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慶
摘 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保護主要包含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保護與修復對于維護森林生態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該文分析了塞罕壩林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成效、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了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生態保護和修復;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X17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5-0043-02
塞罕壩林場幅員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形成了森林、草原、濕地與河湖等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塞罕壩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探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推進各項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目前,塞罕壩林場生態環境質量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各類自然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基本得到了遏制,穩定性逐步增強,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質量持續改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功能穩步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筑。
1 塞罕壩林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成效
塞罕壩林場在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濕地與河湖保護修復、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綜合整治、海洋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服務功能逐步增強,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筑。
1.1 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快速增長 通過再造3個塞罕壩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深入開展攻堅造林,森林資源總量實現快速增長。目前,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2%,森林面積增加到7.6萬hm2,立木總蓄積凈增24.8萬m3,林木蓄積量由1012萬m3增加到現在的1036.8萬m3。單位面積蓄積是全國人工林的2.5倍(全國60m3/hm2,塞罕壩150m3/hm2)、全國喬木林的1.46倍(全國94.5m3/hm2,塞罕壩138m3/hm2)。
1.2 草原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通過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工程,森林草原生態系統質量有所改善,草原生態功能逐步恢復。積極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啟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等試點工作,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石漠化面積持續減少,區域水土資源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1.3 河湖、濕地保護恢復初見成效 大力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濕地保護修復制度,著力實施濕地保護、退耕還濕、退田(好)還湖、生態補水等保護和修復工程,積極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初步形成了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多種形式的保護體系,改善了河湖、濕地生態狀況。
1.4 生物多樣性保護步伐加快 通過穩步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持續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等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積極成效。保護區面積由2萬hm2增至6.41萬hm2。加強濕地保護和修復,全面清理影響濕地原生環境和發育的建筑設施,對退化、沙化的河岸、湖邊采取封育、人工造林和種草等措施進行恢復,禁止開發經營性建設項目,確保濕地不減少、功能不退減、沙地不南移。
2 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生態系統質量功能問題突出 較高的人工林占比會導致森林生態系統不穩定,森林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部分河道、濕地、湖泊生態功能降低或喪失。
2.2 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性不足 對于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內在機理和規律認識不足,落實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權責對等的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建立,統籌生態保護修復面臨著較大壓力和阻力。
2.3 科技支撐能力不強 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應用研究不夠,標準體系建設、新技術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比較欠缺,科技示范帶動作用不強。支撐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等能力不足,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3 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堅持的原則
3.1 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避免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過多干預。
3.2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 著眼于提升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質量,聚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陸海統籌,妥善處理保護和發展、整體和重點、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
3.3 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以生態本底和自然享賦為基礎,關注生態質量提升和生態風險應對,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
3.4 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 堅持依法治理,深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改革,釋放政策紅利,拓寬投融資渠道,創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效機制。
4 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對策建議
(1)堅持以“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根本遵循,以推動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塞罕壩及周邊區域森林生態文明示范區,全面加強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修復,連通重要生態廊道,切實強化重點區域沼澤濕地和珍稀候鳥遷徙地、繁殖地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綜合整治等治理任務,提升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保障國家森林帶生態安全。
(2)以推動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態系統的綜合整治和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全面保護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持續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退化草原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深入開展河湖修復、濕地恢復、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等,進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蓋度,增強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3)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保護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沙治沙、河湖和濕地保護恢復、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堅持以水定綠、喬灌草相結合,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大力實施退化林修復。
(4)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加快建設鎖邊防風固沙體系和防風防沙生態林帶,強化禁墾(樵、牧、采)、封沙育林育草、網格固沙障等建設,控制沙漠南移;落實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實施退牧還草和種草補播,統籌開展退化草原、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修復;保護修復永定河、白洋淀等重要河湖、濕地,保障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及湖泊、濕地面積;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減少災害損失。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