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雯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這符合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理念,都強調在幼兒教育階段幫助幼兒認識生活、走進生活,解放幼兒的天性、發展幼兒的個性。《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提出在學前教育中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在開展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為了豐富游戲的多樣性與實踐性,游戲活動的組織者必須向幼兒提供相應的活動材料。低結構材料是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的重要材料,在大班科學教育活動中應盡可能多地采用低結構材料,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應用低結構材料時應注意低結構材料源于生活、低結構材料服務游戲和低結構材料遵循規律三點內容,科學合理地利用低結構材料。
當前學前教育中低結構材料越來越被重視,成為幼兒探索世界、在游戲活動中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媒介,被眾多幼兒園廣泛應用。低結構材料是個相對概念,多指沒有明確活動目標、沒有規定玩法的活動材料,因其這一特性,低結構材料種類豐富,可以由活動組織者根據實際情況投放,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易拉罐、紙箱、畫布等,十分方便易得,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相較傳統游戲活動中高結構材料而言,低結構材料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更有利于幼兒認識世界。這些低結構材料的使用不是由幼兒教師規定好程序,幼兒進行機械性地模仿,而是由幼兒自主去探索、交流、創造,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更有利于發揮幼兒的創造性,解放幼兒天性,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與合作精神,在幼兒活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幼兒園科學活動與低結構材料的結合是必然的。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經歷了知識本位、方法本位等階段,結合當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促使幼兒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教育目標,進入了以幼兒終身發展為宗旨的人本位階段,更加注重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強調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填鴨式”的灌輸教育轉變成“動手動腦”的活動教育,既能為素質教育培育科學文化素養奠定相應的基礎,也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在學前科學教育活動中,活動目標更注重幼兒獲得的直接科學經驗,因此各種活動材料的投放是幼兒科學實踐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安全、有效地利用這些低結構材料,幼兒教師應從低結構材料的選擇、投放和使用引導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給予恰當的指導。
(一)缺乏可操作性
幼兒園科學活動是幼兒接觸科學知識的啟蒙階段,這一時期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旺盛的求知欲,但幼兒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思維方式以具體運算為主,形式運算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動手實踐來獲得直接科學經驗。例如在學習色彩的變化時,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畫板上疊加的不同色彩,從而得知紅黃藍是三原色,它們可以變化出豐富的顏色。
然而在科學活動的實際操作中,由于幼兒教師工作任務繁重,面對的班集體數量較多,幼兒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參差不齊,科學活動的實踐操作指導的難度較大,此外活動材料的準備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從選擇到設計再到引導操作,都需要幼兒教師精心設計,程序繁多。因此在科學活動的實際工作中,部分幼兒教師往往為了減少工作量,選擇以課本展示、教師講授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傳統的師傳身授模式為主,不能很好地發揮低結構材料的實踐性特征,缺乏可操作性。
(二)忽視情境性
大班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通常以游戲活動的形式展開,大多采用情景法進行教學,創設某種情景,讓幼兒處于情境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問題、探究方法。例如在學習體積的概念時,教師可以給幼兒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讓幼兒設想自己就是一只口渴的烏鴉,并且提供半瓶水及其他的材料,先讓幼兒討論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再讓幼兒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讓瓶中的水“變多”,以此生動地讓幼兒理解體積與空間的概念。但部分教師的教育方法較為死板,對低結構材料的運用缺乏合理性,往往通過語言引導、暗示的方式讓幼兒說出“正確答案”,由于缺乏情境性,導致幼兒未能真正投入課程活動中,無法真正理解這類科學概念。
由于各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地區差異等不同,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中的應用差異較為明顯,普遍存在上述問題,導致低結構材料的使用淪為理論上的空話,因此教師必須重視低結構材料對幼兒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的作用,以促使學前教育真正做到解放幼兒天性、發展幼兒能力。
大班幼兒普遍具有較強烈的自我意識,并且實踐能力明顯提高,擁有較強的合作精神,面對世界充滿好奇,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開展大班科學活動時,教師必須考慮大班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避免低結構材料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流于形式,出現缺乏操作性、忽視情境性等問題,在活動組織中要把合作探究、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經驗作為幼兒培養的重點目標。為了與活動過程相匹配,適應幼兒身心發展特征,低結構材料的選擇也要遵循以上要求。
(一)低結構材料源于生活
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和幼兒的細心觀察,幼兒可以從生活中學習到“螞蟻搬家蛇出洞”的物候知識,可以學會“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農業知識,生活就是最生動有趣的大講堂。因此在大班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中,教師應注重活動的生活性,活動的組織要貼近生活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理論,以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理解接受能力為標準,并且應盡量選擇來源于生活的低結構材料。
活動材料源于生活一方面降低了幼兒教師準備材料的難度,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雜物如易拉罐、紙板、舊衣物等,容易收集,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幫助收集材料,既能增強幼兒的參與感,還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加強材料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還可以幫助幼兒在生活中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如學習“奇妙的聲音”時,教師就可以用易拉罐裝沙子、石頭等不同材料,通過碰撞產生不同的聲音,形成一個小小“沙錘”,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認識到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此外這類源于生活的低結構材料通常符合幼兒的興趣需求,相比枯燥乏味的課本,幼兒會對五彩斑斕的畫布、形狀各異的紙板更感興趣,有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二)低結構材料服務游戲
學前教育的科學教育活動具有所有學前教育活動的共性,即都應以游戲活動的形式展開。幼兒能夠在游戲中強健身體、鍛煉思維、獲取知識,在大班科學活動中應重視教育的游戲內容。
部分幼兒教師出于安全和工作量考慮,選擇依照課本照本宣科地講授,這樣表面上看是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實際上通過類似“填鴨”的教育形式只能讓幼兒記住基礎的文字性概念,并沒有真正起到教育意義,幼兒對相關的科學知識仍然十分生疏。因此,教師應該創設相關情景、設計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取直接經驗,通過親身感受體會科學概念,讓幼兒能真正理解某一類科學知識和概念,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科學概念,做到真正掌握。
通過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既能讓幼兒全身心投入教育活動,又能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展現知識。如在鍛煉記憶能力的“樹葉比一比”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大膽突破原有游戲規則的約束,從原有的兩人活動擴展為小組合作,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采集樹葉、收集花朵,并比一比它們之間的不同。這些源于大自然的低結構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游戲中化被動為主動,從學習的接受者變為游戲的積極參與者,符合幼兒的發展天性,也有利于培養幼兒團結合作、認真觀察、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低結構材料遵循規律
高、低結構活動材料既沒有主次之分,也沒有優劣之別,都是為幼兒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而服務。低結構材料更側重于發揮幼兒的自主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而高結構材料則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活動過程設計更為清晰,活動目標也更為明確。
在大班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多采用低結構材料,讓幼兒通過具體實踐成為“小小科學家”,通過直觀體驗和感受掌握科學知識。然而由于科學知識必然存在的理論性因素,幼兒教師還應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難度的區別,適時輔助以高結構材料,通過明確清晰的活動過程讓幼兒對嚴謹的科學理論產生初步的認知和接觸,遵循幼兒教育的最近發展區間理論。通過低結構材料的實踐性和高結構材料的高度引導性相結合,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大班的科學教育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育活動是一門重要的學前教育課程,也是幼小銜接過渡的重要環節之一。在科學活動中多采用低結構活動材料有助于大班幼兒的智力發育、合作精神、實踐能力等多項素質的全面發展。幼兒教師在大班科學活動中應以嚴謹的態度、豐富的理論知識、甘于奉獻的職業操守,合理設計投放各種低結構材料。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鎮健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