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五步教學,旨在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性,讓學生深入到課文閱讀中并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下面就以五年級上《圓明園的毀滅》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一、自主閱讀,了解背景
在閱讀教學中不難發現,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后,不少學生并不能較好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對課文不熟悉,對課文所涉及的背景不了解,理解變成了空談。其實,進入高年級后,學生的識字量有了較大的提升,自主閱讀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高年級的語文閱讀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規律,以任務形式布置學生課前閱讀,在閱讀中熟悉課文。如在該文的自主閱讀中,不僅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等詞匯,還要在讀中初步了解其含義,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這樣才能為課堂中的探究奠定基礎。
在自主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生平和創作背景。可引導學生借助網絡資源,了解圓明園的歷史沿革、園林特色、典藏文物等信息。通過對背景知識的了解,更好地感受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魂寶”,而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等毀滅,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不可估量”的真正含義,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增強其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創設情景,引導初讀
創設情景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從課前休息狀態快速轉入到閱讀狀態中,二是利用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課文。應該說,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以談話的方式引入,也可利用課件引導學生觀看圖片、視頻等引入。但無論哪一種,時間不宜過長,而要借助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景中以問題啟發學生初步閱讀課文。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可緊扣課題,利用課件呈現圓明園毀滅前的照片給學生欣賞,在欣賞中以“圓明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設問,讓學生初步感受圓明園的美麗,緊接著與圓明園被毀的照片進行對比,以“今天,我們再也看不到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了,再也看不到這座藝術館了,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過渡,以問題“是誰毀滅了圓明園,圓明園是如何被毀的,圓明園毀滅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初步閱讀課文,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較好了解課文的內容,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在初讀環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結合重點詞匯進行指導。如在該文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區別“幻”與“幼”、“博”與“搏”,多音字“量”,引導學生交流。學生在讀八國聯軍毀滅圓明園時,要抓住“掠、搬、毀、燒”等詞匯,感受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同時,對于課文的內容,學生可以結合自主閱讀時的理解進行概括,教師進行點撥。在該文中,學生可以緊緊抓住“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句話將課文分為“圓明園毀滅前的輝煌景觀”和“圓明園的毀滅”兩部分。
三、問題引導,交流互動
問題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橋梁,是教師用于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活動的重要途徑。閱讀,重在讀,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生成體驗。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若只是讓學生聽、教師講,沒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讀和理解,學生所獲得的只是淺顯的書面知識,這對其語文素養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以《圓明園的毀滅》中第五自然段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本段,以“讀后你了解到了什么”啟發學生思考,知道“圓明園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踐踏、毀掉的”,緊接著以“他們是怎樣毀滅圓明園的”來引導學生在讀中找到“掠、搬、毀、燒”,結合這些詞語交流感受,體會侵略者的野蠻與殘暴,再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到觸目驚心”來引導學生找到“凡是、統統、任意、毀掉、連燒……”等詞匯,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基礎上,教師補充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毀壞圓明園的過程,突出“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了灰燼”,以課件播放侵略者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看后以“此時,你內心想說什么,內心的情感又是什么”引導學生交流,讓學生在讀和看中感受到屈辱、憤怒和痛恨。由此可見,在閱讀中,問題建構了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以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在讀中思考,思考后交流,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但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目標來設計問題。如在該文中,結合“昔日的輝煌”和“被毀之痛”兩個板塊來設計問題,在“昔日的輝煌”環節中,緊扣“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來引導學生思考文中從哪些方面寫了圓明園的“建筑宏偉”,在第二自然段中,圍繞“皇家園林”找出“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圓”,在第三自然段中則要圍繞“建筑宏偉、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引導學生交流并追問“哪些地方可以體現這些特點”,以“圓明園的珍貴還不止這些,還有什么更令人贊嘆的地方”,由此引入第四自然段的交流。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讓學生在讀中結合問題和同伴進行探討,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必要的點撥或講解。如課文中為何說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此時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收藏的文物歷史久遠、品種繁多”。
四、歸納總結,拓展鞏固
在總結環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文的段落層次進行歸納,如該文中以“昔日的輝煌”和“被毀之痛”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活動,也可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當然,在歸納中,除了歸納課文的基本內容外,還要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悟。如該文的總結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的輝煌,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應該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不要讓歷史重演。
在語文閱讀中,不少教師對拓展環節也不太重視,更多看重的是練習。不可否認,練習必不可少,但課后拓展也不可或缺。一是要進行拓展閱讀,在閱讀該文后,可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更深入地了解圓明園,也可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了解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二是活動拓展,即看后可結合實際情況安排相應的觀察、瀏覽、參觀等任務。當然,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組織。三是可以引導學生寫讀后感,將自己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感悟以讀后感的方式進行表達,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任務為驅動,以情景為興趣的催化劑,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主動閱讀、交流探討,在閱讀中感悟、在拓展中提升,這樣才能讓閱讀變得更加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黃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