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燕
我校自2004年建校至今,已經走過16年辦學歷程,經歷集團化創新,如今已經擁有濱湖、山語城、五象、長虹、英華一校五址近萬名師生的辦學規模,并在擁有13所城鄉學校(校區)的南寧市青秀區濱湖學區擔任學區長學校,學校文化——“夢開始的地方”如今已遠播四方。
首任校長王瑾,帶領全校師生架構了完整的學校文化體系。她將“夢開始的地方”確立為學校文化及育人特色,將“夢開始的地方”和“夢之鶯”的CI形象申請注冊了商標,建立健全了與學校文化相關的一系列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文化,德育工作中的“濱湖藍”課程影響深遠并獲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2014年,“夢開始的地方”獲評“廣西著名商標”。
筆者2019年初接任校長,面臨著如何讓這所優質品牌學校在原有基礎上煥發新的活力,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前行的嶄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2日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由此可見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如是,基礎教育莫不如是。為此,筆者決定以德育工作為突破口,將學校原有的“濱湖藍”課程做多樣態、精細化拓展。兩年來,筆者帶領全校師生,在傳承“濱湖藍”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基于學校文化“夢開始的地方”,進一步凝練了“夢想+”德育內涵,將學校15年的德育實踐進行了梳理、提煉、升華,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整體構建了從“我的夢”到“中國夢”的小學德育實踐“夢想+”模式。
一、在問題分析中找準模式建構的著力點
2017年8月,《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下發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各地加強組織實施,將《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指南》在“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等方面做出了整體的規劃設計,明確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實施途徑和要求。
以《指南》為基本遵循,筆者調研了一些小學的德育工作情況,從中發現了如下一些問題:一是小學德育目標缺乏學校個性,且難以與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相銜接;二是小學德育課程與文化課程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動,難以系統提升學校課程育人的品質;三是小學德育評價單一,缺乏學生參與,達不到激勵學生成長的目的;四是小學德育實踐的空間有限,缺乏多元主體的參與。以上問題,在我校第一階段的德育實踐中也曾不同程度存在。
“夢開始的地方”是我校的學校文化,以“夢”為載體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是我校的育人特色。德育工作關聯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富于理想信念的特質。提煉“夢想+”德育內涵,既是明晰我校特色德育目標和實踐路徑的前提,更是解決以上所有問題、彰顯我校育人特色、發展學生道德認知及個性特長的思想基礎。
二、基于學校文化提煉“夢想+”德育內涵
(一)以《指南》為基本遵循,讓“我的夢”牽手“中國夢”
《指南》在關于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導思想方面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以落實《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為抓手,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能夠正確認知“中國夢”。“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即“兩個一百年”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三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幸福”落實到每一個中華兒女,便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幸福。因此,“中國夢”中包含了千千萬萬個中華兒女的夢想——“我的夢”;“我的夢”就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幸福夢”,包括學生的“幸福夢”。
“夢開始的地方”學校文化讓我校師生堅定一種信念:夢想啟動未來,有夢的人最快樂!在我校濱湖校區,有一個標志性的文化景觀——“夢源”,它是我校環境育人的重要載體。“夢開始的地方”學校文化倡導全體學生從入學之日起,在每個學期的起始來到“夢源”,以極富儀式感的方式“播種夢想”——“我的夢”,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夢想皆須發自內心、現實而具體,在“播種夢想”后再朝著自己的夢想去努力。與“夢源”相連的文化景觀是“中國園”,它時時提醒學生將個人夢想與祖國命運、民族發展緊密相連,讓“我的夢”牽手“中國夢”,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筆者深知,每一個小學生都有自己五彩斑斕的夢想。有些夢想很簡單,比如多讀一些好書,結交更多好朋友,學習進步,學會一項運動技能,等等;有些夢想很夢幻,比如將來成為一名教師、醫生、科學家、外交官……學生在不同學段會有不同的夢想。“我的夢”將一直在前方引領學生腳踏實地去努力:夢想連著腳下的路,只要走對了路,積極進取,努力奮斗,勇于創新,“我的夢”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二)明晰“夢想+”德育內涵,將“中國夢”“我的夢”并行不悖融入學校德育實踐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筆者帶領學校德育團隊,結合我校多年的德育實踐,基于“夢開始的地方”學校文化及小學教育的特點,從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有機統一、“我的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的角度,凝練了我校“夢想+”德育內涵:“夢想+”是基于夢想,不斷拓展、延伸、輻射的一種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意味著邊界虛化,另一方面意味著與時俱進、不斷添加;“夢想+”德育,將真切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夢想,通過不斷拓寬德育實踐的渠道,力爭讓每一個兒童的夢想都能在實踐中得到歷練,進而得以綻放。基于“夢想+”德育內涵,筆者對學校德育工作做出了如下頂層設計(如圖1):首先,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發展需求,以“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為德育目標,用心呵護學生的小小夢想;其次,將德育實踐的過程和方法凝練為“以夢促行”“以德筑夢”,通過給學生搭建實踐歷練的平臺,讓其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美德在習慣中扎根、夢想在勤奮中實現;最后,將學生發展素養定位于“知行美、道德心、中國魂、創造力”,引導學生將一個個“我的夢”緊密聯系“中國夢”,體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的有機統一,不斷培植理想信念、實現自我發展。
其中,德育目標“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再次強化了“我的夢”與“中國夢”的內在關聯,彰顯了我校德育的鮮明特色。過程與方法中的“以夢促行”“以德筑夢”,意味著“我”心中有夢,就會有方向、有行動、有進步、有收獲,“我的夢”的實現過程也是“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無數個“我的夢”的實現過程,將促使“對祖國建設有用的人才”梯隊得以形成,“中國夢”的實現便有了人力資源的充分保障。學生發展素養中的“知行美”指知行合一,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道德心”指的是對學生品質、品德的錘煉,引導學生在德育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培養良好品德;“中國魂”將“我的夢”對接“中國夢”,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為理想而奮斗的中國精神;“創造力”指的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為的是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全面構建“夢想+”德育課程體系
以《指南》為基本遵循,以“夢想+”德育內涵和“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德育目標為指引,以“夢想+”德育工作頂層設計為基本思路,我校在德育實踐中全面踐行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活動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的理念,形成了“夢想+”德育課程體系(如圖2)。在構建該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我校首先基于小學教育的特點,核定了適用于小學教育的六個板塊的德育內容;其次是將六個板塊的德育內容向學科課程滲透,并有機融入德育實踐課程,建立“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其中,德育內容的構建,主要是將《指南》中所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個板塊的德育內容與小學生習慣養成的德育重點相結合,形成獨具小學特點的六個板塊德育內容,其中前四個板塊作為“中國夢”教育的主體,后兩個板塊作為“我的夢”教育的主體,“中國夢”與“我的夢”有機融合、攜手并進。
(一)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六個板塊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學科教學,達成課程育人的目標
為夯實學科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提升各學科課程育人的品質,我校倡導各學科教師注意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扎根本學科教學,深入挖掘德育資源,基于學科特點無痕滲透德育內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持續發展的內驅力,塑造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新時代小小追夢人”。幾年來,各學科教師通過找準本學科課程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優化教學設計,統整德育內容,各自研究出一批高質量的本學科課程與德育六個板塊內容整合施教的“六融合”案例。比如: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雨點兒》,選擇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為“和諧自然與生態文明”;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則》,選擇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為“遵守班級紀律的良好習慣培養”;英語三年級下冊He spent about twenty-one hours in space,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為“理想信念教育”,課程實施以中國航天夢系列故事為媒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中滲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數學四年級下冊《大數的認識》,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國家層面價值觀引導”,引導學生通過讀寫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相機引入人口的發展,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每一個人的個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密切相關;科學五年級上冊《土壤中有什么》,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土壤關聯人類生產、生活,聯系陶器、瓷器的發明史及傳統制作工藝,感悟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六年級信息技術課程《規劃一個城市》,與德育內容的融合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民主、和諧的生存空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關系,居住在城里的人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品質”;等等。
(二)將德育活動進行課程化建構,創新“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夢想+”德育實踐課程,達成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的目標
1.構建“夢想+”德育實踐課程。我校立足“夢想+”德育內涵,將德育活動進行課程化建構,形成了“夢想+”德育實踐課程(如圖3)。“夢想+”德育實踐課程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基于學生所播種的夢想——“我的夢”,為學生搭建了多樣化的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通過努力進取實現自我價值,促進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夢想+”德育實踐課程包含夢想課程與成長課程兩個大類,分別有不同的課程功能定位。
(1)夢想課程。夢想課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依托我校“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德育目標,融合六個板塊德育內容,引導學生養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遠大理想,通過實現“我的夢”,立志實現“中國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夢想課程包括理想大課堂、好習慣大課堂兩種課程實踐。
“理想大課堂”注重從人文性和思想性角度選取德育實踐內容,目前已經開發的德育實踐有“播種夢想”“紅色研學”“小故事大道理”“經典詠流傳”“收獲夢想”等。該課程的實施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想動態,有固定周期,且具有弘揚主旋律的鮮明特色,如每周一國旗下的“小故事大道理”故事分享活動、各班師生在特定節慶日組織的“經典詠流傳”活動、學校在每學期開學和學期末關聯實施的“播種夢想”“收獲夢想”活動、以實景思政課為載體的“紅色研學”活動等。
“好習慣大課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以學校創編的德育特色校本教材《我的紅豆故事——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新時代好少年好習慣讀本》為載體,創新德育的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引導學生努力成長為具有知行美、道德心、中國魂、創造力特質的新時代好少年。“好習慣大課堂”每周一課時,列入課程表,按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學段分層落實學生習慣養成目標。“好習慣”的養成包羅萬象,比如:“凈”與“靜”,為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匯編“我的安全小秘籍”,為的是讓學生在體驗中增強安全防范意識;開發“童趣廊”和“夢田”種植基地,為的是引導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習慣……“好習慣大課堂”課程內容豐富,且能與時俱進,讓養成教育變得“小”“實”“新”“趣”,極富啟迪人生、為人生奠基的意義。
(2)成長課程。成長課程是一門旨在開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個性成長的綜合性極強的實踐課程,它秉承“讓天性有展現的空間、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讓美德在習慣中扎根、讓夢想在勤奮中實現”的學校辦學理念,為學生的成長注入強大的內驅力,通過搭建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促成學生“我的夢”的實現。該課程包含“繽紛四季”大課堂、“夢之鶯”大課堂兩種課程實踐。
“繽紛四季”大課堂是我校的品牌課程,它以季節為主線,創新德育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表1),著重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理想信念教育更能體現時代特征。
“夢之鶯”大課堂以興趣為主導: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滲透科學、藝術、體育課程的培養要求,做到科學教育、體藝教育與人格修養教育有機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通過組建各類“夢之鶯”俱樂部,以學生參與俱樂部訓練的方式,促進學生特長發展;通過開展特色節慶活動如科藝節、體育節、“六一”書畫節和每月一次的“紅豆挑戰賽”特色校園活動,以“學習與體驗”為核心,以各種級別的科藝體比賽為依托,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才藝展示平臺,比如在科藝節為學生創造藝術展演、科技小課題研究、科學作品創造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平臺,在體育節組織各年級大型方陣展演等。
2.創新“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2012年起,我校開啟一校五址集團化辦學歷程;2014年至今,我校先后與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甘肅會寧以及區內的百色、河池等地的14所革命老區學校結成了“濱湖藍”聯盟;2018年,我校成為南寧市青秀區濱湖學區的學區長學校。集團內五校區、學區內13所城鄉小學、“濱湖藍”14所聯盟校,為我校開展德育實踐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我校創新校校聯動、校館聯動、校研聯動、家校聯動“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及科研機構中的德育資源,通過推進與關聯學校、九大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南寧師范大學以及學生家庭之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所謂“校校聯動”,指的是學校之間協同行動,重點是集團校、學區校和聯盟校之間的協同行動。所謂“校館聯動”,指的是學校與各類場館之間的協同行動。近年來,我校先后與廣西科技館、廣西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九大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引導學生在參與各類場館志愿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能力。所謂“校研聯動”,指的是我校通過與南寧師范大學等高校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其科研力量,不斷提升我校德育教研的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深度開展“紅色研學”“海外研學”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學生的心田。所謂“家校聯動”,指的是學校通過引導家長志愿者參與學校的志愿服務、參與家長學校培訓、參與家庭“紅豆”評比等,協同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拓寬學生為夢想而努力的實踐渠道。
“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有效整合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營造出良好的德育生態,取得了極好的實踐效果。
(三)創新德育評價,構建“夢想+”德育評價系統,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在實踐探索德育評價的過程中,我校從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彥博數豆”中受到啟發,以紅豆、夢想樹、《我的紅豆故事——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新時代好少年好習慣讀本》(簡稱《紅豆讀本》)、《童心戰“疫”健康成長——小學生疫情教育主題活動讀本》(簡稱《疫情讀本》)為載體,量化德育內容,明晰好習慣培養點,制定了《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新時代好少年好習慣評比細則》(簡稱《好習慣評比細則》)、《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我的紅豆故事評比——“紅豆班級”“紅豆年級”評比細則》(簡稱《紅豆班級、年級評比細則》),創新德育評價,以“養成一個好習慣,投入一顆小紅豆”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德育實踐中逐漸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性地構建了由學校輻射到家庭和社會的多元化的“夢想+”德育評價系統(如圖4),有效突破了德育評價結構單一、形式僵化的局限,做到了德育評價與德育實踐的相輔相成,很好地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和良好習慣的形成。
“夢想+”德育評價系統是一個立體、多元的評價系統,它以兒童主體、知行合一、多元參與、趣味個性為評價原則,評價主體覆蓋兒童、教師、家長、學區和社會:通過組織學校、班級、家庭三級“紅豆”評比,進行立體化評價,實現德育認知與行為改進的統一,使德育評價與“夢想+”德育實踐課程相輔相成;通過在各班增設“班級小管家”,協助班級進行“靜”與“凈”的管理,并以“21天紅豆挑戰”“曬曬我的家庭紅豆瓶”“紅領巾志愿者服務九大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等方式,讓評價更具操作性,得到同行、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四、小學德育實踐“夢想+”模式的形成
(一)全面梳理我校德育工作的實踐歷程
自2004年建校以來,我校扎實探索適合本校文化的特色德育路徑,先后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1.文化構建與實踐探索階段(2004—2009年)。基于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夢開始的地方”學校文化,確立理想信念教育為我校的育人特色,養成教育為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在探索中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播種夢想”“收獲夢想”“理想大課堂”“夢想飛揚”等特色模塊德育課程和“繽紛四季”常規模塊德育課程。這個階段的德育實踐主要在濱湖校區。
2.實踐研究與提升階段(2009—2014年)。2012年起,我校開始集團化發展。作為中央文明委“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聯系點,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我校開始明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中國夢·我的夢”為主題,通過創新德育內容和形式,開發了以“美”(指美的課堂、美的學生、美的教師)為核心,以“大”(指時空跨度大、年級跨度大、學科跨度大)為特色的“理想大課堂”“快樂大課堂”“畢業大課堂”“好習慣大課堂”“蘭亭大課堂”等一系列校本課程,形成了濃郁的文化育人氛圍,培育出大量彬彬有禮、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濱濱”“藍藍”(男生統稱為“濱濱”,女生統稱為“藍藍”),彰顯了我校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這個階段的德育實踐主要集中在濱湖校區和山語城校區,且取得了重大的實踐突破,有效解決了德育實踐中德育內容孤立、德育評價單一等問題。
3.推廣應用與輻射階段(2014—2020年)。在這個階段,文化傳承的理念開始引領集團德育工作向縱深發展。2017年,以《指南》為基本遵循,我校通過凝練德育目標、統整德育課程、優化德育活動、完善德育機制、創新知行評價,最終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學德育實踐“夢想+”模式,并在濱湖集團校、濱湖學區校、“濱湖藍”聯盟校推廣、檢驗。
(二)構建我校小學德育實踐“夢想+”模式
歷經多年實踐,我校將“夢開始的地方”學校文化有機融入德育實踐,以“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為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標,融合六個板塊德育內容,建立起“夢想+”德育課程體系,確保了學校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建立起立體、多元的德育評價系統,以評導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養成良好的習慣、發展核心素養;建立起“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整合德育資源,有效拓寬德育渠道,從而構建起我校獨具特色的德育實踐“夢想+”模式(如圖5)。
在十多年的德育實踐中,我校將“中國夢”的國家價值厚植于學生心間,引導學生通過播種和收獲“我的夢”來升華國家價值、追求個人價值,不僅切實解決了“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大是大非問題,而且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落到了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夢想,靠我們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兒童從小就要立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長大后做對祖國建設有用的人才。”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夢開始的地方,將繼續秉承“讓天性有展現的空間、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讓美德在習慣中扎根、讓夢想在勤奮中實現”的辦學理念,在引導學生追尋“中國夢”“我的夢”的過程中,實現學校美好的教育夢。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