利用的實踐》教學成果】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