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君,段成茜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
分析化學課程是藥學、中藥學、醫學檢驗專業承上啟下的必修課程,知識點抽象且獨立,課程涵蓋內容繁多,學生因前期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勢在必行,傳統的課堂模式因時間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隨著信息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借助中國大學MOOC、雨課堂等學習知識,利用當代信息技術[1],依托在線學習平臺和釘釘,提高整體課程的教學質量。

圖1 “一平臺”線上授課
寧夏醫科大學在線學習平臺功能已趨于完善,學生有平臺學習賬號,建立分析化學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進行學習。通過調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根據線上資源管理中的教學資料,將課堂重點、難點進行提煉,設置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共設置53個知識點,將課程全部教學PPT、教材PDF版本、教學視頻和分析化學相關資料上傳到教學平臺,依據知識點內容建立習題庫和試題庫。教師還需要準備與知識點相關的專題、熱點問題、高水平的論文等學習資料。
按照分析化學教學進度計劃,根據上課安排,依托平臺中的翻轉課堂進行建課,課前在平臺中發布本次課程的教學要求,按照每次課堂100分,不同的功能中占一定分值。一是利用簽到功能,每堂課前10分鐘、課程結束前10分鐘進行簽到,簽到占本次課堂成績分值,從而對學生上課狀況進行管理。二是資料推送功能,將章節知識點進行分解,按照5~10分鐘把知識點分解后利用錄課軟件制作視頻,推送本次課程內容的PPT和視頻,同時將中國大學 MOOC、雨課堂中優秀的慕課視頻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設置的學習時長內完成資料的預習,課后學生也可以復習鞏固內容,設置每個課堂內容的占比,便于統計學生的平時成績。三是隨堂測試功能,在平臺中建好試題庫,根據每次課程情況,按照知識點分布,設置1~2次測試,測試時間5~10分鐘,檢驗學生課程學習掌握的情況,測試成績按照比例占總課堂成績的一定分值。四是作業功能,每次課程結束后,將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發布至平臺,學生完成后可將作業拍成圖片上傳,教師批閱發放即可。
課后在線平臺會自動生成一個針對本堂課實施情況的課程報告,報告的內容包括課堂答疑、隨機點名、搶答、到課率等具體情況,通過查看答疑集中的問題、點名、搶答、作業完成情況等,能掌握本次課實施的總體情況,也可為后續課堂組織實施提供思路。對于課后任務安排,是圍繞幫助學生鞏固及理解已學知識、設計后續課程開展進行,主要以作業、參考資料、討論組、測驗、考試等形式實現。

圖2 釘釘直播授課
利用釘釘建立授課學生群,便于教師和學生交流,釘釘群有回放功能也可以隨時上傳學生需要的資料[2]。課前一周在釘釘群中發布上課通知,根據上課安排,有簽到、釘釘直播授課、學校平臺隨堂測試、提問等環節,學生第一時間看到課程安排,明確預習任務,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做好上課的準備。
直播授課前,教師準備好授課的PPT和部分內容的視頻,以教學大綱為主線,做好課堂設計,梳理本次課程內容的知識點,直播講解PPT的重點內容,提醒學生做好課堂記錄。學生可以隨時發表評論,教師可以抽查式對學生提問,每次直播時間控制在25~30分鐘內。
因課堂時間有限,可以利用釘釘平臺延伸課堂討論,教師利用釘釘平臺收集學生反饋的相關問題,做好課后反饋記錄,結合這些問題和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教學反思,根據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的課程資源。課后抽出15~20分鐘時間,對課上沒有提問的問題在課后通過釘釘與教師、同學展開討論和交流,教師利用釘釘對課堂上沒有時間講授的內容在課后進行講解,定期對課后習題進行講解,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通過文字、語音以及視頻等方式向教師請教問題、跟同學討論問題。學生學習成果可以在釘釘群中上進行展示(如一份思維導圖、一份專題匯報PPT等),教師對學生成果展示進行點評總結,師生間進行互動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涉及許多領域[3],包括醫學和護理、公共衛生管理、心理健康疏導等諸多方面[4],根據分析化學課程特點,結合新冠疫情中疫苗的研發、核酸檢測等,將部分知識融入課堂中,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愛國熱情。教育引導學生立志學好專業知識,把理論學精、把知識學深、把要義學透,能將學習知識活學活用,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將線上教學平臺與釘釘相結合,構建在線教學的組織與管理體系,樹立以學習成效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設計出多維度的教學環節[5],教師通過在線平臺和釘釘較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便于對學生進行評價[6]。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