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萎縮性胃炎也被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臨床中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萎縮性胃炎患者有腹脹、腹痛、無食欲以及噯氣等不良癥狀。目前臨床上對萎縮性胃炎病癥的治療以中西醫藥物治療為主。

西醫認為萎縮性胃炎產生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四點有關。第一,免疫因素,部分群體的胃液及血液中存在某些特異性抗體,如內因子抗體、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以及壁細胞抗體等。第二,生活因素,長期暴飲暴食、不規律飲食、喜好辛辣生冷類食物以及酗酒等均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第三,精神因素,情緒波動大或長期心情抑郁會加劇胃腺體的分泌異常。第四,幽門螺桿菌感染。若長期反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會造成胃黏膜的損傷。胃黏膜損傷會導致胃分泌腺體萎縮,致使胃黏膜越來越薄,胃酸分泌減少,對機體消化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阻礙胃蠕動,進而逐漸形成萎縮性胃炎。
我國中醫認為氣機瘀滯以及脾胃虛弱是萎縮性胃炎病癥的基本病理機制。飲食痰積、老年陰虧、久病致瘀以及七情內傷等因素均會損害人體的脾胃功能,導致阻礙氣機運行,進而在臨床上呈現出胃脘部隱痛、乏力、脹滿以及食欲缺乏等癥狀表現。該病癥寒熱錯雜且本虛標實,虛實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致使病癥痊愈速度較慢。
脾胃虛弱是造成萎縮性胃炎的根本性原因,會導致水谷不歸正化,進而致使機體出現瘀、濕、熱、痰以及氣等病理性因素。患者要注重機體氣機的基礎性調理,而后兼顧飲食調理。
(一)健脾助運,標本兼治
情志失調、飲食失宜以及疲勞過度是萎縮性胃炎病癥的誘發因素,應以健脾助運原則來進行調理。目前臨床上多使用參苓白術散健脾助運。該藥物藥方組成為茯苓、黨參、甘草、灸黃芪、白術等藥物。這些藥物的聯合服用可恢復患者的正常脾胃功能。由于萎縮性胃炎病癥的產生與瘀血、氣滯、濕熱以及痰濕等因素有關,中醫在對患者進行扶正補虛調理時,應兼顧祛邪。若患者在脾胃虛弱基礎上又呈現出水濕內停現象,應輔以香砂六君子湯和平胃散,在健脾功效的基礎上產生理氣化濕的治療功效;若患者屬于脾胃虛寒癥狀,但又兼顧水濕內停,應輔以理中湯合平胃散進行治療,以此產生健脾溫胃以及理氣化濕的治療功效。
(二)辛溫通陽,調理氣機
若患者合并外邪所致氣機紊亂且脾胃升降失調,患病初期會表現出氣分現象,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氣入血會導致氣血瘀滯以及胃絡痹阻,會出現異型增生以及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等病理表現。目前,臨床上多以活血藥物來對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及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病癥進行治療,并會結合患者實際的臨床癥狀表現進行加減治療,使之起到理氣活血以及去瘀生新的治療功效。很多萎縮性胃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強烈的胃脘痛癥狀,該癥狀多為寒邪入侵以及胃氣凝滯所致。醫生應給予溫胃散寒以及止痛行氣類藥物進行胃痛緩解。
(三)調理善后,注意飲食禁忌
中醫上常說三分靠藥,七分靠養。萎縮性胃炎患者應更加注重飲食的調理。醫生可結合患者體質、食物味性科學指導飲食。飲食調理在治療脾胃病中的意義重大。患者要注意飲食清淡,少食多餐,禁食糖食、濃茶、辛辣類食物及煙酒,若胃中有寒,可食用溫熱性食物,例如羊肉等;若胃中積熱,應食用健脾胃類食物。萎縮性胃炎病癥的發生也可能與情志失調因素相關,患者要注重精神調護,使其可怡情悅性,戒怒遠煩。
(作者單位:樂至縣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