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馥隆 夏承志 孫旗
摘要:大規模線上課程是代替性的結構性課程,具有臨時性、權宜性和強制性,其教學對象具有層次性,展現出與常見的線上教學模式不同的特點。并且此次大規模線上課程是以非結構化的形式與結構性課程向融合的產物。線上環境使得師生之間運用交流渠道的能力不對等。這些因素都決定了線上教學模式并非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需要更多元化的監控手段和量化的過程化考核。因此結構性課程常態化需要革新課程大綱,創新監控手段,開發互動手段。
關鍵詞:線上教學 特點 結構性課程
技術的進步必然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線上教學實踐給我們展現了數字化教學的以一種思路,即脫離線下教學的輔助,完全以線上教學形式進行結構性課程講授的新模式。這一模式的常態化運行是怎樣的,需要哪些方面的準備,都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將從上面所提出的兩點出發,對此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實踐進行思考,描述其展現的新面貌,討論其常規化、結構化所需要的條件,以期對未來的實踐有所裨益。
一、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的新特點
此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網絡屬性常常使研究者將其與慕課、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傳統網絡教學模式相聯系,但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有著自己的獨特面貌,使其與傳統線上教學模式有著極大的區別。
(一)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是代替性的
談及線上教學自然繞不開慕課。但是我們要清楚,慕課的成熟是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必然。其本質是補充性的,是在社會對于教育公平的需要的驅使下,出于經濟性的考量而產生的。慕課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地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是現行的基本教育制度之外的補充性成分。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卻非如此。它有鮮明的代替性。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初的面貌是在現行的教育體系失能,教育制度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下,為保證原有教育制度正常運行的代替性方案,意在維護現有的教育制度的正常運行,保證公民原本享有的受教育的權利不致受損。這是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同以往諸多線上教學模式最本質的區別。
(二)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是強制性的
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的代替性的本質決定了其強制性的特點。這種強制性既包括對于學生和教師的強制性,也包括對課程標準以及考核標準的強制性。與自覺地、有意識地選擇慕課課程不同,參與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的學習者強制性按照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參與學習。因此無論是所學的內容、學習進度還是學習的目的與要求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和規定。這保證了線上教學的正常進行,但是其強制性的特點又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都不及慕課等線上教學的參與者,且師生之間的互動的即時性又不及線下教學。
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作為學年制教學制度的一部分,其教學進度、考核方式以及人才培養標準都要服從于整個專業既定的授課計劃,其教學目的和教學標準都是規定的、明確的。要保證絕大多數學習者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從而保證整個人才培養方案的最終達成。
(三)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對象是具有層次性的
言及線上教學往往會想到“讓名師名課共享”。但是我們要明白基于這一思想而被開放共享的課程要么是一般高校并未開設的,要么是精品課程。對于大多數學習者而言,這些課程都是獨立于正規課堂教學之外的補充性課程。而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卻從屬于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因此,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理論上即便不是每個學校都單獨開始,也應該是相同的層次的院校共同開設的。不考慮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的特點,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課程內容,是無助于教學目的的最終達成以及人才的培養。
二、大規模結構性線上課程教學對傳統線下教學的影響
數字化教學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教學場景的虛擬化、數字化以及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因此數字化教學階段的教學呈現出了與前三個階段較大的不同。
(一)非結構化的形式與結構性課程相融合
結構性課程指納入到學校教學計劃的課程。結構性課程圍繞著特定的培養目標,將成熟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為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具有易于管理、易于操作的特點。而數字化教學的現有實踐模式大多用于提供非結構化的課程,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學習進度的選擇與控制具有較大的自主性,雖然有利于學習者個性化的發展,但是卻缺乏相應的評價支持與認定。因此大規模線上教學實踐是以非結構化的形式容載結構性的課程,在評價、考核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問題,需要更多的摸索與嘗試。
(二)師生運用交流手段的能力的不對等化
線上教學的教學空間虛擬化為師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溝通渠道,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的扁平。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師生之間對于溝通方式的利用上卻是不對等的,這種不對等的本質原因是師生之間對于交流即時性的要求的不平衡。
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際主要目的在于提問,即尋求教師的解答。因此,教師只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能夠給予學生答案,這一交際就算是成功的。而教師與學生的交際的目的卻更加多元,包括答疑、監督以及啟發。尤其是監督與啟發,對于交流互動的即時性的要求極高。學生可以借助短信、電話、微信、留言等諸多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而教師卻很難通過以上方式完成所有的交流任務。
(三)線上教學模式并非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
線上教學將教學環境虛擬化,使得學習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學習資源。但是獲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也確實在事實上分散了學習者的注意力。并且學習者通過屏幕進行學習將更容易產生疲勞。加之教師與學生之間即時互動的不通暢都使得線上教學的教師要么采用更多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么采用壓縮教學時長的方式保證學生盡可能地掌握學習內容,因此,線上教學將更加注重緊湊性和趣味性。另外教師對學生諸多行為的反應與反饋都將有一定的延遲,所以與傳統教學模式將有很大的區別。單純地將傳統線下教學模式進行翻版搬到線上,必然不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需要教師隨時隨地地進行監控,但是在線上教學中,除點名這一手段外,其他監控手段大多難以完全發揮全部的作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一旦不暢,教師對學情的掌控將很大程度上失真。線上教學中,僅僅幾個少數活躍的學生就能營造出很不錯的氛圍,這一點對于習慣了線下教學環境,能夠直觀感受課堂氣氛的教師而言極具迷惑性。而提問、考試等方式也會被更加容易的作弊手段所干擾。因此,對于線上教學而言,開放多元化的更適合線上教學學環境的監控手段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也要借助其他技術手段的輔助。
線上教學事實上降低了作弊的難度,因此比較容易導致考試成績失真。傳統線下教學常見的以期末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絕大部分的分值設置將變得不再適用。并且線上教學要求更頻繁的、更多元的監控,這一點又使得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更大。兩項綜合,就要求線上教學中的成績評定將更傾向于過程化的考核。線上教學平臺處處留痕跡的特征又使得量化考核方式變得更容易、更方便。只需要進行簡單的操作即可進行客觀、迅速地進行量化考核。
三、常態化結構性課程的實現條件
(一)革新課程大綱
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學時長要縮短,課程大綱要精練,教學更加要求趣味性,這都需要對現有的教學大綱進行全面的革新。雖然大多數線上課程確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整不過是沿用原先的教學大綱,提出原定講授過程中的具體實例以及互動環節,突出了精煉性,但是喪失了趣味性。歸根結底,是教學大綱并不適用于線上教學環境,這需要都現有的課程大綱進行全面的革新,重劃課程單元,縮短每次課程時長等,是革新課程大綱的關鍵。
(二)創新監控手段
線下教學環境的監控手段與互動手段基本是重合的,互動的目的除了啟發和回應以外,還用于監控。但是網絡教學環境下,互動手段即時性減弱,通過互動進行監控的方式顯得不再適用。加之課堂時間縮短,高密度的互動也顯得不太現實。因此,在線上教學的監控會與互動手段分離,更多借助其他電子信息手段,并且時可能更加傾向于從結構反推過程的手段。
(三)開發互動手段
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有效且真實的互動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手段。師生之間的交流的即時性又是互動成功的重要保證,因此線上教學的成功展開需要開發更具有實時性的互動手段。
教學改革離不開教育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部“教育技術倒逼教學改革”的號召下,這種進步與改革需要更加大膽一些,需要有不破不立的決心。此次大規模線上教學是這一進程的助力。起碼從中我們了解到了線上教學并不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小修小改,而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羅有文,袁華根,李艷艷,曹云.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內江科技,2020,41(07):55-56.
[2]薛成龍,郭瀛霞.高校線上教學改革轉向及應對策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7):65-74.
[3]韶關學院醫學院..葉暉..“后疫情”時代下教育模式新常態探究[N]..韶關日報,2020-07-18(A04).
[4]郭靜.“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網絡傳播課程線上教學探索與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3):30-31.
[5]安娜.構建高效線上課堂的思考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20,11(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