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勤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環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科學活動區是對大班幼兒實施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教師應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根據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在大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科學活動區,通過投放豐富的、易于大班幼兒操作的科學活動材料,讓大班幼兒在科學活動區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自己特有的方式學習科學,讓幼兒受到良好的科學啟蒙教育。
大班幼兒由于其身心發展的特殊性,通常具有好奇、好動、好問的學習天性,會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大班幼兒的世界里,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會對小草、小樹苗竊竊私語,會與科學活動區域墻壁上的圖案對話交流,等等。基于此,幼兒教師應圍繞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育教學目標,創設有效的科學活動區情境,增強大班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大班幼兒探究科學的積極性。
(一)創設“真”的科學活動區情境,激發大班幼兒的學習興趣
科學活動區域的情境創設得越逼真,越能讓大班幼兒被情境所吸引并真正用心地投入其中,激發大班幼兒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生動活潑的場景或是利用貼近大班幼兒生活的一些故事情節,或是模擬的場景等,力求讓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更加情境化。
比如,秋天來臨,教師可以引導大班幼兒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創設科學活動區的情境。大班幼兒會自主或與同伴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去撿樹葉或利用秋天的果實,如各種豆類作物的種子去創設科學活動區域的情境。又或者大班幼兒會制作樹葉畫或用各種各樣的豆子粘貼成美麗的圖案去創設科學活動區域,讓科學活動區域充滿生機與活力。
創設真實的科學活動區域情境符合大班幼兒探究科學的特點,實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目標,促使大班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與熱情更加高漲。
(二)創設“趣”的科學活動區情境,增強大班幼兒的學習動力
創設新奇有趣的科學活動區情境,能增強大班幼兒的辨別力,提高大班幼兒觀察與分析事物的能力。當科學活動區域的情境中承載著大量的奇聞趣事或懸念時,能有效地激發大班幼兒探究科學的欲望。比如,大班幼兒會將科學活動區域內的桌子、椅子等當作汽車、房子去開展科學建構區域的相關游戲。如大班幼兒可以利用椅子圍成公交車,自己扮演公交車駕駛員或乘客對號入座體驗學習序數,理解“1與許多”等知識。又或者大班幼兒可以將科學活動區變成游樂場,變成小動物的家,將科學活動區內的木偶、帽子、星星等變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精靈”等。諸如此類的科學活動區情境妙趣橫生,能夠深深地吸引大班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三)創設“美”的科學活動區情境,陶冶大班幼兒的高尚情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世界上美的事物能陶冶兒童的情操。教師創設的幼兒園科學活動區域的情境應彰顯審美藝術特性,為科學教育教學的內容而服務。兒童文學作品中通常都蘊含著大量的科學教育內容,而一些科學文化作品則更能合理有效地將科學知識寓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中。比如《刷牙記》這個故事,就借助動物園里各種動物學習刷牙所發生的故事,向大班幼兒詳細描述了動物牙齒的科學性知識,如大象、鯊魚、鱷魚、老鼠等。除此之外,藝術表現的形式是多元化的,教師還可以引導大班幼兒利用動作、圖畫、詩歌等方式去表現科學發現與對科學的獨特認識。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大班幼兒用動作去模擬各種昆蟲的爬、跳等行動方式,還可以引導大班幼兒將發現的科學現象、科學規律等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還可以讓大班幼兒創編詩歌表達自己的科學發現。
教師應為大班幼兒的科學活動區創設和諧的情境,以不斷拓寬大班幼兒科學學習的空間。
(一)以“真”為核心,植根于大班幼兒的現實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強調生活中蘊含著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因素。幼兒的科學教育應植根于幼兒的生活,因此教師應從大班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在大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捕捉大班幼兒科學學習的興趣點,精心選擇與大班幼兒生活相貼近的科學教學內容,讓大班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百花盛開的春天,教師可以帶領大班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公園中,讓大班幼兒開展以“花”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去賞花、數花、畫花,去感知花的顏色、大小、形狀與數量等,主動投入對花的科學探究中。植根幼兒現實生活的科學教育能真正開闊大班幼兒的視野,增長大班幼兒的見識,活躍大班幼兒的思維,啟迪大班幼兒的智慧,讓大班幼兒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
(二)以“趣”為手段,促進大班幼兒與教師間的積極互動
創設大班科學活動區域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大力支持并鼓勵大班幼兒在科學活動區域內進行大膽的探索與表達。教師應著力創設活潑多彩、豐富有趣的科學活動區情境,為大班幼兒的科學學習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以促進教師與大班幼兒間積極的互動關系,讓大班幼兒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快樂。教師還應深入觀察大班幼兒在科學活動區的表現,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并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客觀性的分析與評價,探究有效的科學教育教學策略,真正實現良好的師幼互動。
(三)以“美”為目標,讓科學活動區實現有效融合
教師應準確確立科學活動區域的教育目標,以美為目標。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旨在讓幼兒能正確運用感官的功能,讓幼兒能協調多種感官的作用,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并通過科學教育活動,富有創造性地表現出來。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兒童的學習與情境具有一定的聯系。幼兒園科學活動區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從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出發,努力挖掘科學教育的寶貴資源,將情境與科學知識、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幼兒道德、情操的陶冶融合于一體,以不斷提升大班幼兒的綜合素養。
(一)創設愉悅情境,提高大班幼兒的感知能力
大班幼兒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用多種感官去認識、感知事物,因此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大班幼兒用眼睛去觀察科學,用耳朵去傾聽科學,以不斷發展大班幼兒的感知覺,提高大班幼兒的感知能力,不斷豐富大班幼兒的表象儲備,從而促進大班幼兒記憶的發展、想象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
(二)創設愉悅情境,培養大班幼兒的表現力
幼兒的表現欲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大班幼兒在科學活動區域內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便會對科學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和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進一步推動大班幼兒滿懷信心地去探索、發現、創造新的科學知識。
比如,在以“物體的沉浮”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當大班幼兒通過實驗、操作、探究了物體的沉浮規律后,他們的心情無比激動,充滿了對科學探究無限的熱情。
(三)創設愉悅情境,培養大班幼兒的合作能力
學會合作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技能需求,合作能力在幼兒科學學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當幼兒在科學學習上出現困惑時,教師可以引導大班幼兒自主展開合作,例如幼兒與教師間的合作,或幼兒與家長間的合作予以解決。在幼兒科學活動區域的情境創設中,教師應通過有效構建科學學習情境,激發大班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比如,在以“物體的熱脹冷縮”為主題的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大班幼兒創設愉悅的情境,讓大班幼兒在愉悅的情境中去探究癟了的乒乓球為什么還能鼓起來、去探究水泥路面上為什么每隔一段距離要截開一條縫等。大班幼兒在探究諸如此類的問題中出現困惑時,則可以利用幼兒與幼兒間、幼兒與教師間、幼兒與家長間的合作解決問題。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區的有效創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有效的科學活動區情境,以不斷提升大班幼兒的科學學習欲望,努力創設“真”的科學活動區情境,以激發大班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大班幼兒科學學習的動力,陶冶大班幼兒的高尚情操,讓大班幼兒受到良好的科學啟蒙教育,以不斷地拓寬大班幼兒的科學學習空間,不斷提升大班幼兒的綜合素質,促進大班幼兒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