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構建“三個智慧”育人共同體的策略:開展智慧教學,用制度引力,用實踐助力,用名師傳力;建設智慧團隊,組建教務團隊、班主任團隊、班級教師團隊、家長團隊,達到個人價值與團隊績效的雙贏;實現智慧發展,從學生的課余生活、心理疏導、中考動員、生命教育等方面謀發展。
【關鍵詞】智慧教學 智慧團隊 智慧發展 育人 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77-02
“三個智慧”是我校一直倡導的育人核心,即智慧教學、智慧團隊、智慧發展。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我校積極踐行“讓每個孩子成長得更好”的教育使命,把學生的快樂成長和長遠發展放在首位,有效構建“三個智慧”育人共同體,走穩走好教育之路。我校始終堅信,與國家定能取得“抗疫戰爭”的全面勝利一樣,智慧的種子定能發芽生長,長成參天大樹。
一、實施智慧教學
(一)緊跟防控任務,用制度引力
我校行政領導班子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關于學校復學工作的通知》(桂新冠防指〔2020〕40號)《玉林市玉州區教育局關于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期間線上教學工作的通知》(玉區教〔2020〕7號)的精神,面對新形勢開拓先行,多次召開視頻會議,研討制訂適合本校實際的導學方案、計劃。我校自上而下地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進行:一是教務處根據學校的導學方案、計劃,布置科組和教師制訂導學計劃,及時推送學習內容方式,推薦線上教學軟件,科學推進導學工作;二是各科組長組織教師進行線上集體備課,共同研究學習各種直播軟件(騰訊會議、釘釘等),分工制作導學案,積極掌舵學科航向;三是教師轉換角色,自學新技術,制作微課指導學生,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
(二)聚焦線上教學,用實踐助力
線上學習輔導完全顛覆了以往由一支筆、一本書、一個課件構成的傳統課堂,可再難也難不倒我校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能勝的教師員工。在線上學習輔導初期,我校教師嘗試利用微信群、QQ群推送導學案,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掌握騰訊課堂等軟件的應用方法后,開始自制教具,最大限度地還原原生課堂,“網紅主播”上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慢慢地積累了經驗后,教師熟練應用課堂派、問卷星等軟件,化身教學小能手,如今已能隨時隨地進行課堂檢測、互動答疑等線上活動,各年級、科組統一步調進行學科考試,進行網上閱卷、評卷,真正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狠抓教學質量,用名師傳力
我校教師注重打造精品課堂,其中陳業權、王芳瓊、盧靜等教師的優秀課例被玉林市教育局選入“停課不停學”平臺進行展播。因為封村,初三化學老師馮武英滯留在農村,僅憑一部手機、一支筆和信箋紙,做到了既可以用練習題圖片與學生共享板書,又可以用視頻完美呈現寫在紙上的解題過程,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贊賞。為保障抗疫期間學生學習不中斷,還在休產假的英語學科老師黃怡君、劉規芳顧不上襁褓中的寶貝,立即投身于直播課堂。我校教師在關鍵時刻敢挑擔子,在責任面前不回避、推諉、退縮。
二、建設智慧團隊
(一)突出教務團隊
對學校教務處而言,線上學習輔導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校教務領導創造性地開展管理工作。通過“三思三階”模式(“三思”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新思維,“三階”是理論研究階段、實踐應用階段及總結推廣階段),以有效教育為引領,搭建集教學、培訓、科研于一體的教師專業化成長平臺。一是分年級管理教學工作。由蔣黨培、羅云分管九年級教學工作,由黃傳波、李羅蘭分管八年級教學工作,由吳夏寧、韋超分管七年級教學工作,協調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科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根據各年級的特點與任務,科學制訂各種方案、計劃;二是每周推送各年級學生學習計劃安排表。由各科組長填寫下周學習輔導的內容,到各教務分管領導匯總,再到學校公眾號及時推送,精準而科學地指導著每周的教學工作;三是通過多次研討提高線上學習輔導、作業效率的方式方法,始終以“學習求效率,輔導不急進”為指導思想;四是認真制訂《任課教師登記學生居家學習情況表》《班主任匯總學生居家學習情況表》,通過掌握相關數據,切實把握學生動態,針對共同存在的問題給予各科組、各班級以建設性的指導意見;五是組織線上、線下學科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做好質量分析,作為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
(二)突出班主任團隊
在教師隊伍中,班主任是班級的“靈魂人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負責組織班級學習等工作,還架起了學生、家長和任課老師間的橋梁,是推行教育教學的核心力量。“一切為了學生”,我校班主任肩負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級工作中。首先,不定時召開線上家長會。尤其是在第一次線上家長會上明確共同目標、學習內容、監督方式,從思想上、行動上做好了充分的動員準備。其次,有效組織班級教學工作。班主任不僅要把每天的學科任務推送到學生群和家長群,用電話通知無網絡條件的學生,還要組織學習情況的檢查和與家長間的溝通聯系。最后,針對存在問題及時整改。線上學習輔導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實現新技術優勢的最大化,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無法實時監測學生學習的弊端。我校由教務處主導,各班主任活用教務處制訂的《××班××科停課不停學情況登記表》,安排任課老師填寫學生每周的上課出勤、作業上交等情況,匯總表格,上交至教務處,公布到學生群、家長群。就這樣,班主任針對異常學生及時與家長溝通,達成共識,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和管理。
(三)突出班級教師團隊
我校各個班級教師團隊以班級存在的管理或學習等方面的問題為基礎,尤其是針對如何提升各學科線上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經常利用微信群或QQ群進行共同討論和研究,以提高班級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語文教師通過網絡以文學作品中動人心弦的思想情懷感染學生,這時,會聽到書聲瑯瑯,看見筆耕不輟,感受到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數學教師積極發揮聰明才智,讓學生看到教師一步步周密的推算過程,提問、驗算、解答、展示,完整而充實的課堂通過網絡得到了精彩的呈現;英語教師時刻思考如何讓講解更加聲情并茂,有效地調動網絡另一邊的學生高效地學習,大膽開口讀英語,用外語的風采、輕松的學習跨越時空,架起知識的橋梁……班級教師團隊建設打破了“單打獨斗”的狀態,切實提高了班級管理質量。
(四)突出家長團隊
在這個特殊時期,學校不但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還需要積極參與家校共育的家長團隊,實現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我校針對線上學習輔導無法實時監測學生學習情況這個問題,先是由各班主任與本班家委多次召開視頻會議,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聘請“家長老師”參與線上課堂管理,由家長輪流值日負責考勤,讓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假”學習的學生在家長的監管下慢慢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家校共育取得良好成效。只有家校合力、齊抓共管,教師、家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事半功倍。
三、實現智慧發展
(一)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
在疫情防控期間,我校每周都會推送一些小實驗、唱歌、跳舞等綜合實踐課程,為學生打開通往科學、藝術的大門,學生則利用自己的專長為疫情期間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同時,我校注重學生的體育鍛煉,針對學生居家學習期間不方便出門的困難,組織學生在家做操、跳繩等,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抵抗力。此外,我校組織防疫知識手抄報比賽、勞動小能手比賽等,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我校合理設置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學生的心理疏導必不可少
我校組織全體學生、家長收看玉林市玉州區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疫情下“宅家”的親子教育》,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增進學生與家人之間的感情;我校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黃圓圓精心錄制了《緩解焦慮,沖刺中考》微課,從察覺焦慮、認識焦慮和調節焦慮三個方面,專門為九年級學生、家長制作了一碗心靈雞湯,而后,她又制作了《從自由到自律》微課,為全校學生、家長講述如何從營造氛圍、任務啟動、量化推進三個方面維持自律;我校公眾號每周按時推送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知識,向學生普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知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看待疫情的觀念,保持情緒穩定、心理健康,為打贏這場特殊的戰役注入精神力量。我校心理疏導課程給疫情之下居家學習的學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教會他們科學減壓和放松心情,引導他們以平穩的情緒應對疫情,合理開展在線學習,為學校2020年春季期的開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的中考動員擂響戰鼓
我校七年級學生制作了美篇《玉州八中19級居家學習效果檢測》,用實際行動為師兄、師姐加油打氣;八年級學生制作了美篇《學海千里迎會考,風鵬正舉創輝煌——玉州區八中八年級全體教師為18級同學會考沖刺助力篇》,打好地理、生物會考這一仗,為明年的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九年級學生距離中考已不足百日,他們拿出了真學的實勁、敢學的狠勁、善學的巧勁、常學的韌勁,不放過每一個知識點,爭搶時間,提高效率。他們把學習的每回打卡都當作對夢想的一次次回應、對信念的一次次致敬,努力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把疫情帶給中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四)學生的生命教育勢在必行
英國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約翰·堂恩曾有這樣的詩歌片段:“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中,學生開眼看世界,不僅重新感受了“小家”的味道,而且重新審視了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大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奇跡。同時,學生還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偶像是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把自己培養成國之棟梁。
我校教師團隊相信,經歷全校師生的努力之后,埋下的智慧種子定會萌芽和成長,逐漸長成參天大樹。我校凝聚每一位教師的力量,發揮只爭朝夕、守望相助的精神,將會在教育教學改革之路上走得更寬、更遠。
作者簡介:李羅蘭(198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