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宇
古人云:“題猶眼也。”文章的標題猶如眼睛,是理解文章主旨的窗戶。但是,真正把這一要義體現(xiàn)好,還需要使用著眼文章標題的“窺一斑而見全豹”閱讀技法。所謂“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文本閱讀技法,就是抓住文章標題,梳理行文思路,厘清文章層次,揭示文章主旨。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課文標題為主線,圍繞標題所涵蓋的信息或內容,對學生展開聽、說、讀、寫、思各項活動,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開啟學生閱讀興趣之門,解開課文難以解開之鎖。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散文詩《雪》為例,從三個方面闡釋此法的運用。
一、讀,由標題梳理行文思路
語文課少不了讀,但讀的時候要始終圍繞一個中心點來讀,哪怕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字,在閱讀時也要時刻圍繞這個字在讀中想、想中讀,如此就能把文章的思路讀出來。《雪》的教學也是如此,課堂上讓學生先讀,抓住課文標題去讀。作者寫“雪”,開頭一句卻寫“暖國的雨”,而且點出它“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它“單調”,它“不幸”。讀到這里,我們就要圍繞標題來想:課文標題是“雪”,為什么作者先要寫“雨”?接下來繼續(xù)讀,才能厘清作者的思路:原來,作者寫“暖國的雨”是為了引出“江南的雪”,寫它“滋潤美艷之至”,“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像“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與“暖國的雨”不一般。
第二段開始寫“孩子們”,讀著他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就可知道作者已經(jīng)在寫“雪”后孩子們的“塑羅漢”活動了。“孩子們”因為“塑”得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高,塑得潔白,塑得明艷,塑得閃閃生光、目光灼灼,“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讀著讀著,我們就由第一段作者的寫景,到第二段作者的寫人及雪中“塑雪人”的活動,把作者以“雪”為標題的行文思路讀得更加清晰了。
第三段緊接第二段仍然寫“孩子們”和他們的“雪人”。讀到了第二天幾個孩子訪問“雪人”,對著“雪人”拍手、點頭、嘻笑的情景;讀作者筆下的“雪人”獨自坐著,“晴天”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我們就想,這些內容和標題“雪”的關系在哪里,為什么作者要寫它。
第四段,“但是”筆鋒一轉,一下子發(fā)現(xiàn)作者又寫“朔方的雪”。“紛飛”的“雪花”“如粉”“如沙”,“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決不粘連”。作者在寫“朔方的雪”時由高到低、由里到外再到里,寫“屋上的雪”,“阜已”“悄化了的”,“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的……讓人感覺到“朔方的雪”是如此自由,完全不同于“暖國的雨”“江南的雪”!
讀到第五段,作者展開想象,把“奮飛”的“雪”想象成了“雨的精魂”——“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第六段作者畫龍點睛,點出“朔方的雪”的孤獨——“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緊緊圍繞標題,我們通過閱讀就能夠輕松梳理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暖國的雨”引出“江南的雪”,并暗示“朔方的雪”的“冰冷的堅硬”;以“江南的雪”對比“朔國的雪”,突出“朔國的雪”孤獨、自由、奮飛向上的特點。
我們說,沒有定力的閱讀最容易讓學生的思想拋錨,而課文的標題,就是學生閱讀的定力。在閱讀過程中,時刻圍繞著課文標題的題意讀,自然會把作者的行文思路關聯(lián)起來。這一技巧,恐怕仍然被一部分教師和學生所忽視。
二、思,由標題厘清文章層次
整體讀過之后,我們思考:既然作者寫的是“雪”,那么課文從哪些方面來寫“雪”,帶著這一問題,我們就可解決課文的層次問題。第一部分的1到3段,重點描寫了“江南的雪”與“雪野”;第二部分的4到6段,重點描寫“朔方的雪”。第一部分談“雪”而用“雨”作鋪墊,用“雨”的“綿軟”“單調”來襯托“冰雪”的“堅硬”“冰冷”和“有力”;并由“暖國的雨”順勢引出“江南的雪”,寫“江南的雪”的視覺美和雪人的“孤獨”;最后,作者筆鋒一轉,描述“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靈般漫天奮飛,足見其“自由”;在文章結尾,作者將“雪”比為死掉的雨,化作雨的精魂。標題“雪”在整篇文章中的確起到了眼睛的作用。透過它,我們可以逐層窺視文章所寫內容,而且借助這雙眼睛就能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所以說,標題“雪”給予我們的思考,對解決課文層次也有很大的幫助。這類標題在形式上只用一個詞,但根據(jù)其涵蓋內容的不同,就可幫助我們輕松地厘清文章層次。
三、析,由標題揭示課文主旨
作者以“雪”為標題,卻寫了不同地方的兩種雪。問題是,作者通過描寫“江南的雪”與“朔北的雪”的不同特點,究竟要抒發(fā)什么情感,表達什么思想。揭示這一問題,如果從標題切入,對二者的不同進行分析,課文的主旨理解起來反倒容易了。
首先,無論是“江南的雪”還是“朔北的雪”,在文中都由標題“雪”統(tǒng)領。只不過“江南的雪”在作者的眼里是“滋潤美艷之至”“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而“朔北的雪”是“冰冷”“堅硬”“奮飛”“孤獨”。“江南的雪”派生出一派美麗的景與熱鬧的活動。“雪野中”的“寶珠山茶”“單瓣梅花”“磬口蠟梅花”和“雪下面冷綠的雜草”,間以作者聯(lián)想、想象中的蝴蝶、蜜蜂、冬花,儼然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畫,那一“飛”一“鬧”,通過動靜結合的手法煞時讓整個雪野活躍了起來,呈現(xiàn)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正是在“雪”里,讓我們看見了江南爛漫的冬花,而且仿佛聽到吟唱的春蟲,似乎感受到的是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冬天已經(jīng)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是,“朔北的雪”卻與之不同,它是“雪”,但相比于“江南的雪”又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其次,聯(lián)系寫作背景,一九二五年一月,當時中國的北方被軍閥控制,生活在北平的魯迅深感反動勢力的猖獗與革命斗爭的極度艱難,“孤獨”中難免有壓抑之感;而此時的南方,正處于北伐革命前夜,國共兩黨已經(jīng)結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革命形勢出現(xiàn)了可喜的局面。作者通過描述“南方的雪”,表露的是自己對南方局勢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的殷切向往;而通過描寫“北方的雪”則表達對北方局勢的不滿,并認為要像“北方的雪”一樣通過奮斗來爭取自由。
總之,“窺一斑而見全豹”就是要抓住文章標題,通過讀、思、析等活動,有效梳理行文思路,厘清文章層次,揭示文章主旨,讓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文意,使學生的課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