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鳳東
摘? ?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業問題逐漸成為了當前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尤其是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解決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教育行業所面臨的難題。基于此,從供給側改革的含義出發,結合當前階段大學生就業創業具體所需能力進行分析,同時通過研究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問題,指出了當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希望能給予相關教學工作者和學校一些可行的幫助和指導,進而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有效提高,并切實解決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5-0081-03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平穩,而對于供給側改革來說,提高效益和提升效率是推進改革進程的主要目標。因此,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對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現如今,市場經濟發展不僅要求大學畢業生具備應有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念和道德素質修養。但是,如今高等院校在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的培養力度仍有所不足,整體培養工作存在企業參與度較低、培養方案相對欠缺等問題。基于此,圍繞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策略進行創新研究,符合當前教育行業的發展需求,值得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和背景
(一)供給側改革內涵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在“需求側”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從供給方面入手,借助生產要素重新整合來實現經濟水平提高的經濟發展手段,是一種由市場決定供求關系和企業決策的經濟模式。而對于學校來說,供給側改革更大程度上指的是學校由重視辦學規模轉變為重視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
供給側改革最遠可追溯到兩百多年前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供給創造需求定律。雖然這一定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遭到反對,但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對于我國來說,供給側改革首次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國經濟市場存在的供需失衡問題,其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提高經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但同樣,目前供給側改革仍有很多問題存在,如市場監管問題、稅收問題、公共服務問題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目前所需要思考的課題。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需求分析
在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下,高校辦學更加注重能力培養,對于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需求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基本工作能力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企業更加注重生產效率,這使得基礎工作能力更加重要,因此擁有較強的基礎工作能力是高校學生畢業就業創業的前提所在。一方面,針對對口工作,畢業生必須擁有足夠的專業技能知識,除了要對本專業工作有較深認識外,還要充分掌握本專業工作所需的各種技術能力,如機械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繪圖技術和力學知識等等;另一方面,針對非對口工作,尤其是文職、行政類工作,學生雖不需要具備較強的技術,但要有足夠的寫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且要對辦公軟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社會生存能力
在供給側改革視角下,企業對于員工工作態度更加看重,因此畢業生在參與工作時必須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社會能力。一方面,不同于學校生活,社會工作對于學生的時間規劃能力要求更高,學生必須具有較寬的思維,要能夠適應各種工作環境,并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和就業充分考量;另一方面,針對剛剛畢業的學生,其往往內心比較浮躁,而大多數行業均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耐心,不僅要能夠快速融入社會工作,還要有較強的敬業負責意識,要能夠充分借助所學知識完成日常工作。
(三)為人處世能力
步入社會,學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而在此過程中,不會再有學校老師的包容和教育,因此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一方面,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情商,要能夠合理把控自己與企業領導和同事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把人際關系搞得太僵,又不能和領導稱兄道弟;另一方面,學生在畢業后要具備更強的辦事能力,在完成工作時不僅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還要顧全大局,并要盡量避免犯錯誤,以免給自己的未來發展帶來影響。
(四)思想道德素質
對于剛剛工作的畢業生來說,思想道德素質永遠是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畢業生要具有一定的規范意識,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工作中畢業生不僅要嚴格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還有秉承一定的原則和底線,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開展工作;另一方面,作為剛剛進入企業的員工,畢業生要對企業有足夠的忠誠度,要對企業負責,并能夠在企業利益受到損害時勇于進行維護。
三、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問題分析
前面提到,在供給側改革視野下,高校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且更側重于專業人才培養。但是,供給側改革與目前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發展趨勢相悖,多數高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存在一定問題,其中,我們分別針對幾點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育結構嚴重失衡,專業設置相對混亂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行業較以往有了很大進步,尤其是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相較于幾年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辦學規模的提高并不意味畢業生素質的提高,目前我國現有近2000所大學,但只有很少一部分院校能夠培養出較多的優秀畢業生,整個教育行業呈現出過于追求“大而全”的嚴重現象。首先,多數學校為了響應“雙一流”高校發展號召,逐漸增加自身的專業設置,并擴充招生數量,這樣雖然學校的規模有所上升,但學生素質更加參差不齊,使得無論高考成績如何都有學生的現象更加嚴重。其次,許多學校雖擁有較多的專業,但專業設置相對混亂,一些學校普遍存在一個老師教多個專業以及多個專業學同樣課程的現象,而這對于學校培養專業人才有著很大的不利,同時再加上學校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使得很多學生在畢業后連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沒有,因此也就更談不上具有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最后,由于學校逐年增多,政府扶持力量有限,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優秀院校獲取了國家的教學資源。但從實際來看,資源較多的學校往往會朝研究型大學發展,反而資源較少的學校則會更加重視學生就業。這種教育結構的嚴重失衡,使得一些優秀實踐人才都參與了理論研究工作,反而技術崗位卻嚴重缺乏實踐人才。
(二)學生就業意識較差,就業態度不夠端正
進入21世紀后,就業壓力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長,同時伴隨著學校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找不到工作的難題。但其實,如今大學生無法找到工作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工作崗位減少,更多的是學生就業意識較差所致。一方面,許多剛剛畢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并沒有充分的工作實踐機會,因此其在步入工作崗位后往往會有畏難心理,既不愿意受委屈,又不愿意太累,而想要從事工資高、待遇高的工作卻又能力不夠,因此往往寧愿選擇失業也不愿意去工作;另一方面,很多95后學生有著遠優越于父母的成長環境,其在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受到太多的挫折,這使得其普遍不能吃苦,不愿吃苦,因此在工作時往往不具備較為端正的就業態度,很容易因為領導的職責而直接辭職。同時,目前許多學校在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時僅重視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理論知識,既不開設相關的職業道德課程,也不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習機會,使得學生的工作素養很難養成,在工作后不能適應崗位的現象也就十分常見。
(三)校企聯合不夠緊密,就業培養脫離市場
在供給側改革視野下,經濟生產更加貼近市場,因此高校人才培養也應以市場需求為前提。但從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現狀來看,卻是校企聯合不緊密、就業培養脫離市場的問題仍十分嚴重。一方面,多數企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并不愿意與學校建立聯系。高校實習平臺建設難度較大,這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很難接觸到較多的工作機會,因此在畢業后也就不能對自己適合工作、自己想要什么工作有很深了解;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風氣比較浮躁,能夠潛心從事鉆研的教師并不多,這使得很少有教師愿意借助企業力量來提高自己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理論教學,且教學內容往往會與實踐工作相脫離。
四、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策略
基于上述問題,可從學校和企業兩個角度分析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質量的方式方法,同時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分析以及對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需求的研究,確定了以下兩點培養策略。
(一)完善就業培養機制,加強就業培養力度
面對供給側改革,學校要加快改革,逐步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視,逐步將規模化發展轉變為高效化發展。首先,學校應適當停止擴招,短期內優先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尤其應針對現有專業引進一批能夠適應不同專業教學的優秀教師。同時,要逐步完善課程體系,既要重視理論教學,又要重視實踐教學,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要讓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適應專業崗位。其次,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就業培養力度,貫徹落實服務社會的教學方針,一方面要就學風問題進行整頓,借助宣傳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敬業態度,要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就業,并讓其能夠時刻為工作做好準備;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尤其是對于未來想從事服務行業的學生來說,要培養其溝通能力和服務態度,使其在未來工作時始終擁有良好的心態,既能適應各種工作環境,又能應對各種困難挫折。最后,要進一步構建校內工作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擁有更多的兼職機會,使其能夠在學校內感受到工作的不易,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為人處世方法,確保其在畢業后不會受到崗位領導和同事的壓迫。
(二)建立校企聯合機制,搭建校外就業平臺
由于供給側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更加重視學生的基礎工作能力,因此學生更需要得到更多的實習機會,而對于學校來說,僅依賴自身力量并不能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習機會,因此在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時,社會企業也應積極參與進來,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挖掘更多潛在的優秀人才,最后實現學校、企業的共贏。首先,針對實習生往往會受到企業壓迫的問題,國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培養機制,為畢業生利益建立有效保障,同時政府要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就業培養平臺建設之中,盡量為企業和學校搭建橋梁,并借助科學有效的制度規定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就業。其次,企業要積極走入校內,借助校招等招聘活動及時挖掘有能力、有抱負的學生,積極為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作出貢獻。最后,學校教師要逐步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就業能力培養方案,尤其應建立健全更加詳細的實習評價標準,要引導學生敢于就業,勇于就業,盡量在校內形成較好的就業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就業創業能力。
綜上,本文從供給側視野出發,結合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需求,對目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確定了以建立校企聯合、加強體制建設為主的培養策略,旨在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更好進行就業和創業并為社會和市場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同時,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只有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才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并為社會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保營.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當代經濟,2019,(1):146-151.
[2]? ?閆娜.供給側改革環境下大學生新型就業路徑分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8,(10):55-57.
[3]? ?陳忱,邵婷.淺談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策略[J].現代交際,2018,(13):152-153.
[4]? ?劉洋希,馬云攀.淺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困境及解決措施[J].人才資源開發,2017,(20):109-110.
[5]? ?馬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就業指導模式改革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6):33-39.
[6]? ?徐宏,郝濤,孫雨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5):31-38.
[7]? ?孫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決策能力培養——基于E-PCI-S心理資本干預模型的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3):17-22.
[8]? ?李莉,管理要.人才供給側改革下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6,(6):21.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