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惠芳
摘 要:教育體制在不斷地改革,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界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思想并不成熟,又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如若不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很容易造成其誤入歧途。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主要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傳遞學生基礎的法律知識為主,這門課程理所當然也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責任。文章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進行闡述,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意義;問題;核心素養;策略
一、 引言
核心素養通常指的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且能夠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一種品格以及能力,具體是指一種基礎文化知識、自主發展的素養,如學習和健康生活、社會參與的能力,如創新精神以及責任擔當。對于每個學科而言,都有學生應該掌握的核心素養。而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本身就是傳遞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良好的道德素養的一門課程。在該門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則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其很容易被社會以及網絡中各種事物所吸引。而初中學生又缺乏一定的判別是非的能力,一旦學習到了錯誤的思想,可能會使得初中生誤入歧途。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內部包含了很多的知識,例如讓學生正確地對待網絡、遵守社會的秩序、正確地面對自我、處理人際關系等等,都能夠增強初中生對事物辨別的一種能力,引導初中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對于初中生的成長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
道德是一個人個性品質的體現,而當下的初中生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多,很容易出現思想上的誤區,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包含著友誼的處理關系、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等相關知識。通過對這類知識的學習,可以不斷地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為未來的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有利于為社會培養更多知法、懂法的有用公民
青少年犯罪事件在不斷地增加,其背后反映的是當下的學生缺乏對法律的了解,繼而造成了一系列違法事件。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除了包含一些道德、價值觀等知識之外,還能夠為青少年普及法律的常識,讓青少年了解當下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繼而引導青少年逐步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該門課程未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初中階段的教師往往更注重語、數、外等一些知識的教學,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具體體現在安排的課時較少,在語、數、外課時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還會占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時間。這也使得該門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難以發揮,更無法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第二,教師在傳遞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時,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的單一。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主要以文字為主,向學生傳遞一系列的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通常教師在教學環節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就是多媒體的教學方法,但是并未真正地發揮出多媒體存在的圖像、視頻、聲音等一些優勢,也使得該門課程缺乏了趣味性,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極低。第三,未注重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該門課程在初中階段的設立,就是為了健全初中生的人格,引導初中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但是在教學環節,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一味地在灌輸知識,并沒有結合生活的實際對學生進行品德的優化,法治知識的傳遞,也使得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難以落實。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初中生優秀的品質
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想要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必須要講文明,懂禮貌,了解社會的規則。但是對部分初中生而言,
父母對他們比較驕縱,叛逆心理較為嚴重,往往并不受社會規則的禁錮。甚至被社會不良習氣所影響,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這也造成一些初中生不尊老愛幼、對待他人時不友好等不良行為。如若對這些問題不進行有效引導,必然會使得初中生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節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尊重他人、以禮待人以及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優秀品質的認知,指引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在《尊重他人》以某電子廠工作人員給新員工粗暴地發證件,導致大量員工離職一事導入新課。視頻直觀展現出工作人員給新員工發送證件時,像扔垃圾一樣扔著員工的工作牌,漫不經心地念著員工的名字。員工上前領工作證時,不得不彎腰到地上去撿工作證。而且點名的速度非常快,部分員工甚至要趴到地上找工作證才能夠找到。這種行為完全沒有尊重員工的人格。在網絡上事件曝光之后,某電子廠本不愿意承認,通過網絡影響,主管只好出面致歉。有90%的員工選擇離職,新開的一些產線也被迫停掉。通過這個案例,要讓學生了解在生活中,不能以家境、工作、智能、身體等方面的原因而輕視、歧視他人。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個體,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通過時政新聞結合自身實際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也可以此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優秀品質。
(二)融入小組合作探討法,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
小組合作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是將班級的學生根據成績、學習能力等指標科學分成4至6人一小組,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小組內部討論、分析、得出結論。該方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符合了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加強師生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興趣,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