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貴
科學技術正在加速推動社會變革,并給人類發展和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科技帶給教育的挑戰,唯有依賴科學的手段。但客觀來講,科學在教育領域的作用還遠沒有發揮出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界還在持續爭議教育是不是一門科學的問題。雖然近年來,教育需要科學化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但大部分的研究和討論還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的階段。科學的教育觀還未在全社會真正樹立,科學的教育研究還沒有全面展開,實際工作中背離教育規律的情況還時有發生。現在,是時候切實推動教育的科學化了。
教育通過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樹立品德和價值觀來為未來培養人才,其本質是對人腦的科學塑造。圍繞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教與學兩個過程,包括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在內的多個學科。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取得了大量經過反復驗證的科學發現,可以被創造性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比如,有關大腦發展和認知發展的規律,可以科學指導設置不同年齡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關人腦結構和功能關系的規律,可以為學生學習能力的科學測評和個性化干預訓練(比如英才選拔、學困干預、分層走班、高考選科等)提供科學指導;有關人腦知識組織和獲得方法、習慣養成和能力提升的規律,可以指導設計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在情緒、情感、審美、道德和價值觀領域,認知科學和腦科學可以提供更加客觀的評估工具和教育手段。隨著對大腦認知規律的不斷深入研究,以及與教育現實需求更加緊密結合,其研究成果對教育的啟發會更加深入和直接。推動教育的科學化,需要加強實驗室和教室的連接,加快已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應用。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并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提升了教學和管理效率,以及實現個性化精準教育上擁有巨大的潛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本身并不必然提高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大數據的收集、分析、結果解釋和應用,必須基于教與學的理論指導,效果也應得到實證的檢驗。盲目推崇信息化和大數據,輕則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重則可能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科學不僅僅包含已經發現并經過檢驗的知識和事實,還包含一套研究工具和方法論。推動教育的科學化,還需要教育者堅持科學的方法論,使用科學的工具,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新的教育規律。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堂本是開展教育研究的寶地。但一線教師由于負擔過重、科研能力訓練不足,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動力和成效都受到一定影響。從師范教育和繼續教育上加強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訓,在教學實踐中加強科研機構和教科院對教師科研工作的指導,在激勵政策上向理論基礎過硬、問題解決有效并廣泛應用的教研成果傾斜,將大大推動實踐中的教育科學研究。
推動教育的科學化,還需要發揚科學精神、提升全社會對科學的敬畏和對專業的尊重。科學是以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為目標,以嚴格的程序和技術手段為工具,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推動教育的科學化,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要尊重事實而不是權威,要理論思辨和實證研究并重,要重視原始創新,要寬容失敗。在自然科學的很多領域,這樣的科學風氣也成為常態。教育要在科學化的道路上快速發展,科學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也為教育科學化提供了技術和方法的支撐。牛年伊始,中國“腦計劃”全面啟動,自然科學基金也積極資助教育學科。我們應把握契機、轉變觀念、積極行動,切實推動教育的科學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