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五明 李格麗
中小學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但最主要的有班級建設與管理、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規劃教育、與家長溝通(班主任是家校共育的重要組織者、參與者)、與科任教師溝通、獎懲(強化弱化)學生,等等。
心理學作為教育教學的科學理論基礎,對班主任工作的貢獻主要表現為:管理心理學—激勵理論,發展心理學—身心發展規律,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社會心理學—人際溝通,健康心理學—壓力和情緒管理、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系,咨詢心理學—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方法,等等。其中,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方法有很多方面可以用于班主任工作。
陶行知三顆糖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它究竟有什么心理學意蘊呢?
故事是這樣的: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某次課間巡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后去校長室。放學后,王友在校長室準備挨訓,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到這里,而我遲到了。”王友驚訝地接過糖果。隨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在他的手里,說:“這塊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讓你不要再打人的時候,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尊重我。”王友更驚訝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感動至極,他流著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我的同學呀!萬一下手太重,后果不堪設想!”陶行知滿意地笑著說:“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應該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這里已經沒有糖果了。我們的談話到此為止,你先回去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難想象,一定是輕松、愉快且正能量滿滿。
在這個故事里,陶行知“不戰而屈人之兵”,讓王友自己教育自己,用了什么高招呢?一是共情,連續給王友同學三顆糖,并找了三個肯定王友細微行為的理由:準時來、尊重人、見義勇為,讓學生不高興都難;二是建立關系,沒有告班主任、叫家長、劈頭蓋臉一頓批評或擺校長的架子,而是心平氣和地跟王友說話,讓學生瞬間感受到平等、尊重,自然就會坦誠相待;三是點到為止,當王友同學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有不當之處時,陶行知沒有借題發揮、長篇大論,而是吩咐他先回去,點破不說破,讓當事人有更多的思考余地,類似于完形心理學里的自動修補缺口。
心理輔導也叫心理咨詢,常見的技能或技術包括:建立關系的技能、評估和診斷技能、傾聽與會談技能、影響與干預技術、結束技能等。下面逐一談談這些技術如何運用到班主任工作中。
建立咨訪關系的技能
心理輔導中建立關系的技能主要包括環境設置,寒暄與禮貌,尊重、熱情,無條件接納(對人不對事),積極關注(神入),等等。在實際的心理輔導中,初次來訪前往往有預約或收納性面談,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關系貫穿咨詢的全過程,且良好的咨詢關系本身具有治療功能。
這個技術提示班主任找學生談話時,要設置一個相對安全、靜謐的環境,讓學生有安全感。學生進出辦公室時給予必要的尊重、關懷,比如寒暄、禮貌性地問候、起身、看座、倒水、目送等;對學生的學習問題或不當行為可以批評指正,但盡量對事不對人,不要上綱上線、貼標簽、翻舊賬;學生述說時不要東張西望、邊工作邊聽或者不耐煩。凡此種種,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好的師生關系通常具有教育功能,對青少年學生尤其如此,“親其師,信其道”。
評估技術
心理輔導中有正式評估(主要指心理測量,如SCL-90、SAS、SDS等)與非正式評估兩種。后者更常見,包括來訪者的自我描述(自我意識)、觀察技術(情緒與行為)、晤談(思維、“三觀”)等,主要目標是判斷來訪者有無心理異常。識別心理異常的指標或標準有癥狀表現、持續時間、是否符合統計學正態分布、當事人主觀痛苦水平、是否有社會文化背景、社會功能受損程度等。
評估技術主要提示班主任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不管是班級事務還是學生行為,乃至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關系,班主任都要有客觀的評判標準,盡量不要先入為主或主觀推斷,同時還要高度關注學生本人的描述、解釋、評價、體驗。只有當事人自己覺得有問題時,問題才能得以解決,只有當事人找到了自己認可的誘因或原因時,才能在日后加以防范。
參與性技能(傾聽與會談技術)
這是心理咨詢的重點和難點,主要技術包括專注性傾聽、重復、內容反映、情感反映、通情、詢問與追問、格式化等等。
有很多當過多年教師或班主任的人極難做到專注性傾聽,他們很容易假聽或過于關注結果,從而對學生的講述既不能內容反饋也不能情感反饋,導致講述被打斷或“講了也白講”,更不談感同身受、善解人意。至于詢問與追問,太多班主任喜歡封閉式詢問或咄咄逼人的追問,容易給人不被尊重的感覺,以致無法提供原始信息。格式化本來是一種標準化技術,但用在師生關系和教育活動中不太合適,容易使人覺得公事公辦,缺乏感情。
影響技術
影響技術主要有解釋、提供信息與忠告、適當的自我袒露、影響性概述、面質,需遵守價值中立原則,但中立的程度視來訪者文化背景而定。
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班主任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影響源。班主任的學識、管理方法、教學水平、人格、家庭關系、政治觀點、生活態度等無一不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班主任對很多事情的解釋非常重要。面對學生的重大人生決策(如自主選科、中高考志愿填報)時,班主任提供的信息、忠告甚至自我袒露意義非凡;在與學生談話時,班主任的總結、提煉也很重要。一旦發現學生的自我認識盲點,班主任要使用面質技術,打開窗戶說亮話,一語道破天機。
干預技術(簡易治療技術)
干預技術主要包括行為訓練、想象脫敏、放松訓練、理性情緒治療、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儀器輔助。心理危機干預時要打破保密原則,積極看護與防護。
此類技術在班主任工作中運用并不多,出現突發事件時,班主任要果斷采取措施,類似于心理醫生的“治你沒商量”,對不良現象或行為及時“止損”,否則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如發生校園霸凌、違紀違法、自殘自殺等現象,班主任不僅要及時出手,還要打破保密原則,立即通報給年級主任、政教主任、主管副校長及家長等。
結束技術
心理輔導并不是一錘子買賣或長期交易,總有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主要的技術有反饋、小結(一方或雙方)、預約、整理記錄、跟進。師生關系如同咨訪關系,不是一次性交易關系,往往持續幾個學期乃至幾年。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效果往往發生在兩次談話之間,很多問題是學生自己想通的、看破的、做到的,所以每次談話教育活動應當有時間限制,兩次談話有時間間隔,給學生的成長留有時間和空間。同時,一段時間后應當有一個“了結”,不能沒完沒了,最多保持跟進和后續關注。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