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昌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貫穿于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而農產品加工企業是處在供應鏈上游的核心企業,對強化農產品質量管控具有決定性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農產品加工中存在的質量隱患及“互聯網+”環境中農產品加工的變化,進而提出了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策略,以期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信息共享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儼然成為國內與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的食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食品安全刻不容緩。
一、農產品加工中的質量隱患
首先,我國的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尚不健全:一方面,目前我國有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700多項,而我國上市農產品數量包括110多個大類、1000多個細分種類,上述標準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加工標準多建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很多標準冠以20世紀90年代的年號,但實際上是多年以前起草的,并不能代表當前農產品的功能特性。
其次,我國各省市出臺的農產品加工標準也不統一,經濟發達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標準已經在向國際標準靠攏,但欠發達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標準仍在沿用多年以前的標準,或是存在標準缺失的現象。
最后,我國當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問題依舊十分突出。部分農戶、養殖戶依舊廣泛使用化肥、農藥、獸藥、催長素、激素、飼料等,甚至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獸藥、催長素、激素等。以新疆地區為例,該省2020年1~3月共組織食用農產品抽檢445次,檢出不合格樣品7批次,其中2批次有農獸藥殘留,5批次有重金屬污染。此外,農藥、獸藥的使用也會導致農田土質變劣,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
二、“互聯網+”環境中農產品加工業的變化
農產品供應鏈圍繞了涉農核心企業,通過控制與協調農產品的流通過程,從原料采購、初加工到深加工,并經不同銷售渠道把農產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中。農產品的完整供應鏈包括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各環節都會對農產品質量造成影響。農戶及農業生產基地處于農產品供應鏈的源頭,其在生產層面影響著農產品的質量,他們所提供的農產品生產環境,如土壤中農藥化肥的含量、土壤的肥力性質等都會對農產品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加工環節也是影響農產品質量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以加工型企業為主的供應鏈中,加工環節一直是農產品質量問題的高發節點。如農產品的加工工序是否合規,食品添加劑是否超范圍、超量使用,是否添加非食用物質等非法添加劑等,都決定了農產品的質量能否達標。批發商對于原料采購、倉儲及運輸等具有強大的控制能力,直接影響著農產品采購檢測及倉儲檢測的程序和結果,若檢測出現程序不規范、結果弄虛作假等問題,將導致不合格的農產品流入市場,影響下游零售市場的產品質量。若這些問題農產品被消費者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所購買,就會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甚至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崛起,網絡銷售渠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目前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由地方政府構建的交易網站;二是B2C網站,如京東等,但是農產品并非其主營業務,其上架農產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豐富網站的商品種類并吸引客戶前往消費,故實際售賣的農產品種類較少,現有供貨商主要是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第三方商務平臺,如淘寶等。目前,農產品網站的數量逐年增加,形成了“政府+平臺+運營商”的聯動模式,而訂單農業也逐漸成為網上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模式。可以說,涉農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動各地“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新型模式發展,但也應指出,在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信息追溯、農產品包裝規格等方面的問題。雖然有少數農業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多數小型企業也開始借助知名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但仍有較多的傳統涉農企業仍未融入到網絡銷售鏈條中,由此造成農產品質量信息追溯、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頻頻發生。
三、“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策略
(一)國家監管層面
首先,要加強食品安全立法。近十年來,我國發生過數百起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事件,如三鹿毒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酸奶明膠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等,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主要原因是生產商或經銷商在利益的驅動下,公然采取摻假、造假等違法行為,所以,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刻不容緩。我國政府于2009年頒布實施了《食品安全法》,并于2015年進行了重新修訂,進一步完善了相關條款,增加了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理等內容,促進了該法與國際的接軌。但是我國各地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地方法律法規較多,并且交叉重復,尚未形成統一完善的法律框架,對此,必須全面執行《食品安全法》,把食品生產企業作為確保食品安全的責任人,加大對其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增加違法成本,從源頭上遏制食品違法行為。同時,要對各種法律規章中和《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內容作出明確規定,逐步出臺與現行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及條例,確保其系統性與可操作性,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管理。
其次,改革現行食品監管模式,實行全程監督管理。隨著食品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各食品安全相關部門各自分管自己職責范圍的內容,如生產、流通領域由市場監管部門負責,農產品種植由農業局監管,進出口食品由檢驗檢疫局監管,多頭管理造成職責劃分不清,監管效率低下,很容易因職能交叉而引發監管缺失的問題,給執法監督部門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監管體制,在保留原衛生、質檢、農業等部門職責的基礎上,整合分散在各單位的監管職能,建立起由專門部門負責的農產品供應鏈全程監管體系。
(二)產業建設層面
首先,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控制并管理好供應鏈信息系統,使其在市場供需監控、物流跟蹤、信息傳遞等方面發揮其應有作用,這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較高的利潤,還會對整個供應鏈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農產品供應鏈的其他主體為獲得更高收益,通常會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控制力影響而緊隨其后,制定與之匹配的經營決策,由此看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業績會對供應鏈的整體獲利情況、各節點企業的協作關系及利益分配產生直接影響。農產品加工企業要充分利用供應鏈信息系統的資源,作出符合農產品市場需求的經營決策,以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確保供應鏈上的成員都能獲取一定的利潤。此外,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前制定利益分配方案,合理分配供應鏈上的企業利潤,特別是對供應鏈上的共生利益更要進行合理分配,只有供應鏈各環節的利潤得到了合理保障,企業才不會為了利益鋌而走險,做出有違食品安全法規的行為。
其次,建設高標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原料安全與否是影響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生產還很分散,農產品加工企業多數規模小,經濟效益低,要求其采用標準化生產模式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農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要求其掌握農業科技技術也存在較大的難度,這些都給提高農產品質量帶來了不利影響,所以構建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要以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企業,以現有農戶經營為基礎,本著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管理的發展理念,組建農戶群體組織,鼓勵農戶、專業合作社加強與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合作,構建穩定的利益共同體關系。
(三)科技支持層面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強化風險分析及預警工作。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明確提出了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重要地位,食品安全管理必須建立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但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還處在起步階段,仍需從基礎的研究工作做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我國在農業科技方面的資金投入較少,企業獲得的研發資金有限,創新能力與現代科技應用能力不足。所以,必須適當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其次,開展科技攻關,研究更加快捷方便的檢測技術。當前,我國已有四百余種食品添加劑、農藥、獸藥等檢測技術標準,但檢測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部分快速檢測方法,如生物納米檢測技術、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等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我國食品檢測體系亟需在快捷方便的檢測技術上實現大的突破,以達到對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病源微生物、獸藥殘留以及食品添加劑進行快速準確檢測的目的。
(四)信息共享層面
首先,確定信息采集內容,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信息采集機制。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信用品的特征,且存在“檸檬市場”問題,若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就會因逆向選擇而導致市場失靈。我國農產品質量管理一直受到信息發布不全面、不完整等問題的困擾,造成風險評估與預警等工作不能有效開展,所以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信息采集制度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和前提。建議由各相關部門負責統計信息,然后由農業部、市場監管總局、衛生部等部門利用自身的監測體系收集相關信息,如產地環境、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信息,并對農產品的安全狀況進行科學評估。
其次,強化信息加工與處理,建立信息分析及預警體系。在食品安全的信息需求上,無論是負責政策制定的相關主管部門,還是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抑或是農產品的購買者,并不需要加工前的原始信息,而是需要研究分析后的權威信息。因此,要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科學的加工處理,構建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預警體系,并對潛在的安全問題進行預測分析,形成有參考價值、高質量的權威信息,為政府部門及企業提供科學的信息支持。同時,要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做到未雨綢繆,以便盡快制定問題的解決與處理辦法。
最后,建立健全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當前,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如美國聯邦政府依托公共衛生監測網絡、食品安全監測體系、食品安全研究體系等體系遍及全美的信息采集、發布點向社會公眾傳達食品安全信息;日本建立了食品可追溯制度,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了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信息。國內的一些省份如江蘇、福建也開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系統、“一品一碼”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臺等。對此,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對這類平臺進行完善,建立囊括“風險監測與評估、風險預警、應急指揮、移動執法監管、質量信息追溯、輿情監控、信息公開”等功能的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
四、結語
食品安全是困擾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難題之一,怎樣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強化安全管理,通過國家監管、產業建設、科技支持、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侍冬陽.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現代食品,2020(01):125-127.
[2]牛艷,吳燕,趙子丹,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探討[J].寧夏農林科技,2019(09):81-83.
[3]劉偉.種植業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調查研究[J].新農業,2020(01):31-32.
[4]黃偉素,樓甜甜,陸柏益,等.我國農產品防腐劑、保鮮劑和添加劑使用技術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7(04):23-30.
[5]王雅鵬,呂丹,胡柳波.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工程,2019(11):119-122.
[6]張鳳山,華洪錦.食品安全立法發展趨勢探析[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9(08):252-253.
[7]鄭炳社.淺析農產品生產基地質量安全監管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果菜,2018(02):14-16.
(作者單位:連城縣文亨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