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雪玲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我國城鄉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逐步縮短。在農村的小學教育中,班主任增加對學生道德觀念和傳統文化自信方面教育的學習,通過培養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全面認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推動了德育的深入發展,提高農村教學質量。作為一名支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提高文化意識,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貫徹落實德育。本篇文章以農村小學五年級為例,探究培養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實踐策略,希望為農村支教班主任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德育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兩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我國的傳統文化??v觀我國五千年歷史,每個朝代都會孕育出具有國家特色的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相斥相吸,隨著歷史的長河滾滾而來,讓我們后人品味和傳承。在素質教育中,學生看似在學習科目知識,實則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例如語文科目中的古詩文、數學算術題的前身(雞兔同籠、算盤)。每個科目內容的安排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所聯系,因此對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使得教學質量低、教學設備短缺、缺乏優秀師資力量,進一步影響了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吸收。因此農村小學傳統文化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各地政府、教師的積極重視,有效開展德育工作。
一、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深化品德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德育成為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而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有效地推動德育工作的開展,深化品德教育。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知識的多樣性,引導學生在其余時間認知傳統文化,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在德育學習中喜歡上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自覺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達到兩全其美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人文素養
現在的教學逐漸重視各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我們小學語文學科,注重培養學生文化積累能力、寫作閱讀能力、語文知識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可塑性較強,所以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以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通過開展愛國主題的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學生。
二、農村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及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農村地區教育水平落后
雖然我國現在的教育質量普遍上升,城鄉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逐步縮小,但是農村的教育水平依舊不能與城市相比,很多農村的教育質量低,進入影響到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
比如韶關地區,雖然地處廣東,但是市區的經濟并不繁榮,更不用說農村地區。加之我國的素質教育并未全面普及,依舊有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素質教育觀念淡薄,并未意識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的重要性,這使得當地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進行教學時,忽視德育教學,未能利用傳統文化與書本知識相結合的教育方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層面存在漏洞。
(二)未能充分開發校本課程
素質教育開展以來,我國的課程體系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國家課程是國家教育局制定的教育方針,各地的課程計劃是不變的,但是具體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情況還需要各地區的學習進行規范,也就是所講的校本課程。由于很多農村地區的教學沒有與本土資源有效結合,使得很多傳統文化、實踐知識無法在課堂上正確傳授,學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傳統文化知識。因此,在農村教學的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為課程開發者的重要作用,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或者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可以接觸到傳統文化。
三、培養農村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實踐策略
(一)通過古詩詞教學滲入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傳統文化培養中,古詩詞必不可缺。由于農村地區的素質教育普及程度較低,學生們依舊沒有在課堂上占據著主體的地位。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傳統文化的滲入。因此小學語文班主任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審美思維,在完成背誦背寫的前提下,多多感受古詩詞的寫作氛圍和作者當時的心境,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觀看古詩詞相關視頻。通過直接的鏡頭,讓學生走進文人墨客的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傳統古詩詞的魅力和韻味。以課本上冊的《古詩三首》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通過網絡收集整理相應的學習資源,并對這些資源進行一定的優化,圖片的裁剪,視頻的制作,以及相應的朗讀配音等等,營造古詩詞氛圍,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寫作情感。與此同時,教師應學會借助古詩詞擴展背后的相關傳統文化,在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也對一些朝代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利于傳統文化的滲入。
(二)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
本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同樣利于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如今韶關農村地區對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尤其重視,那么學校作為教育陣地,在開展校本課程時需要結合當地本土資源的特點以及五年級學生的身心、智力等特征,有選擇性地將本土資源中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學習之中。作為班主任,就需要借助學校的方針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本地的傳統文化,例如石峽文化、傳統民俗:香火龍、月姐歌、瑤繡圖案等等,通過實地調查、網上查詢、課上分享、班會例會等方式擴展學生的當地傳統文化知識,不僅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傳統魅力,還可以讓學生喜歡上結合本土資源培養傳統文化的學習方式。
(三)通過讀書活動開展傳統文化教學
“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也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一個高效措施。例如小學五年級部編版上冊中的《將相和》文章,教師在課程內容結束之后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關于藺相如和廉頗的相關故事,還可以讓學生閱讀《史記》小學生版,通過簡單的故事情景了解歷史朝代的重要歷史文化事件。為了更加高效率地滲入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讓同學們之間進行知識分享,從他人口中增加自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擴展學生的文化素養。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為之努力。在小學農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需要借助自己的授課內容,結合本土資源、歷史文化書籍和相關古詩詞,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從而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感知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也利于樹立正確的文化歷史觀念,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莉.提高農村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9,000(004):12.
[2]李繼東,冒繼承.切實加強研究實踐提高小學生文化素養[J].生活教育,2018(6):81-83.
[3]徐明華.小學古詩詞教學研究——以鄒城市農村小學教學為例[D].2015. DOI:10.7666/d.D71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