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林
內容摘要:《文藝理論基礎》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以提升大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為目標的理論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概念介紹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深挖課程的育人資源,探索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新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 改革 思路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學的核心環節,把思政教學和課程思政結合起來是高校教學的應有之義,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探索思政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方式,深挖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資源,既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也盤活了專業課程豐富的思政資源,既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升華了專業課程的精神高度,真正發揮出課程群應有的協同效應,實現全程育人的教學效果。
《文藝理論基礎》課是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的知識目標是通過對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研究對象和任務等問題的講授和探討,培養學生理解文學理論的性質與形態,通過討論文學的應有品格,引導學生理解學習文學理論的意義和作用。課程能力目標是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理論的內涵和學科歸屬,明確文學理論的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課程育人目標是讓學生領會學習文藝理論類課程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學習文藝理論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思考文學理論多樣化的原因,理解中西方文學理論的差異,理解中國文學理論的特殊性。
為了便于闡釋湖北文理學院的課程思政教學思路,本文以“文學活動論”專題中的第三章《文學作為活動》為個案展開分析。
一.學習內容分析
要做好課程思政教學,首先需要吃透教材,明確教材所蘊含的課程思政育人點。第三章《文學作為活動》是“文學活動論”專題的第一個章節,本章節的中心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文學活動本質,也就是讓學生能夠用馬克思主義觀去理解文學活動的性質及美學意義。長期以來對“文學是什么”等文藝理論基本問題的思考,往往進行靜態的考察,忽視了動態的把握,對文學本質的界定雖然多,但仍然不能令人滿意。我認為本章的講授過程中,要避免簡單的理論概括,要結合具體案例,對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進行歸納,總結不同民族對文學的不同認識,從而歸納對文學本質的認知。
本章節的知識點是人類活動的性質、人類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文學活動的內部構成及其關系。教材編寫的目的是從人的勞動實踐入手,分析勞動對人審美能力生成的重要性,講授文學活動和一般性活動的差異,明確文學活動的美學意義,讓學生可以明確文學活動在人類精神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文藝”的價值,也通過對文學價值的肯定,激發漢語言專業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自豪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教材借助了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人的活動”這個觀點,以此來分析文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最終得出對文學本質的理解。
從課程思政的資源來看,馬克思在其代表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勞動的價值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即勞動不僅改造自然,勞動也改造了人自身。勞動的過程也是人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和動物的差異逐漸明晰,人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顯示了人性的尊嚴。這個重要論斷從實踐出發,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同時,這一論斷還彰顯了文藝的價值,即文藝不是“小道”和“消遣”,而是反映了人的本質力量、彰顯了人的創造力量的重要精神活動。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方面入手,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文藝史觀的科學性,幫助學生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審美觀,能評價發展文化產業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方面的價值。從之前的教學實踐來看,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節的理解不夠深入,不能有效理解文學活動的美學意義,進而不能理解該課程的育人點。從教學思路來看,本單元講授思路應該是從案例分析入手,去發掘人類勞動實踐之美,從而幫助學生明確人和動物的差異、明確勞動的美學意義,進而明確馬克思主義文學觀的科學性。
二.教學思路
第一,做好導入環節的課程思政。
這一環節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理解人類活動的重要性。課程可以結合以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和法國拉斯科巖畫等案例,讓學生明確人類活動和動物活動的區別,以此讓學生展開對人類生活活動獨特性的思考,最終進入課程內容“文學作為活動”。結合名人名言和世界文化遺產有利于引導學生去思考古代人的探索精神,讓學生能夠去思考勞動在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明確人和動物的差異。
這部分的課程思政教學要點是,從情境感知方面做好課程導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接受學習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培養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教師要啟發學生以開闊的學術視野思考文學問題,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以問題意識引導學習,對問題先有質疑,再有思考,后有反思。
第二,做好精講單元的課程思政。
這部分的核心內容是“人類活動的性質”、“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文學活動構成”、“人類活動的性質”。講授要求是讓學生從發生學的角度入手,去思考生命活動和生活活動的區別。要讓學生理解動物的活動屬于生命活動,是完全受本能支配的活動,人的活動是超越本能的生活活動。對于人類活動性質的界定有很多,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從進化角度強調人與動物同宗,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則從精神分析角度強調非理性才是人的核心,文學創作的本質是“白日夢”,是人本我的藝術化呈現。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入手,提出了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筑的發展一定在建立在物質發展的基礎上,只有形成了較好的物質基礎,文藝才可能出現的重要論斷。在講授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傳統的唯物主義多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塑造和影響,唯心主義則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了辯證法和唯物論的統一,能夠從主客體相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文學的出現,既強調了物質生產對精神活動的制約,也強調了精神活動的自由性。
這一環節的課程思政教學思路是: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它將文學活動視為一個有機復雜的整體,將文學活動視為人類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子系統而存在,因此,要理解文學活動的本質,就要從整個社會生活的整體來看待,否則對文學的認知必然是片面的。強調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正是采用了辯證法的方法,才能夠準確分析了影響文學發生的多個要素。教師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明確辯證思維的重要性。
“文學活動構成”的講授要求是讓學生理解中西方理論家對文學活動構成的理解。主要內容是艾伯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文學活動四要素”觀點和中國文藝家的“觀物取象”觀點。文學活動四要素觀點出自美國文學理論家艾伯拉姆斯,他認為文學活動由世界、作者、讀者、作品四個基本要素構成。這個觀點由于邏輯嚴密受到了學界的認可,被認為是對古希臘以來的諸多文學本質論觀點的總結,涵蓋了德謨克利特的模仿說,柏拉圖的理式說,亞里士多德的虛構理論,以及后世的再現說、反映說等等。中國的觀物取象理論主要有《周易·系辭下》“觀物取象”,荊浩的“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比~燮的“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边@些觀點的核心思想是作家通過創作去表達他對世界的感受,同時在讀者心中喚起同樣的感受。
這部分課程思政教學要點是,堅持文化自信,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古典文論的價值。文學活動四要素的觀點來自美國文學理論家,雖然觀點比較通俗,但由于文化差異,學生對這個概念并不是很熟悉。因此,需要多引用中國古典文論知識,結合中國當下文學創作實際情況,講授中國古典文論和當下文學創作的對接問題。同時,做好中西方文學理論觀點的互證互釋,這不僅是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也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這也是課程育人資源的直接體現。
當前湖北文理學院正在推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教學的融合,對于理論類課程的教學來說,《文學理論基礎》課程汲取了中西方優秀的文學理論著作的營養,課程思政資源十分豐富。在教學中不能停留在對概念的一般性分析,可以結合理論家的求知精神、務實態度、愛國情懷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課程思政資源的深挖,讓學生能夠對標榜樣,從而明確端正學習態度,培育嚴謹學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發揮出專業課程的思想育人效果。
基金項目:湖北文理學院教研項目《文藝理論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研究SZ2020009。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