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 陳兆復
摘要:信托制度很早就已經出現在資本主義國家,但在我國的起步較晚,而且不夠完善。自《信托法》在我國實行以來,暴露出了許多缺點和不足,急需相關人員對其進行分析并加以完善。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不在于立法經驗的不足,而是當初對信托法的理解不到位而導致的定位不準。文章針對我國《信托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加以分析,并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信托法;不足;改進措施
早在13世紀,英國就已經出現了信托制度的萌芽,并在歐美國家之間傳播開來,21世紀初我國才頒布了相關的《信托法》,但在制定和實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正視,合理的解決方案更是嚴重缺失。因此對《信托法》的重新審視非常有必要,接下來本文將從不同方面對我國《合同法》出現的問題和改進措施進行分析。
一、關于信托的設定
(一)關于意思表達的形式
我國《信托法》對于意思表示形式有著一定的缺陷,《信托法》第八條規定了無論對遺囑還是生前信托行為,都需要有書面形式。這種規定就會導致一定問題的出現。首先,這與國際上比較常見的通用做法相背。針對遺囑信托,國際上也認同需要嚴格的書面文件作為證據,但針對生前信托行為,卻沒有那么多的限制,除去書面形式之外,口頭或者行為都有法律效應。這也是遵守了近代民事領域的意思自治原則。其次,這一條規定與其他規定有所沖突。《合同法》中曾規定過,在當事人簽訂合同的時候,可以采用書面、口頭或者其他的形式,非常的靈活自由,而《信托法》中第八條的規定則和《合同法》相沖突,不利于規定的執行。
綜上所示,對于信托在意思表達的形式上,我國應該適當借鑒其他國家的法規,采用不要式主義,增加信托設立的自由性,尊重當事人的意愿,而不應該僅將形式限制在書面形式。在修改時,可以參考《合同法》的相同敘述,確定信托關系。
(二)關于對信托的公示
另外一個缺陷體現在對信托的公示方面,《信托法》的第十條有相關規定,對于信托財產,有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辦理登記手續的,要依法進行信托登記,不然信托視為無效。這種規定沒有給予當事人充分的自由,不能按照當事人的意愿進行處理,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等都做得更為靈活,只要不損傷第三方利益,雙方的自愿協議可以生效。在這個方面,《信托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信托公式的方法也應當更加具體。和普通的財產公示不同,信托公示除去對一般財產權變動的公示之外,還應當添加對信托的公示,以明確信托關系。
(三)關于信托無效的情況
我國《信托法》的第十一條對信托無效有相關的規定,其中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對無效信托的集中管理,二是六種信托無效的具體情況,雖然這種設置比較合理,但其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首先,信托生效和信托成立的概念有所混淆。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建立在法律行為成立的基礎上。其中《信托法》中的第三種信托無效的情況,也就是無法確定信托財產和第五種情況,受益人或受益人的范圍無法確定,這兩條規定就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第三條規定中關于信托財產無法確定的情況屬于信托成立的問題而不是信托是否可以生效的問題,因為財產是信托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對財產權是否能夠轉移是決定信托能否成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信托財產都不能夠明確的情況下,不能判斷信托是成立的,也就意味著這條規定中的信托無效的關系是不成立的。而第五種情況的受益人和受益人的范圍無法確定也有著相同的問題。受益人是信托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和合同不一樣,信托的受益人也是信托的當事人,是不可缺少的法律主體,如果受益人都是一個不可確定的因素,那么信托本身的成立也就成了問題,因此這也是屬于信托成立的問題而非信托成效。
其次,《信托法》中敘述的第四種情形,“專以訴訟或者討債為目的設立的信托”是無效的,關于這條的規定是基于避免訴訟過多,濫訴等情況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司法資源,減輕訴訟壓力。雖然很多國家對這種情況都有無效的規定,但這卻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民更偏于不引起無謂的爭端,不希望訴訟情況的出現,更希望“以和為貴”。而且很多人民對相關法律的了解甚少,法律意識也很欠缺,與英美很多國家更偏向以訴訟解決問題的情況截然相反。在這種背景下,將訴訟或討債為目的而設立的信托定為有效反而可以促進人們合法的保衛自己的權益。而且,信托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增加它的自由性和靈活程度可以很好地刺激信托制度在我國的發展,開發出它的潛力。同時,這條規定與訴訟制度的目的相違背,也與信托目的不符,實際上并不利于公共秩序的發展,因此,關于這條規定實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最后,關于《信托法》中對第一種情形的描述,對于信托目的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和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的信托是無效的。這一條規定主要是針對信托目的而不是信托行為。信托制度在最先起源于英國的時候,是用于在平衡法律的僵硬性,處于公平正義的觀念將其設立為一項法律制度。因此,信托法本身應該有一定的自由性,只要不違反各項法律法規的硬性制度,就應該承認它的有效性。
為改進這一點,首先要對信托成立和信托生效之間做好區分,在第三、第五種情形中,應當將其歸為信托不成立的一種而非無效。而對于訴訟信托也應該適當地給予其一定的自由度,以刺激信托制度的發展,對于行為并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信托,應承認其有效性,因為信托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協議,不應當對其限制得太過死板。
二、關于委托人對受托人管理方法的調整權
我國《信托法》中第二十一條有規定,設立信托時如因一些無法預見的原因而導致信托財產的管理方法不合信托的目的或受益人的利益時,委托人可以要求受托人對信托財產的管理方法進行調整。這一條規定是我國獨有的比較特殊的規定,委托人有權利直接調整財產的管理方法,其他國家則很少見有將這種權利直接賦予委托人的情況,大多采用了同時賦予委托人和受益人,并且需要通過相關的 司法程序,也就是只擁有調整的請求權,而沒有直接調整的權利。但從我國的《信托法》來看,委托人擁有的權利要大得多,無需經過司法程序的申請就可以直接對財產管理進行變動,并且委托人擁有的相關權利還有擴張的趨勢。但賦予委托人這么大的權利卻會導致許多問題。首先,信托關系的成立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而委托人過大的權利可以直接對受托人進行干涉,會導致信任關系的不穩定。基于我國現在的信托現狀,大部分受托人為信托公司,想利用信托公司進行更合理的理財,而委托人對財產的調整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礎上,具體方法并不一定合理或者可行,很可能因為眼前的利益犧牲更長遠的利益,因此賦予委托人過大權利實則是會造成對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的干預。在這條規定中,對于受益人本身的意愿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是否損害受益人的利益應當給予受益人的意思來判斷,但我國的《信托法》對這點有所忽視,對財產處理不當之后的責任也沒有做出明確。
綜上所述,對該條規定應該適當調整對委托人過分的權利賦予,同時將受益人本身的意愿也納入考慮,對是否侵害受益人的利益做出更明確的規定,在委托人進行不適當的財產處理之后也要對其進行追責,防止委托人的濫用權力。
三、關于委托人的債權人撤銷權
信托財產有一定的獨立性,信托成立之后就作為信托目的而使用的財產分離出來,排除在債權人的追索范圍外,這雖然有一定的優點,但在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委托人為了逃避債務而做出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發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信托法》的第十二條對委托人的債權人撤銷權有所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可以對委托人的信托進行撤銷,這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但這條規定還有一些不夠完美的地方。首先第三款規定對于權力的撤銷的理解有所偏差,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第一款規定的申請權撤銷原因的第一日起的一年內沒有行使的,會歸于消滅。這條規定主要規定了撤銷的范圍為申請權,但實質上,申請權和撤銷權并不一樣,申請權只是一種程序性的權利而不是實體性的,并不一定能夠保證撤銷行為,但是撤銷權則具有實體性,可以具體撤銷某種法律行為。因此這條規定對于申請權的使用并不是很好,實際上并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有所欠缺。因此關于這條規定應該對撤銷的權利做出變更,申請權在此并不適用,應該明確規定債權人的撤銷權,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而第十二條的第二款的規定:“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撤銷信托的,不影響善意受益人已經取得的信托利益。”這條的主要目的是將債權人和受益人之間的利益進行平衡,但卻違反了民法的基本原理。關于債權人的撤銷權在民法上可以分為有償和無償。無償情況下,只要相關處理結果有損害到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就可以行使撤銷權,而在有償情況下,需要受益人帶有惡意的處理才能進行撤銷,只要受益人不帶有惡意,債權人就不可以進行撤銷。因此,在信托法的制定中,也應該參考民法的基本原理,對債權人的撤銷權進行更明確的規定。
最后,對于委托人破產的情況,該規定對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不太到位,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必須要對委托人對其利益造成損害進行判斷,但規定沒有對判斷的時間做出明確規定。有些人在設立信托的時候并沒有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影響,但在信托設立之后就宣布破產,如果這時債權人沒有辦法行使撤銷權,其利益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因此在設定相關法律規定時,要對這種情況也做到充分考慮,對判斷的時間點進行明確的規定,將設定后破產的情況也能讓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保護自己的利益。
四、關于受托人的義務
對受托人相關義務的規定是利用信托法進行規范的一個核心,但我國《信托法》卻在這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一體現在受托人的忠實義務上。忠實義務是保證在處理信托事務上保障受益人權益的一個重要前提。在受托人對信托相關事務進行處理時,如果只考慮自己利益而侵害了受益者的利益,應當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在實際情況中,受托人的身份可能更為復雜,除了受托人這一身份,也有可能作為受益人的一員,這時委托人可以對自己的利益做出考慮。但從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來看,委托人不可以利用信托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這一點顯然忽略了上述所說的那種情況,考慮不夠周全。關于這一點,應該加入委托人兼任受益人的情況,進行充分考慮。
其次是關于受托人的分別管理的義務,分別管理義務是基于忠實義務而產生的,很多國家包括我國都對其發布了相關規定。在我國《信托法》第二十九條中規定了受托人必須要將信托財產和固有財產進行分開管理、記賬,并且不同委托人的財產也需要做出區分。在這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于財產分開管理采取了強制性的規定,這樣處理有一定的不妥當之處。信托屬于私法的范疇之內,因此在對財產的處理上應當有一定的自由之處,可以由當事人自行約定進行處理。不僅如此,這還和現代的立法實踐和發展趨勢不同不符,現代立法對于財產的管理義務上要更為寬松,并沒有特別加以強制。近些年來,為了提高金融事務處理的效率和分散投資、成本效益比較原則的興起,法律對于財產分開管理的義務的強制性有所放松,增加了金錢管理上的靈活性,不僅可以單獨進行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并且,從原則上來講,只有受托人的忠實義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而財產分別管理并不是本質的必須遵守的義務之一,是可以進行變動的。因此,約定也應可以作為有效的手段用于信托的財產管理義務的處理上,而不是直接進行強制性的規范。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促進信托制度在我國的順利發展,《信托法》應運而生,但是在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信托的設定方面和關于信托無效、債權人撤銷權以及受托人的義務等方面,影響了我國信托的發展。因此對我國《信托法》進行優化和改革非常有必要,法律的完善可以為信托制度本身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促進其不斷發展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淼.信托法的發展完善思考[J].法制博覽,2020(03):183-184.
[2]陳一新.論信托財產的主體性[J].交大法學,2019(02):66-85.
[3]李雅瑢.我國家族信托法律問題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8.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憲法視角下納稅人權利保障研究”(項目編號:2018JS116)。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