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磊,呂 燕,李云凱
(唐山學院 環境與化學工程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丙二酸二乙酯又稱胡蘿卜酸乙酯,作為一種應用廣泛的有機合成中間體,被使用在醫藥、農藥、化妝品等有機化工生產中[1-8]。傳統使用氰化鈉法進行生產,但生產工序較多,且收率較低,由于生產中使用氰化物,對環保方面要求較高。而固體超強酸催化由于其催化活性較高、與液相反應體系容易分離、催化工藝綠色環保等優點吸引了人們的目光[9-13],但單純以金屬氧化物MxOy為載體的固體超強酸制備成本較高,影響了其廣泛進行工業化的進度[14-15]。
硫酸鈦、丙二酸:分析純,高嶺土:工業級,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氨水、環己烷:分析純,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乙醇:分析純,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紅外光譜儀:FTIR-200,美國Nicolet公司;阿貝折光儀:2WAJ,上海光學儀器五廠。
二元羧酸與醇在一定反應條件下進行酯化,生成竣酸雙酯的反應如下。

向100 mL三口燒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沸石、帶水劑、催化劑、無水乙醇和丙二酸,并在三口燒瓶上裝上帶有套管式冷凝管的分水器、取樣塞和溫度計,用電加熱套進行加熱,加熱到某一溫度后進行回流,當第一滴液體進行回流則計時開始,每隔一定時間從三口燒瓶取樣測定其酸值,并計算該酯化反應的酯化率。
實驗結束后,將三口燒瓶自然冷卻30 min后,收集其中的反應液,過濾催化劑粉末,將反應液使用去離子水進行水洗,用分液漏斗分離出上層液體,再用w(Na2CO3)=10%溶液進行堿洗,接著用去離子水洗滌2次,靜置分層,分離出上層液體,用無水MgSO4進行干燥除水,過濾得有機液體,經過分餾柱精餾,收集198~200 ℃的餾分于磨口三角瓶中封閉。
將三角瓶中餾分用阿貝折光儀測其折光率;使用紅外光譜儀測該餾分的結構,液膜法,檢測器為DTGS,分辨率為4 cm-1,掃描次數為16。
n(丙二酸)=0.10 mol,n(乙醇)∶n(丙二酸)=3.0,帶水劑V(環己烷)=5 mL,w(催化劑)=7%,考察反應時間對反應酯化率的影響,見圖1。

t/h圖1 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著反應時間的增長,酯化率一直變大,t≤1 h,酯化率變大的速度較快,這充分顯示催化劑的催化活性較高,加快了酯化反應速率。t>3 h,該反應酯化率增加不明顯。隨著時間的增長,反應體系溫度漸漸提高(見表1),反應體系顏色由無色變成黃色,產物的收率也在下降,因此選擇t=3 h。

表1 反應溫度隨時間的變化
n(丙二酸)=0.10 mol,n(乙醇)∶n(丙二酸)=3.0,w(催化劑)=7%,帶水劑V(環己烷)=5 mL,t=3 h,考察帶水劑對反應的影響,見表2。

表2 帶水劑對反應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該反應條件下,不同帶水劑得到的體系溫度及酯化率均為二甲苯>甲苯>環己烷>苯。帶水劑選擇二甲苯和甲苯時的酯化率高,但反應溫度也很高,導致能耗大,選擇性變差;帶水劑選擇苯時酯化率較低,苯有一定的毒性;帶水劑選擇環己烷時,酯化率適中,反應溫度適宜,毒性較小,更合適綠色環保要求。所以較適宜的帶水劑選擇環己烷。
n(丙二酸)=0.10 mol,n(乙醇)∶n(丙二酸)=3.0,w(催化劑)=7%,帶水劑選擇環己烷、t=3 h,考察V(環己烷)對酯化率的影響,見圖2。

V(環己烷)/mL圖2 V(環己烷)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2可知,反應酯化率隨著V(環己烷)增加先變大后減小,V(環己烷)<5 mL,部分乙醇就會起到了帶水劑的作用,導致醇酸比降低,進而影響了酯化率;V(環己烷)>10 mL,會降低反應體系的溫度(見表3),從而降低了酯化率。
這是由于在反應體系中加入環己烷作為帶水劑時,環己烷能與產物水形成二元共沸物,及時將水帶出,是平衡不斷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動;但當V(環己烷)過多時,不僅會降低反應體系的溫度,從而降低了酯化率,而且加入過多的環己烷會使反應物醇和酸的濃度降低,反應速率降低,酯化率降低。所以選擇V(環己烷)=5 mL。
n(丙二酸)=0.10 mol,w(催化劑)=7%,V(環己烷)=5 mL,t=3 h,改變無水乙醇使用量,研究n(乙醇)∶n(丙二酸)對酯化率的影響,見圖3。

n(乙醇)∶n(丙二酸)圖3 n(乙醇)∶n(丙二酸)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n(乙醇)∶n(丙二酸)變大,酯化率先變大后減小。n(乙醇)∶n(丙二酸)≤3.0,增加無水乙醇使用量促進丙二酸二乙酯的生成,這主要是因為乙醇和丙二酸的酯化反應是可逆的,增加反應物醇的用量會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動而提高了酯化率;n(乙醇)∶n(丙二酸)≥3.0,過量的無水乙醇不斷回流吸熱致使反應溫度降低(見表4),從而導致酯化率減小,所以較適宜的n(乙醇)∶n(丙二酸)=3.0,此時酯化率較高,反應溫度比較理想,反應體系為無色,副反應較少。

表4 反應溫度隨n(乙醇)∶n(丙二酸)的變化
n(丙二酸)=0.10 mol,n(乙醇)∶n(丙二酸)=3.0,V(環己烷)=5 mL,t=3 h,改變催化劑使用量,考察對酯化率的影響,見圖4。

w(催化劑)/%圖4 w(催化劑)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w(催化劑)的增大,酯化率不斷增大,w(催化劑)≥7%,酯化率增大不明顯,所以從經濟效益方面考慮,選擇w(催化劑)=7%。
n(丙二酸)=0.10 mol,n(乙醇)∶n(丙二酸)=3.0,w(催化劑)=7%,V(環己烷)=5 mL,t=3 h,測其酯化率,待實驗完成后,回收催化劑,直接用于下次的反應,研究催化劑的重復使用性能,見表5。

表5 催化劑的重復使用次數對反應的影響

所得餾分為一種有水果香味,無色透明的液體。測定產物的折射率n=1.413 5,與文獻值[15]一致。測定產物的紅外光譜,見圖5。

σ/cm-1圖5 餾分的紅外光譜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