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彤
中藥湯劑是一種液體制劑,是將藥材飲片或者粗顆粒加水煎煮后,濾去藥渣制成的。中藥湯劑在我國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具有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以及養生保健的多重功效。中藥湯劑煎服要按照規范操作進行,尤其是需要選擇合適的煎煮器具、煎藥用水,嚴格控制中藥湯劑煎煮火候、時間等。服用中藥湯劑時還要明確服藥時間、方式、中藥湯劑溫度以及是否需要忌口等。

中藥湯劑煎煮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對煎煮的條件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包括煎藥器具選擇和清洗、中藥材的量取和清洗、煎藥用水準備等。中藥湯劑煎煮的器具應該選擇陶器、砂鍋等,或者使用不銹鋼金屬器具。用一般的金屬器具煎煮中藥湯劑或多或少會影響藥效。金屬器具在高溫作用下可能會和中藥材接觸發生一些化學反應,例如鐵離子可以和部分中藥材中含有的香豆素以及生物堿發生反應,危害服用者身體健康。另外,在煎煮中藥湯劑前,煎煮人員要清洗并擦凈煎藥器具,避免器具中積存的中藥材殘渣溶解,或與新藥發生干擾,影響藥效,或者出現毒素等。
煎煮人員還要注意煎藥用水質量。中藥湯劑煎煮過程中水是主要溶媒。煎煮人員要使用潔凈澄清、沒有異味、雜質少、含有一定礦物質的水源,井水、自來水、純凈水都可以。煎煮人員要根據中藥材的情況以及煎煮要求確定加水量,如果中藥材的吸水性較強,或者煎煮時間比較長,需要多加一些水,避免燒干鍋。例如木瓜和黃芪是高吸水性藥材,雞骨草、鱉甲等需要長時間煎煮。
煎煮人員還要根據藥方準確量取中藥材,做好漂洗,切忌浸洗,避免溶解掉中藥材中的水溶性成分,降低藥效。
中藥湯劑在煎煮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煎煮次數、火候、時間以及過濾四個事項。科學煎煮才能得到高質量的中藥湯劑,保證藥效。
第一,煎煮次數。研究結果表明,中藥湯劑的煎煮次數以兩次為宜,部分滋補類藥材可以選擇煎煮3~4次。
第二,煎煮火候。中藥湯劑的煎煮可直接加熱,在中藥湯劑沒有煮沸前,需要使用武火加熱,中藥湯劑煮沸后改為文火,保持中藥湯劑微沸狀態,減少水分蒸發,保留足夠的有用成分,同時可以避免高溫對中藥材有效成分的破壞。
第三,煎煮時間。中藥材的性質、治療要求以及病情需求不同,中藥湯劑的煎煮時間具有一定差別。調理身體、滋補類中藥湯劑中的中藥材大多堅硬厚實,且營養物質多,不容易提取,需要長時間煎煮,在沸騰后需要煎煮1小時。二次煎煮則應該在沸騰后煎煮半小時。發汗解表類中藥湯劑中的藥材含有較多的揮發油,容易散發,其煎煮時間要短,一般在10~15分鐘。一般中藥湯劑如果沒有特殊要求,頭煎煮沸后30分鐘即可,二煎則為煮沸后20分鐘。
服用中藥湯劑需要考慮劑量、時間、溫度以及忌口等方面。藥劑量取決于患者的病情、年齡、體質情況,一般情況下是每天服用二次,早晚各一次,用藥劑量為2~3劑。如果是急性疾病或者病情較重的,需要采取急速治療方式,一次服用一劑中藥湯劑,藥力大且猛。中藥湯劑的服用時間主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分為空腹、飯前服、飯后服、睡前服等,例如對胃腸道有刺激的中藥湯劑應該在飯后服。中藥湯劑多溫服,可以減少副作用,避免惡心、嘔吐等。但是諸如肺炎、扁桃體炎等伴隨高熱的疾病患者需要冷服,讓中藥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驅寒藥應當熱服,提高藥力。在服用中藥湯劑時患者通常是需要忌口的。這可以避免食物與藥物起反應,影響藥效,例如魚肉、海鮮、韭菜等發物以及寒涼食物。
總之,中藥湯劑煎服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包括煎煮器具選擇、藥材準備、煎煮用水選擇,煎煮的次數、火候、時間、過濾控制,服藥劑量、時間、溫度、忌口等,只有做好的以上事情,才能保證中藥湯劑煎煮和服用科學,確保中藥湯計藥效達標,可以起到防治疾病和保健養生的作用。
(作者單位:成都市金牛區撫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