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湘萍 王薇
內容摘要:在解讀課外的中國古代詩歌時,教師宜遵循“解題”、“譯注”和“疏義”三個教學步驟。本文以范仲淹七言律詩《九日》為例,探討如何訓練學生由字詞而義理的思考方法。
關鍵詞:課外古詩詞 鑒賞 教學
關于課外中國古代詩歌的教學,一線語文教師常常“教無定法”,隨機串講,并沒有總結出具有普遍參考價值的教學經驗。因此,學生在面對課外詩歌鑒賞題的時候,一般靠題海戰術積累經驗,短時間內,很難掌握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那么,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高效的課外中國古代詩歌教學呢?
以《九日》為例,這是范仲淹所作的一首登臨懷古的七言律詩,經常被設計為典型的課外詩歌鑒賞題,旨在考察學生如何把握課內作者的課外作品。全詩原文如下:
《九日》
[宋]范仲淹
欲賦前賢九日詩,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憐宋玉情無限,爭似陶潛醉不知。
綠鬢愛隨風景變,黃華能與歲寒期。
登高回處狂多少,笑殺襄陽拍手兒。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其教學步驟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詩歌解題。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詩歌創作背景,聯系課內所學知識,回顧作者的寫作手法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
第二步,詩歌譯注。運用文言文知識,既要解讀作品里的陌生字詞,又要關注古今異義、熟詞生義等特殊情況。在古詩今譯方面,教師應力求“字字落實,句句通暢”,叮囑學生注意古今漢語在表達習慣上的不同。
第三步,詩歌疏義。疏通闡發詩歌的主旨大義,引導學生尋找“詩眼”,明確“文心”,初步把握詩歌所蘊含的基本義理。
一.詩歌解題
“九日”在中國古代詩詞里,一般是作為重陽節的代稱。在農歷九月九日這天,兩“九”相重,故謂之“重九”。古人根據陰陽術數的觀念,認為“九”是極陽之數,因此,“重九”又別稱“重陽”。
在古代的重陽節這一天,民間流傳著佩戴茱萸、飲菊葉酒、登高遠眺等習俗。不少文人雅客,會在這天登臨賦詩。有的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例如,李白曾在重陽節“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獨自登高,“窺觴照歡顏”;有的表達思親懷鄉之情,例如,杜甫也曾“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感慨“弟妹蕭條各何在”。
這首《九日》是范仲淹被貶鄧州,恰逢重陽佳節所作。他登高抒懷,開懷暢飲,托古言志。
二.詩歌譯注
關于古詩詞的譯注,教師不宜抱持“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的心態講解,不僅要落實對字詞的訓詁,還要對古詩內容進行通暢地翻譯。
(一)字詞解詁
對這首律詩四聯八句里重要的字詞,教師應逐個分析,沿源討流。
1.首聯解詁
兩個關鍵的動詞“賦”和“斗”值得注意。
“賦”本義指詩歌表現手法之一,《釋名·釋典藝》:“敷布其義謂之賦。”引申為動詞義,即“寫作”,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在這里,“賦”的具體意義是“仿寫”。
《說文·鬥部》:“鬥(斗),兩士相對,兵杖在后。”段玉裁注:“當云爭也。”本義是爭斗,引申為“比賽”,在這里是“爭勝”的意思。“茱萸相斗”這里是擬人的修辭手法,直譯為“茱萸互相爭勝”,形象而生動地描寫了茱萸遍開的盛景。
2.頷聯解詁
“可憐”與“怎似”有些費解,需要進行解釋。
在這里,“可憐”屬于古今異義詞,并非今義“值得憐憫”,而是“值得羨慕”。該詞義在唐代常見。例如,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始知邊將真富貴,可憐人馬相輝光。”意思是這才知道邊關將領是真正的富貴者,人和馬都散發著光芒與輝耀,值得羨慕。本詩里的這句“可憐宋玉情無限”,指的是宋玉情懷之深,令人羨慕。
“爭似”即“怎似”,屬于宋元之際的口語詞。例如,宋代柳永《清平樂·繁華錦爛》詞:“多情爭似無情。”清代劉淇《助字辨略》:“爭,俗云‘怎,方言‘如何也。”可見,“爭”在此用如代詞,表示指示、疑問或感嘆,相當于“怎”、“怎么”。
3.頸聯解詁
首先,“綠鬢”和“黃華”不能就字面意思理解,否則費解。其次,“歲寒”是詩人引述《論語》里的典故。最后,動詞“期”是擬人手法的體現。
“綠鬢”,并非碧綠的頭發,而是指烏黑而有光澤的鬢發,用來形容年輕貌美。例如,南朝·梁代的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之三:“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到了唐代,文人仍沿用之。例如,唐代崔顥的《盧姬篇》云:“盧姬少小魏王家,綠鬢紅唇桃李花。”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綠”的本義是指草木茂盛之際枝葉呈現出來的青黃之色,例如,《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裹。”毛亨《故訓傳》:“綠,間色。”孔穎達《正義》:“綠,蒼黃之間色。”草木凋零,則枝葉腐朽,其色澤由黃綠漸漸變黑。因此,“綠”也引申出了烏黑的意思,在唐詩宋詞里常用來形容鬢發。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五:“中有綠發翁,披云臥松雪。”又,陸游《赤壁》詞:“短鬢無多綠。”
“黃華”即“黃花”,“華”是“花”的古字。高鴻縉《中國字例》:“( )字原象形,甲骨文用為祭名。秦人或加艸為意符,遂有‘華字。及后‘華借用為‘光華意,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華字為借意所專,花字遂獨行。”“黃花”是“菊花”的別稱,《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黃華。”
“歲寒”,本指一年的嚴寒時節,最早出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是,由于冬季是歲末,“歲寒”也用來比喻年老。《昭明文選·潘岳〈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李善《注》:“‘春榮喻少,‘歲寒喻老也。”這里暗喻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
“期”在這里是“如期”的意思。“黃華能與歲寒期”是擬人的用法,即言“菊花在一年里最嚴寒的季節也能如期盛開”。
4.尾聯解詁
此聯里,“笑殺”和“拍手兒”需要簡要說明。
“笑殺”,極言嘲笑程度之深。這里的“笑”指“朝笑”,而“殺”并不是“殺死”的意思。注意,動詞“殺”在此用如副詞,放在謂語后面,表示程度深。例如,唐代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三:“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襄陽拍手兒”是援引了李白《襄陽歌》里的典故:“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寫的是自己的醉態被嘲笑。“拍手兒”指拍手嬉戲的小孩子。
(二)古詩今譯
根據近代學者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各詩句應先分譯,求其“信”與“達”,然后通譯全詩,潤色譯文以“雅”。
1.各句分譯
[詩句]欲賦前賢九日詩,茱萸相斗一枝枝。
[今譯]我欲效仿古代的賢達在重九日寫詩,(因為看到了)茱萸爭奇斗艷似的一枝挨著一枝。
[詩句]可憐宋玉情無限,爭似陶潛醉不知。
[今譯]我雖羨慕宋玉悲秋時深情無限,但他怎似陶淵明沉醉到不省人事那般灑脫。
[詩句]綠鬢愛隨風景變,黃華能與歲寒期。
[今譯]年輕人喜歡追隨時尚而改變,不像菊花在歲末嚴寒之時還能堅定地盛開。
[詩句]登高回處狂多少,笑殺襄陽拍手兒。
[今譯]登高縱飲而歸,自己覺得多有狷狂,但襄陽城的小孩子都一齊拍手嘲笑著我。
2.全詩通譯
我欲效仿古代的賢達,也寫一首關于重陽節日的詩歌,(因為,九月初九登高時,我滿眼所見的是)一枝枝爭奇斗艷的茱萸。(此刻,我不禁)羨慕宋玉悲秋時的深情無限,但他又怎似陶淵明那樣痛飲沉醉到不省人事般灑脫。年輕人喜歡追隨時尚而改變自己,老年人卻能像菊花那般意志堅定,即便在歲末嚴寒之時,還能盛開。登高縱飲而歸時,自己覺得多有狷狂,但小孩子們都一齊拍手奚落我醉醺醺的模樣。
三.詩歌疏義
重陽節這一天人們要登高,還要佩戴(頭插)茱萸來辟邪,詩人看到一枝枝茱萸似乎在爭奇斗艷,想到要效仿前代的文人寫一首有關重陽佳節的詩歌。他想到了先秦時的宋玉、魏晉時的陶潛。面對秋天,宋玉深賦悲情,曾在《九辯》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而陶淵明只管痛飲沉醉。這可以理解為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范仲淹顯然更欣賞陶潛的灑脫超然。
作者雖然仰慕陶潛的超然物外,但心中的不平之氣并沒有消解,不禁感慨:美貌的年輕人喜歡追隨周圍風景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而菊花能夠堅持在寒秋迎霜怒放。這是兩種品格的對比,容顏不代表品格,好在世上還有品性如菊的人。
重陽登高,作者不僅遍插茱萸,還要痛飲一番,歸來時已有醉意,狂放高歌,無拘無束,醉態引人注目。當年李白也曾如此,在《襄陽歌》中寫自己“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翁醉似泥。”那應該是當時的范仲淹深深仰慕的一種自在風度,而借詩仙的往事說自己,這是致敬,更是自信的狂放。
參考文獻
[1]李文婧.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0.
[2]劉倩.新課標理念下統編本初中語文古詩詞教法新探——以七年級為例[J].品位經典,2019(11):89-93.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