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間敘事傳統再生產研究

2021-03-30 05:49:01楊之海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之海

摘 要:納西族史詩《黑白戰爭》作為東巴敘事傳統依存于地方知識體系中,隨社會文化發展,其文化身份經歷相應轉變,在不同時段分別以“史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在納西族文化傳統中得到凸顯,成為納西族民間敘事傳統的代表。《黑白戰爭》在納西族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變遷,是在現代社會文化變遷中文化主體參與重構的文化再生產實踐,更是文化主體在多種資本博弈下的自主選擇。

關鍵詞:《黑白戰爭》;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巴敘事傳統;文化再生產

中圖分類號: 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1)06? - 0108 - 10

作為納西族民間敘事傳統的一部分,《黑白戰爭》廣泛流傳于納西族聚居區域,納西語稱“東埃術埃”,直譯為“董術仇斗”,也譯作《黑白之戰》《東術征戰記》等,主要運用于禳災除穢的儀式。2014年,《黑白戰爭》作為納西族英雄史詩列入民間文學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先依托儀式和納西族民俗生活得到演唱和傳承的《黑白戰爭》,受社會生活變遷影響,逐漸與儀式和信仰體系分離,以史詩面貌在地方知識體系中重新定位,成為納西族標志性作品。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進一步強化其在文化傳統中的地位,并使之上升為更廣泛范圍內的共享性文化。從儀式敘事到“史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折射出納西人對《黑白戰爭》的認知轉向,隱藏著民間敘事傳統變遷線索。這不僅是與社會生活變化相適應的自然流變,同時也是多種力量作用的文化再生產過程。

“文化再生產”理論由布迪厄在20世紀 60 年代末提出,該理論基于社會結構與主體行為關系的思考,認為結構和行為之間存在辯證關系,二者互通的中介是實踐。實踐是在一定觀念指導下的個人行為,是再造文化和社會秩序的途徑[1]48。社會文化變遷是復雜的多向進程,是結構與行為的相互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行動主體的能動性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和社會雖然有強大制約力,但其范圍是有限度的,行動者在實踐中必然根據主觀需要和客觀條件對文化有所繼承、發展,從而不斷生產出文化“產品”。早期《黑白戰爭》研究主要借助書面文本,通過對文本內容解讀觀照納西族歷史源流與文化生活,注重文學性與審美體驗,缺少對《黑白戰爭》演唱語境及流變過程分析[2]。實際上,《黑白戰爭》傳承過程中發生兩次身份屬性變化,文本逐漸從口頭向書面轉換,其在傳統文化體系中地位提升,這是現代社會文化變遷語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本力量交互作用下,文化主體積極參與重構的再生產實踐。

一、東巴敘事傳統:《黑白戰爭》的自在狀態

《黑白戰爭》在納西族民間廣為流傳,韻文演唱與散文講述并存,主要運用于消災儀式,是納西民眾熟悉的敘事傳統之一。《黑白戰爭》講述天地萬物形成、黑白兩部落來歷,描繪了白部落“董”和黑部落“術”之間爭奪日月的英雄戰爭,最后白部在戰神幫助下戰勝黑部,掃除天地穢惡。

東巴意為“智者”,是納西族民間宗教祭司,他們熟知各類地方性知識,主持和舉行各類儀式,是溝通人、鬼、神的中介。在納西族傳統社會,東巴以村寨為基本活動空間,代表地方知識權威,有著特殊地位。東巴文化是綜合性文化知識,它來源于納西文化傳統,經由歷代東巴選擇、組織,逐漸形成一套與信仰核心相適應的解釋系統和知識結構,通過儀式實踐實現知識交流與傳遞。

納西族東巴敘事傳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講述活動,指納西族民間祭司東巴在儀式及民俗生活中進行敘事活動的文化傳統。“它以宗教信仰及行為實踐作為敘事動力,以儀式及民俗活動為載體,以神話為敘事內容及表現形態,以口頭演述與儀式表演互文性,以程式作為敘事表達單元,成為納西族民間敘事的一個傳統范例”[3]。東巴立足納西傳統文化體系,借用神話、傳說等口頭傳統,以韻文方式重新組織編排,配合一定曲調唱腔,在儀式中唱誦以解釋儀式合理性,儀式實踐同樣賦予敘事神圣性與權威性。為方便記憶與傳承,東巴使用象形文字記錄其內容,產生卷帙浩繁的東巴經書,使敘事傳統內容與形式更具穩固性。東巴敘事傳統因此兼有口頭與書面兩種文本形式,在具體演述情境中,書面文本僅起提示作用,口頭演唱是東巴敘事傳統的主要表達形式。可以說,東巴敘事傳統深嵌在納西族知識傳統中,屬于納西族口頭傳統的一部分。同時,東巴敘事傳統作為儀式經典具有神圣性和實用功能,主要由納西族宗教祭司東巴演唱和傳承,涵蓋口頭性、集體性、地域性、表演性等特征。《黑白戰爭》的演述語境呈現了東巴敘事傳統這一復合特征[4]。

《黑白戰爭》在儀式敘事中主要與納西族靈魂觀念相聯結,運用于“垛肯”儀式,“垛”指代一類鬼,“肯”有消除、禳除之意,“垛肯”即禳除鬼魂、消除厄運,也譯作“禳垛鬼”,屬消災類儀式,僅在家中發生重大災禍時舉行。《黑白戰爭》成為消災類儀式的主要經典,主要與其敘事情節相關。納西人認為人去世后靈魂會成為“波”(即“祖先”)返回祖輩居住之地,而非正常死亡者則會成為“茨”(意為“鬼”),他們帶來災禍與厄運,因而人們需要驅趕或超度他們,以求生活平安,《黑白戰爭》講述的這場殘酷戰爭,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由此滋生出不同類型的“鬼”,而最終善神到來,則為解決災禍提供了方法與路徑。“垛肯”儀式是東巴儀式中較為大型的一類,通常需要3至5天的時間,唱誦的經書多達十幾本,其中《黑白戰爭》占據主要位置,在儀式中得到完整唱誦,以解釋“鬼”的來歷、說明如何除鬼及提示儀式進程,舉行儀式的東巴根據故事情節發展作出相應象征性行為,最終達到禳除鬼魂、消除厄運目的。

《黑白戰爭》在儀式唱誦時有嚴格規定和限制,需要配合特定唱腔以五言韻文形式吟誦,同時配上鼓、鑼、銅鈴等樂器伴奏,節奏快慢、經書書寫疏密都會影響文本演述。此外,儀式道場布置和具體儀程也與文本內容呈對應性,分別布置有神壇和鬼寨,以及代表不同神靈和鬼怪的木偶、面偶、繪畫等[5]。儀式中東巴扮演相應角色,隨文本演唱做出對應行為,如扮演成嚇鬼、戲鬼、攆鬼、與鬼搏斗的樣子,緊搖手中法鈴、法鼓,舞動法杖,怒目圓睜,口中不斷喊著“殺!沖!”,手上拿刀做砍劈狀,把儀式場地內“仇人”木偶的腦袋砍掉,象征鬼魂被盡數殺死趕走[6]。除“垛肯”儀式外,《黑白戰爭》還在其他除穢和消災儀式中應用,都是通過“模擬戰爭、迎請善神、掃清穢惡”系列程序,結合與之相關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達到清除污穢、求平安興旺的功效。但在這些儀式中,敘事往往極為簡略,僅為說明災禍來源,東巴會根據具體情境決定如何演唱。此外,由于東巴主要為本村寨居民服務,因此其傳承帶有地域性特點,加之傳承主體東巴個人特質的差異,造成各地《黑白戰爭》文本內容、唱腔不同,在儀式核心不變情況下呈現出多形態多異文共存的現象。

長期以來,《黑白戰爭》在納西人心中擁有豐富的意涵,是與納西族東巴信仰觀念聯結緊密、具有神圣性質的綜合儀式實踐及敘事傳統。在儀式語境下,它以信仰為敘事動力,深嵌在地方性知識體系中,指向與世俗分隔的神圣一面,有著嚴格的實踐場景,以及相應的使用規則和禁忌。在文化主體日常實踐中,展現出特定實用功能以及與之適應的情感色彩。敘事傳統以口頭演述為主要形式,文本內容與儀式行為具有互文性,擁有多重異文,在吟誦時具有一定彈性與張力。從現代民間文學學科知識結構來說,以《黑白戰爭》為代表的東巴敘事傳統,并非單一的書面文本敘事或口頭敘事,而是具有儀式性、韻律性、功能性的綜合性納西族口頭傳統。

傳統并非是完全靜止和凝固的,處在社會和文化結構中決定了它會隨著社會文化發展而流動。社會發展帶來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改革,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各社會歷史事件對傳統農業社會的影響,同樣發生在納西族社會中。“改土歸流”后流官實行“以夏變夷”政策,東巴信仰從納西族政治文化中心淡出,東巴活動范圍收縮至四周邊遠地區,生發東巴敘事傳統的土壤已經松動。經歷風云詭譎的20世紀,東巴信仰進一步退縮至社會場邊緣,大部分納西聚落不再舉行東巴儀式,以儀式實踐為載體的東巴敘事傳統逐漸失落,敘事傳統的實用功能也被不同程度分解,但書面文本的記錄為后人了解敘事傳統提供了機會。

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業發展帶來社會結構轉型,現代化、城鎮化等進程的加快,改變了傳統生活方式和生活結構。人們享受現代化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時,不再滿足于傳統農業社會中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況,鄉村人口加速向城鎮流動。然而,生發于傳統農業社會、以熟人社會作為聯結機制的東巴敘事傳統,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受到強烈沖擊,敘事對象和受眾逐漸減少,敘事空間被壓縮,敘事傳統傳承條件不再完善。另外,隨著現代科學體系和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和普及,人們對于信仰的觀念和態度都發生極大轉變,知識更新和民眾心理轉變致使以信仰體系為底色的東巴敘事傳統失去傳承基礎,傳承動力逐漸減弱。東巴敘事傳統扎根于傳統社會結構和地方信仰系統,社會文化場域的變化導致文化語境流失,敘事傳統實用功能削弱也造成東巴“角色”的尷尬境地,作為傳統知識權威如今不得不面臨轉型與后繼無人的局面。

《黑白戰爭》作為東巴敘事傳統出現在納西傳統社會,是在漫長時間進程中伴隨納西文化發展,逐漸生發、成長,最終穩固嵌入傳統知識體系。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主體在社會文化變遷語境下主動選擇的成果,一定意義上已經是文化生產的產品。現代社會結構轉型導致信仰核心消失,生活方式改變帶來傳統文化語境流失,這給《黑白戰爭》傳承帶來挑戰,但得益于東巴敘事書面與口頭文本交融的傳統,社會文化發展也為《黑白戰爭》再生產提供了機遇。

二、《黑白戰爭》的史詩化:重塑民族精神

《黑白戰爭》在現代社會以納西族“英雄史詩”為人所熟知。納西族學者認為,《黑白戰爭》表達了古代納西族人民矢志不移地追求、捍衛光明的理想和愿望,贊美了他們對光明和正義的追求,以及同惡勢力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民族品格,具有極高文學和審美價值,同時也是反映納西族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7]157。事實上,將《黑白戰爭》認定為納西族代表性“史詩”,是從文學角度對其進行價值肯定,既體現了現代學科體系發展進程中對納西族東巴敘事傳統的重新認識,也反映出國家話語體系下納西人對民族身份的建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制定并實施大量民族政策,開啟了民族識別工作。曾經自稱為“納汝”“納罕”“汝卡”“納日”“納西”的族群有了共同的身份——納西族。如何在新的社會語境中確認自我身份,既是國家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牽動著每一個納西人的心。1956年開始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少數民族為調查對象,以搶救少數民族社會文化、說明社會歷史發展歷程、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為目的”[8]。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肯定和尊重,激發了文化精英的民族自覺意識,使民族性成為這時期學科研究的指向,他們從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尋找民族共同的根源,以確立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和加強自我認同,這種現象自然也延伸到文學領域。

1958年,時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何其芳提出書寫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建議并得到中央的肯定。1961年編寫工程啟動,文學研究所制定了相應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編選和出版計劃,提出有計劃地在全國搜集和整理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是編寫文學史和研究文學的中心問題[9]。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編寫少數民族文學史,將少數民族文化放到傳統文學研究范疇中,既是國家話語對民間文學的認可,也使得少數民族文學因此被賦予了新的價值。1979年開始,歷時30年完成的《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使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再一次在國家層面得到肯定,進一步激發起民族自覺意識,成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有力實踐。

納西族文化精英積極參與到這個過程中,納西人重新審視民族傳統文化,自覺對民族文化進行整理和揚棄。作為納西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東巴敘事傳統由納西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共同締造,由東巴經典這一書面文本作為載體傳承。東巴經書源于民眾的口頭傳統,又通過東巴的選擇與創作,以韻文形式記錄了許多神話傳說。這些文本內容描述了民族歷史生活面貌,是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學表達,因此重新發現納西族文學和歷史就以譯介這些經典為開端。在這一過程中,《黑白戰爭》因其在東巴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位置而備受關注。《黑白戰爭》已有多個漢文譯本問世,例如,李即善、周汝誠翻譯的《懂術戰爭》(1963年);和明信翻譯的《董神與術神戰爭之經》(1964年);和發源翻譯的《董術戰爭》(1976年);《納西東巴古籍譯注》(2001年)第25卷的《董術戰爭》、第36卷的《董爭術斗》、第41卷的《董術征戰》等;還有和志武翻譯的《東埃術埃》(1994年)、趙銀棠翻譯整理的《東巖術巖——黑白斗爭的故事》(1984年)以及楊世光翻譯整理的《黑白之戰》(1980年)等。這些譯介使《黑白戰爭》在更為廣大的范圍流傳,并且被人們熟知。

隨著科學發展對信仰的“祛魅”,致使在地方文化的書寫中,學者們更加關注《黑白戰爭》的文學特質,放大其審美性,作為單純的文學文本重新納入納西族知識體系,《黑白戰爭》原先具有的實用功能與儀式演唱語境逐漸消弭,東巴敘事傳統逐漸向文學場流動,開始“史詩化”的過程。隨著學科體系逐步完善及納西敘事傳統和《黑白戰爭》研究的深入,學人將《黑白戰爭》與《創世紀》《魯般魯饒》并稱為“納西族三大史詩”。和鐘華、楊世光主編的《納西族文學史》充分肯定了《黑白戰爭》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對《黑白戰爭》的主題思想、修辭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奠定了《黑白戰爭》在納西族文學體系中的地位[7]157。

地方傳統的每一次創新、豐富均是在既有的傳統基礎上完成的,這些傳統成為地方民眾生活穩定的文化基因[10]。首先《黑白戰爭》能夠再生產為史詩,得益于本身擁有的豐富意涵。《黑白戰爭》源自東巴敘事傳統,以詩體語言在儀式場合中唱誦,敘事內容完整,體量龐大,以戰爭為主要情節,涉及納西族社會、信仰等生活場景,在體裁、內容、形式、敘事特點等方面都符合史詩具有的特征,屬于納西族口頭傳統的一部分。其次,《黑白戰爭》以“納西族三大史詩”之一在文學系統中被凸顯,與其在納西族傳統文化結構和敘事傳統中的地位相適應。《創世紀》《魯般魯饒》和《黑白戰爭》涉及的都是大型且重要的儀式,文本內容與族源、歷史相關,是納西人認同和聚合的標志,在納西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另外,“文學和藝術場域不同于政治和經濟場域,因為在這個場域中,文學和藝術所使用的特殊象征性符號系統,作為人類創造精神的最高級、最細膩和最超越的表達方式,具有特別復雜、曲折、靈活和迂回的性質。在文學和藝術場域中,論述和表達系統所采用的象征符號,是多層次和多意涵的”[1]82 - 83。作為文學體裁的“史詩”,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宏大敘事的象征符號,包含古老、久遠、崇高、輝煌等文化表征,成為民族英雄精神表達,“具有認同表達源泉的功能”[11]。《黑白戰爭》敘述祖先歷史,描繪主角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對于一個地理位置與人口數量都處在“邊緣”的“小民族”來說[12],這部“史詩”的出現對于塑造民族共同歷史、提升民族自豪感起到積極作用。

《黑白戰爭》史詩化的過程,得益于其內在蘊含的豐富內涵,以及納西人順應時代發展的自主文化實踐,是在現代學科知識體系下對《黑白戰爭》的重新認識。“史詩”是民族精神象征和民族文化代表,《黑白戰爭》因其具有的高度審美性以及內容上“追求光明”的文化意義,與重塑民族精神、加強民族認同的需求不謀而合,成為變動時空中納西族尋找自我的路標之一。在此基礎上,納西族文化精英立足本民族文化傳統,結合時代話語和學科結構,在逐漸深入的學術實踐中,將《黑白戰爭》定位為“史詩”,實現了《黑白戰爭》的再生產。在這一再生產過程中,對于文學性的追求也導致《黑白戰爭》文本交流以書面為主,出現了文本同質化現象,演唱語境逐漸收縮,處于敘事傳統中心的口頭性與多元性受到一定程度消解。但是,“英雄史詩《黑白戰爭》”這一產品的產出,一定意義上對敘事傳統自身也產生反作用力,通過提升其在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其文本穩固性,完成了民間敘事傳統的經典化,也為文化遺產語境下《黑白戰爭》再生產提供可能。

三、《黑白戰爭》的資源化:遺產語境下的再生產

“文化遺產制度是國家對事物價值給予認證的品牌構筑體系,同時又是對觀光進行‘官方認證的行為,在觀光業中具有重要意義”[13]。文化遺產的評定在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確立起全民共享的價值標準,最大范圍內代表了人類的共同追求和基本價值準則,經由選擇、論證、申報等過程列入遺產名錄,既是遺產的文化主體根據這些標準對自身進行文化闡釋,也是通過國家甚至世界的權力資本為遺產賦能的過程。成為遺產后,文化傳統在更廣闊范圍內被共享,得到更豐富理解和闡釋,總體價值也得到認知和提升,遺產自身也成為具有鮮明話語特征的權力化的資本符號,是社會再生產的產物。在這一語境下,遺產具有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雙重屬性,人們可以通過轉換遺產資本來滿足不同群體需求,以獲取現實的經濟利益[14],資本轉換通常利用遺產旅游實現,遺產成為復興民族文化的資源,同時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資源。

1997年,作為納西族文化中心的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隨之而來是民眾對地方的浪漫想象,麗江成為民眾懷舊、鄉愁的表達形式,麗江展現在不同“他者”眼中,成為更多人共享的“家鄉”,與之相關的納西東巴文化格外受到關注。與納西族相關的地方知識不只成為當地居民自我享有的文化,其價值超越了民眾日常生活,被推上人類共享的文化。以此為起點,旅游市場的迅速擴大刺激納西社會場域中旅游消費場的生發與繁榮,引發納西文化整體資源化傾向。

隨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使遺產觀照到更細微的民眾日常生活層面,地方文化傳統通過與國家話語體系的對話,確立自身合法性與權威性,也生產出更多具體文化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政治體系,意味著地方文化傳統和民眾生活文化已然成為國家文化建設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重要內容。與以往相比,地方政府力量參與到新一輪文化價值建構,并且作用于文化資源分配。2009年,麗江市非遺保護經費定向撥給該項目保護單位,而且麗江市還將曾經被稱為“三大史詩”的三部長詩作品,分別劃給三個保護單位:《創世紀》保護單位為市非遺中心,《魯般魯饒》保護單位為玉龍縣非遺中心,《黑白戰爭》保護單位為古城區非遺中心。各個非遺保護中心因地方政府工作要求倒致工作重心各有不同,三個文學作品中,《黑白戰爭》于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納西族文化體系中進一步被突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使《黑白戰爭》以民間文學和史詩形態在地方文化體系中被肯定,內容與性質通過國家認可更具穩固性和權威性,價值超越地方知識結構被共享,也在文化主體日常實踐中得到彰顯,成為超越地方的國家“遺產”。

文化遺產作為地方傳統得到官方認可,這種國家與地方互嵌的形式是對大眾富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開發和消費遺產的同時,需要注意保護遺產核心活力,即遺產的“地方性”,以保證遺產資源轉換順利進行,實現遺產再生產。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在進行遺產資源分配的同時,也同樣作用于遺產保護。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單個項目作為基本單位進行保護,隨著各學科討論逐漸深入,“文化空間”[15]“整體性保護”[16]“基因保護”[17]等概念和方案被提出,加之地方遺產保護實踐的跟進,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史詩化階段《黑白戰爭》文本的固定化和同質化現象。麗江市于2001年出臺《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東巴文化保護條例》,這一條例經多次修訂,形成2019年《云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條例適用范圍從市拓展到省,力圖跨越地域限制和行政區域劃分,從文化整體層面進行保護。古城區非遺中心通過攝影、攝像等數字手段留存影像資料,對儀式中的《黑白戰爭》及其演述語境進行綜合記錄,采錄了木琛、楊玉勛、和秀東三位老東巴的完整演唱版本并錄制成光盤,以此留存不同唱腔,豐富《黑白戰爭》的文本形式。作為遺產的《黑白戰爭》同樣激發文化主體對東巴敘事傳統自覺回應。2016年成立的“《黑白戰爭》培訓基地”,由《黑白戰爭》代表性傳承人和力民為基地負責人,在與非遺中心合作中開設多期培訓班,從儀式實踐到教學實踐,是對東巴敘事傳統語境再造的嘗試。

遺產化為《黑白戰爭》提供了不同層面的保障,促進了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和文化資本再生,為東巴敘事傳統回歸日常、延續多樣性帶來積極影響。但在實際社會實踐中,旅游消費場強勢介入遺產保護,麗江古城隨處可見東巴文化符號和表演。作為東巴敘事傳統,《黑白戰爭》具有表演性與故事性,在旅游市場中通常以舞臺展演形式出現。當下麗江旅游市場最吸引游客的演出是《麗水金沙》和《印象麗江》,演出故事性由多篇民間文學作品組合改編而成,《黑白戰爭》僅占少量篇幅。盡管有舞臺展演體現東巴敘事傳統的立體性,但碎片化處理方式導致文本嚴肅性消弭,儀式語境的缺失和舞臺面向大眾的展演也導致文本意涵被不同程度消解,原本具有神圣性質的儀式實踐,成為具有娛樂功能的演出。

以獲取經濟資本和實際利益為導向,更多相關者參與到遺產資源化過程中,共同構筑遺產語境下傳統文化價值的解構與闡釋,以期實現民族文化的資本轉換。文化持有者自身也積極投身資源再造中,然而,在旅游消費場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定位和闡釋更多的是外來者——旅游公司、商家、導游、學者和觀光者。這種狀況,既是消費時代大眾普遍地共同追求導致,也是政府“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價值導向所致,其根本出發點是旅游和消費,它試圖達到的目標并不是真正地再現一種文化,而是表達消費時代資本的文化“理想”[18]。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政府主導”的原則確立了政府在建構新的價值體系時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而遺產在拉動社會經濟增長方面的優勢,使政府更傾向于迎合市場,從而強勢加入到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對納西族《黑白戰爭》的價值再造。旅游消費場內主體具有快速流動的特點,因此資本也需要盡快轉換以達成實際經濟效益,導致旅游市場中對東巴文化碎片化和符號化的利用成為主流,傳統舞蹈、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展演性質格外受到關注,而原本具有商品性質的遺產產品由于本身具有經濟資本優勢也頗受歡迎。種種情況導致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消費場中不可避免被邊緣化,造成遺產資源轉換不平衡現象。

《黑白戰爭》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了地方文化與國家話語對話,并且重構《黑白戰爭》在納西族文化體系中的位置,為保護和傳承《黑白戰爭》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保障。不同于傳統的自然變遷,當代民間文化日趨處于多種力量在場的協商和較量中[19]。遺產再生產與史詩化再生產一脈相承,將《黑白戰爭》提升為更高層次文化,使《黑白戰爭》成為更具代表性的資本象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行動主體。與以往相比,各行動主體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也更為復雜,從政府到民眾,從自我到他者,共同參與到《黑白戰爭》再生產過程中,以謀求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資本。

四、結 語

民間敘事傳統依賴地方文化體系,借助具體語境得到闡釋和理解,因而當社會文化變遷時,民間敘事傳統也會受到相應影響造成一定變異,這是敘事傳統的本質屬性之一。透過文化再生產視角,能夠更清晰解讀不同時段下文化主體如何參與文化生產實踐,從而理解當代民間敘事傳統傳承方向,以及敘事傳統的再生產邏輯。

《黑白戰爭》從綜合性民間敘事傳統到史詩,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涵和價值得到不同程度解構和重構,自身文化屬性也得到一定整合,在文化持有者知識結構中的位置也相應改變,而社會功能也從實用功能逐漸向審美功能流動。史詩化過程是對《黑白戰爭》的價值提升,追求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以獲得民族認同感,重建民族精神。遺產化過程進一步使《黑白戰爭》成為超越地方時空和文化持有者的共享性文化,為更廣闊的人所熟悉,又因為利益的驅動使《黑白戰爭》陷入更為復雜的話語關系,不同參與者相互博弈,《黑白戰爭》的文化再生產傾向由經濟資本占據主導。總體來說,《黑白戰爭》史詩化與遺產化過程,完成對地方文化提煉、重構和整合,重新定位其在納西族文化和國家話語中的地位,其價值一并得到提升。這是在社會文化結構轉型基礎上,多種關系和力量作用、多方參與的再生產實踐。

《黑白戰爭》作為史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文化主體在多種力量交織下的自主選擇。納西族民眾作為文化主體積極參與《黑白戰爭》再生產,或者說再生產也是納西族民眾對民族文化自主調適的結果,因此他們依據時代話語與知識體系架構重新定位以《黑白戰爭》為核心的文化產品,推動了民族文化價值提升。政治資本是《黑白戰爭》再生產的強有力參與者,在重新定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但是,資源化再生產過程,旅游消費場的強勢導致《黑白戰爭》整體場域內各資本力量發生傾斜,《黑白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資本、政治資本都有向經濟資本轉化的傾向,需要在后續的保護、傳承中加以引導。

實現民間敘事傳統再生產,需要注意對傳統核心的尊重與保護。以往對敘事傳統的再生產主要以實現民間文學經典化為主,常常陷入對敘事傳統文學性和審美性的追求,引發敘事傳統文本同質化、文本數量收縮等問題。民間敘事傳統具有口頭性、表演性等特征,依賴演述時的語境得到闡釋,因此后續實踐中需要注重從整體角度進行敘事傳統再生產。同時,在民間敘事傳統再生產過程中,還要注意整合不同主體的力量和資本,實現對再生產方向的引導。在當代遺產化語境下,地方文化精英和政府文化單位占據主要的話語權,他們是再生產過程中對民間敘事傳統賦能的主體,也是推動民間敘事傳統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煥發生機的重要動能。

盡管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對民間敘事傳統實施文化再生產的參與者并非完全相同,他們的訴求也不盡相同,產出的“產品”也有所區別,但其生產路徑具有一致性,即以文化持有者為行動主體,立足自身傳統核心,依照時代話語和現代學科知識系統,對民間敘事傳統進行提煉、整合,完成其價值提升或再造,激發敘事傳統傳承動力。地方傳統與外部價值體系的互相認可,使民間敘事傳統有超越原本地方知識結構限制的可能,在更寬廣范圍內被理解和接受,從而提升文化主體再生產的積極性,帶動地方知識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 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4:48.

[2]? 李四玉.納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綜述[J].文山學院學報,2018(4):57 - 63.

[3]? 楊杰宏.納西族東巴敘事傳統與民間敘事傳統的互文性[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1):10 - 15.

[4]? 楊杰宏.納西族口頭傳統特征芻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6 - 92.

[5]?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納西族東巴教儀式資料匯編課題組.納西族東巴教儀式資料匯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91 - 94.

[6]? 陳烈.陳烈納西學論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372.

[7]? 和鐘華,楊世光.納西族文學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57.

[8]? 王建民,張海洋,胡鴻寶.中國民族學史(下卷1950 - 1997)[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29.

[9]? 何其芳.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中的問題——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的少數民族文學史討論會上的發言[J].文學評論,1961(5).

[10]林繼富.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的基本遵循[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57 - 63.

[11]勞里·航柯,孟慧英.史詩與認同表達[J].民族文學研究,2001(2):89 - 95.

[12]楊福泉.納西族文化史的概念和幾個問題[J].民族藝術研究,2006(3):23 - 33.

[13]中井治郎,郭海紅.“故鄉”的文化遺產化與觀光資源化——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鄉”為中心[J].民俗研究,2019(2):88 - 98.

[14]Loulanski, Tolina.Revis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Argument for a Functional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2006(13): 207 - 233.

[15]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J].民間文化論壇,2007(1):98 - 100.

[16]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4(4):1 - 8.

[17]林繼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保護探討——以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3 - 47.

[18]宗曉蓮.布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對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以旅游開發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22 - 25.

[19]覃德清.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開發——以廣西若干民族文化藝術資源開發個案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05(1):59 - 65.

[責任編輯:劉興祿]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4:59:57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1:23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55:56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5:14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精品国产99久久|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网| 国产第一色|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777| 午夜a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亚洲激情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欧美一级夜夜爽|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91在线高清视频| 色国产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 高清视频一区| 伊人中文网|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精品福利网| 国内毛片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成人91在线|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69视频国产|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性视频网站|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在线色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911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韩国福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