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摘 ? ?要: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運用的豐富資源,對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發揮了重大作用?!拔r代”的到來,一方面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也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過建設“微平臺”、開設“微課程”、開展“微學習”等路徑,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微思政”中彰顯現實意義,發揮育人作用。
關鍵詞:“微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2-0044-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眱炐銈鹘y文化是經歷史沉淀后依舊閃耀其時代價值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精華,對青年群體的價值觀、道德觀構建影響重大,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而隨著社會發展,當今的大學生正處于一個網絡信息日新月異、新媒體技術應用廣泛的“微時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傳統文化碰撞嶄新時代,如何在“微時代”背景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歷久彌新的應用價值,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一個亟需探討的命題。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現狀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沉淀,是中華兒女的精神根基、靈魂家園,無聲無息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人文素養,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謀而合的。
1.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傳遞的核心精神包含了愛國、奮斗、仁善等價值理念[1],博大精深而又兼容并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固有根本和涵養源泉,也是大學生價值觀引領的優質素材和完備思想來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的時代精神和價值理念,引導大學生拼搏奮斗、銳意進取,自覺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相連,在創造社會價值中實現自我價值,勇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2.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傲⒌聵淙恕笔钱斍按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傳統文化中的圣賢、君子、仁人志士等人格范式則為高校思政教育踐行立德樹人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指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精神,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德育資源,將傳統美德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成為大學生內化于心的道德觀念,使他們可以自我教育,提升思想水平,守護人格成長,成為德行出眾的新時代青年。
3.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不論是以經典名著、詩詞歌賦為代表的傳統文學,還是以琴棋書畫、茶道陶藝為核心的傳統技藝,或是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精粹的傳統戲劇,都是中華文化所獨有的內涵,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對于文化育人的實現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從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行為和人文精神等多個方面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微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微信、微博和微電影等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微時代”,信息傳播在主體上呈現交互性和大眾性,在內容上呈現碎片性和多元性,在方式上呈現靈活性和便捷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管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工作,都或主動或被動地發生著深刻變化?!拔r代”到來,為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高效開展帶來了機遇,也為其高質發展帶來了挑戰。
1.“微時代”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機遇。當前,思政工作者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采用的傳播方法往往是比較傳統而單一的,呈現以思政課為主渠道、以課堂為主場所、以灌輸為主形式的基本模式,這對思維活躍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必然是缺乏吸引力的。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種受大學生關注和喜愛的微媒體傳播媒介,可以拓寬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減少時空限制,高效利用教育資源。與此同時,“微時代”將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形成了內涵豐富、更新迅速的電子博物館,這使得高校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可以通過這些微平臺及時獲取優質傳統文化內容,“施教者”借此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進而提供更高質的再輸出,“受教者”也可接收到更為豐富而廣博的教育內容,全方位提升思想水平。此外,“微傳播”媒介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讓單向傳播變成雙向互動,甚至學生自身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文化的傳播者,確保傳統文化教育在提供思想引領的同時滿足大學生個性發展。
2.“微時代”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的挑戰。“微時代”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3]?!拔⒚浇椤蓖貙捔藗鹘y文化教育實施的渠道,也成為了不良信息傳播以及文化入侵的溫床。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期,獨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辨別能力還未發展成熟,網絡信息的爆炸、多元文化的碰撞,一定程度影響了主流價值觀的主體地位,消解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力量,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沖擊。而即使是傳統文化本身的多樣性,也不利于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系統性和深度性學習。短篇短時的碎片化傳播是“微媒介”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使得大學生接收到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精神也是膚淺、片面的,非常容易產生認知偏差,并將這種偏差認知作為文化知識進一步傳播,這可能削弱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甚至阻礙大學生思想修養的提高。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微思政”的路徑探析
在傳統文化多渠道、多元化以及交互性傳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路徑,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微思政”模式,將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切實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水平。
(一)搶占“微陣地”,建設“微平臺”
第一,要對大學生廣泛關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全面打造,在確保內容準確性的同時,以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方式呈現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建設好官方“微平臺”,構建互動式網絡。第二,要在運營主流網站的過程中充分建立與新媒體平臺的聯系,將分享與評論功能作為重點功能建設,借助新媒體反向提高網站的教育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熟悉“微媒介”的傳播特征和運營機制,建立傳統文化的專門學習平臺或開發專屬功能的APP,使傳統文化教育擁有獨立陣地。
(二)利用“微媒介”,開設“微課程”
一方面,應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枯燥乏味,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微媒介”,結合音頻、視頻、漫畫等新媒體手段,增添傳統文化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提高大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應對多元化導致碎片化的情況,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請擁有中國傳統文化專業學科背景的教師在學校層面的“微平臺”上開設精品“微課程”,用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的方式解構與整合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在“微體系”中堅守文化傳承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提升大學生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
(三)發布“微議題”,開展“微學習”
“微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讓知識傳播從灌輸式、說教式逐漸向交互式、探討式轉變,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要搭上“微時代”的列車,也必然離不開教育模式的轉變。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選擇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在“微平臺”上發布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相關的網絡議題,引導學生交流探討,借由這種“微交互”形式引領學生思想變化,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還可以構建一支傳統文化教育的“微傳播”隊伍和一套傳統文化“微學習”的監督與獎勵機制,保障“微思政”的長期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周開權.蘇州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作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劉麗琴.“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