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質課評選活動作為常規的省級教學活動,教師參與廣泛。但是教師普遍對優質課認識、實踐存在一些誤區,作者從參加優質課參賽者角度出發,揭示優質課的內涵、形態、結構、實踐路徑,重點提出了抓好課堂的綱、課堂的橋、課堂的路、課堂的器的打造路徑,總結了教師在打造優質課存在的問題及糾偏方法。
關鍵詞:中職;優質課;打造路徑
優質課評選活動作為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5項常規賽事活動之一,年年開展,且由來已久,有力推動了全省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對于優質課獲獎的追求,既來自于職稱晉升的需求,也來自于教師內在職業理想的追求,是教師實力的重要體現。在優質課準備中,教師進行大量的學習和思考,驅動教師去更新教學理念、學習信息化手段、提升課堂駕馭能力。但是,教師對優質課還存在一些誤區,筆者就什么樣是優質課,怎么打造優質課等問題談一些淺顯的認識。
一、什么樣的課是優質課
教育專家對優質課有著不同的表述,葉瀾教授講:多數學生有收獲;有生成性,課堂中有師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活躍;是一堂常態課。華東師大鄭金洲教授為優質課總結了“十化”:課堂教學生活化,學生學習主動化,師生互動有效化,學科教學整合化,教學過程動態化,教學資源優質化,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策略綜合化,教學對象個別化,教學評價多元化。抽樣調查,82.3%的學生認為優質課應該是愉快的課堂,74.7%的學生認為優質課應該是能動的課堂,61.5%的學生認為優質課應該是交互的課堂。河南省中職優質課評選給出六大觀測點: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氛圍)、教學內容(知識技能、實踐應用、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信息化手段、課堂互動)、教學評價(評價多元化)、教學效果(學生興趣、教學目標達成、學生獲得)、教師素養(專業素養、組織協調能力)、學生評價等六個方面。
綜上可以看出,對優質課的認識和描述來自各個角度和層面,但是可以歸納為三個“優”,即:理念優,方法優,效果優。只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達到啟迪學生的心智,喚起學生的好奇,開闊學生的視野,師生心靈共鳴,思維共振,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心情愉悅,教學目標達到,就是優質課。
二、怎么打造優質課
1.抓好課堂的魂和綱。課堂目標具有三個維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知識目標是基本點,起到學習載體的作用;能力目標是課堂的主干和核心,在課堂過程和方法中重點培養;情感目標是課堂的升華,起到人文內化、精神提升的作用。課堂應從學生的認知點、本節內容的知識點、本節內容的技能點、本節內容培養的能力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等方面把握目標的定位。
2.搭好課堂的橋。課前、課中、課后的任務及環節的設計,應基于學生自身生長的現狀和需要。課前任務應是學生憑借經驗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課中的任務和環節,應是在教師和其他同學引領和激勵下,通過合適手段和方式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新能力的提升。課后的任務,應更貼近崗位和社會,激勵學生創造性的能力拓展。
3.厘清課堂的路。指從課堂到達成目標所需要運行的路徑。這一路徑的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能力為重點。要讓學生清楚目標在哪里,讓學生親歷過程,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最終學生得出總結發表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常采取小組探究法,小組內部分為若干角色等,各司其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主導、啟發、激勵、幫助和總結的作用。
4.用好課堂的器。信息化手段和課堂評價是課堂最要的手段,用來提高課堂效率、強化課堂效果、指明努力方向。目前信息化手段幫助實現生成化課堂。課堂評價是檢驗每一個學生是否達成課堂目標的重要手段,起到激勵、導向、評判的作用。課堂評價分為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過程評價于無形,綜合性評價于可視。過程評價中,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小組之間作品展示評價、小組間比拼、教師或行家對每個小組和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等等,課堂任何環節、每個學生的表現和行為都可以進行過程評價。綜合評價是對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綜合表現賦予分值。在綜合評價中,要告訴學生評價因素有哪些。組員之間、學生之間、老師根據課堂表現和作品展示層層賦分,給出每個學生課堂成績。
三、應避免一些誤解和誤區
1.誤將傳統課堂當成優質課。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不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在打造優質課時,要牢固樹立“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教學理念,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學生知識能力構建的幫助者,是課堂的領跑者,而不能簡單成為知識的搬運工。
2.教學目標提煉不精準、不聚焦。表現在面面俱到講教材,條理不夠明晰,節奏過快過急,課堂留白不夠,這樣的課堂普遍使學生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和提高。
3.課堂是經過排練,缺乏生成性和生態感。有些課進行的非常順暢、精致,貌似沒有缺陷,實際上已經遠離真實課堂的味道,學生的發言、教師的每一句話,都是設計出來的,該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卻沒給。
4.課堂評價應用不到位。課堂評價標準不明晰、不合理,評價內容不夠全面,普遍重知識技能評價,輕視綜合素養的表現,過程評價不夠普遍和及時,綜合評價基本缺失,過程評價手段單一,綜合評價應用不到位,起不到更強的激勵作用。
5.小組探究重于分組形式,小組探究作用的發揮不到位,起不到相互學習共同探究深入思考問題的效果,存在小組角色和職責不明,探究過程不夠充分,團隊精神不夠凝聚,探究目的達成不夠。
6.課前課中課后銜接不夠。任務安排不能體現自學、內化、拓展的特點,有些知識可以放在課前學習的(比如參數標準、原理知識、知識記憶等),卻放到了課中,減弱了重難點的破解力度,課后拓展與實際銜接不夠密切。
7.信息化手段應用不恰當。不少教師為信息化而信息化、該用信息化沒有用到、用了信息化卻沒了板書等問題依然存在。還存在誤認為信息化越多越好,越豐富越好,造成了學生在多種軟件、硬件中變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影響了課堂高度聚焦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文品.試論信息化教學大賽對職教教師能力提升的拉動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0):52-55.
[2]武雷蕾.職業教育優質課的評價標準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7.
[3]趙子玉,孫甜田,尚廣瑞.中職院校機械專業教師核心素養及教學能力提高途徑研究[J].科教論壇,2018(8):44.
課題來源: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
課題名稱:以優質課評選活動為抓手,提升中職教師理實一體化教學能力的研究;
課題編號:ZJB20227。
作者簡介:于燕(1968.3.12-),女,漢族,河南鄭州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河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高級講師職稱,電氣自動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