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杰 丁國棟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北京 100083)
環境影響評價是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所進行的分析、預測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同時對其進行跟蹤監測[1]。環境影響評價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方法,同時也是一項法律制度。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2015年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從業情況管理規定》等文件表明,我國越來越重視環境影響評價,更加強調環境影響評價人員的專業化[2],這也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同時它也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以下簡稱水保專業)一門重要的選修課程[4]。環境影響評價涉及的技術方法較多,最終目的是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報告表,因此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課程教學一般分為課堂理論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部分。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內容涉及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數學等相關學科。此外,隨著人們對環境認識的深入以及科技的發展,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法規、標準、技術導則等更新得較快,因此“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知識也具有較強的時效性[5]。
目前水保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采用的是環境工程專業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主要涉及的是污染影響型建設項目,如化工企業的建設項目等,介紹的是大氣、地表水等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而水保專業學生畢業后所涉及的工程主要是生態影響型的建設項目,如水電站、鐵路和公路等。所以,目前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水保專業的需求相脫節,學生遇到的學習障礙較多,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水保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只有24學時,僅占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一半學時。教師要對某一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講授,至少需要6學時,而目前學時只能滿足大氣、地表水、聲和固體廢物4大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講授,無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擴展。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最終目的或者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報告表。而目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缺少設計或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無法了解完整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或報告表的過程,因此也難以領會環評工作的要領。當學生畢業后從事環評工作時就會出現動手能力差,編制工作遲緩的現象。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采取的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與學處于脫節狀態,課堂沒有生機。此外,理論教學偏重于環評工作程序的介紹和公式推導,缺少案例分析,學生無法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考核側重于對書本理論知識的考核,往往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忽略了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考核,無法達到通過學與考的結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目前課程教學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北京林業大學張征教授2004年編寫的《環境評價學》。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優化和完善,尤其是“十三五”時期相關環評標準和技術導則的更新,目前使用的教材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即使是2018年3月出版的、由東北農業大學李淑芹教授編寫的《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中的個別內容也已過時,因為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7月和9月先后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 2.2-2018)》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 2.3-2018)》。而《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并未涉及導則中的內容,導致課程教學內容缺少了時效性。此外,目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僅以某一經典教材為參考,忽略了其他教學資料,影響了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專業選修課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所以理論教學內容要廣,但不能太深,同時也不能講得太淺,避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深度和廣度上找準平衡點。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如果全部按照教材內容講解,雖然可以把所有的知識都講完,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好。如果精選教材內容,并能在教學中結合與水保專業相關的科研項目和實際案例,不僅能拓展課程教學的深度,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此,筆者結合水保專業特點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精煉,將污染影響型和生態影響型兩類建設項目作為教學主要探討的內容。因為環境工程類教學大綱講授的主要是污染影響型建設項目,而水保專業學生將來要面對的則是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6],因此,為了讓水保專業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將來實際工作的需要,應在基于環境工程類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增設對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重點介紹生態影響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同時,每講授完一個章節的內容之后,應選擇與該章節內容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分析,拉近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距離,實現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啟發式、案例式、參與式、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7-12]。其中,案例教學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因為“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如果不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課程知識。因此,筆者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相關案例的講解,使學生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方法,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對“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充分了解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重要性。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還讓學生模擬具體的實踐情境,通過角色扮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可扮演環保審批單位,學生小組扮演環評編制單位,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教師作為“環保審批單位”舉行論證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并答疑,至此完成整個環境影響評價過程的情景模擬。
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僅可以鞏固理論教學效果,而且是檢驗理論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具備實踐技能的一種有效方法。所以,在“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13]。筆者建議增加8學時的實踐教學環節,在理論知識講授之后,開展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應針對水保專業的特點,以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如水電站、鐵路和公路等為主要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5~6人一組),通過查詢資料和現場調查了解建設項目區的自然、社會環境狀況,之后依據最新的標準和技術導則,完成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工作。在環評報告書編制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集中答疑和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工程分析、各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預測等核心內容。
目前課程考核仍采取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無法達到考核的目的。因此,筆者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采取平時成績+參與式討論+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3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3:4。期末考試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減少死記硬背的題型,增加案例分析的主觀題,以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考核中,筆者還適當引入了環評工程師的考試真題,為學生將來參加環評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奠定良好基礎。
在開展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環境影響評價的動態,及時了解最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技術導則和相關產業政策,并將其及時補充到課程參考教材中,使教學內容緊跟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例如,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7月和9月先后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 2.2-2018)》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 2.3-2018)》。從中可以看出,大氣和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這些都是需要在教學中著重介紹的內容。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的哪些內容進行了改革以及為什么要進行改革等。課程參考教材除了要選取經典的和最新的資料外,還要關注最新的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考試要求,并將相關內容融入到課程的理論教學中,使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與環評工程師考試要求很好地銜接,為學生將來參加環評工程師考試以及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在傳統“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導致學生缺少學習的積極性。“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后,通過案例教學和參與式情景模擬教學,學生接觸了具體的環境影響評價案例,親身體驗了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工作的程序,學到了環境影響評價的經驗和技能,并能及時發現自身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改革后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小組針對某一具體的建設項目模擬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且還能發現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通過討論和教師答疑,學生能夠獨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結束后,筆者連續2年對選修此課程的118名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5%的學生認為“參與式情景模擬”教學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導致的學生缺少教學參與的不足,81%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和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節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77%的學生認為“期中+期末”動態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考核方式的不足,達到了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的目的。
總之,通過對水保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的改革,形成了較為科學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同時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激發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資助項目:北京林業大學2019年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學科群建設背景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BJFU2019JY030;北京林業大學2018年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從因材施教到因人施教——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精準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BJFU2018JY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