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邢曉鳳



科學家是每個人少年時期最神圣的向往。在時間的長河中,科學家精神鑄就著人類進步的階梯,使人類在不斷認知自我、超越自我中曲折前行,豎起了一個個文明的豐碑。在科研探索的路途上,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學術副校長宋偉宏教授與許多科學家一樣,腳踏實地,滿目星辰。作為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的頂尖專家,攻克阿爾茨海默病是宋偉宏畢生心愿,他說,科研注定是一條孤獨而充滿希望的路,在不知道結果的未知之路上探尋,要經得起失敗,耐得住寂寞。風行千里不問歸途,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宋偉宏篤行不怠。
科學家的路對每個人都是開放暢通的
1964年,宋偉宏出生于素有“千載詩書城”美譽的四川眉山,這里也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家鄉,兩宋期間眉山出了886名進士,史稱“八百進士”。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滋養了宋偉宏,從書香門第、中醫世家走出的少年,自信而從容,他和小伙伴們穿越古色古香的古紗縠行來到三蘇祠汲取文化養分,跟著做中醫的祖父和父親給鄉鄰們看病,感受喜怒哀樂。宋偉宏天資聰慧,領悟力極強。5歲那年,他跟著小伙伴們去教室旁聽,測試時,老師隨手遞給他一張卷子,宋偉宏居然考了全班第一,老師驚喜地破格錄取了他。小時候那些無憂無慮、追逐嬉笑的日子,如行云流水般在記憶中流淌,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生記憶。
1978年,宋偉宏考入重慶醫科大學兒科系。大學里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書籍,其中弗洛伊德的書使他對心理分析產生了濃厚興趣。1983年宋偉宏考取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研究生,師承著名精神病學專家劉協和教授。畢業后留校任精神科主治醫生和講師。其間,他接觸到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臨床又稱老年癡呆癥)患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宋偉宏暗下決心一定要攻克它。
想攻克AD,就要站在世界神經科學研究的最前沿。而當時美國普渡大學是這方面的重鎮之一,宋偉宏申請獲得普渡大學全額博士獎學金,1991年1月2日赴美留學,1993年獲普渡大學神經心理和行為遺傳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神經醫學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及講師工作,專注AD的研究。2001年受聘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2012年入選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2020年,宋偉宏全職回國開展工作。“在美國和加拿大學習工作30年后,我深切感受到了浙江省對高層次人才的重視,溫州這座城市對人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對創新的重視和支持,以及溫州醫科大學對人才的渴望。我決定加盟溫州醫科大學,成為一名新溫州人。”宋偉宏表示。
宋偉宏讀書生涯一路順風順水,但他并不主張悶頭學習。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宋偉宏對中小學教育有這樣的認識,“如今隨著競爭的激烈,考試的題目難度被拔得越來越高,孩子玩耍的時間被大量擠壓,他們只能拼命學習。其實,沒必要給孩子灌輸太多知識,而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給孩子社會交往和實踐的機會,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讓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拓寬視野和格局,成為一個快樂和全面發展的人”。宋偉宏強調,一個人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選擇自己熱愛的專業,不懈追求,不畏辛苦,通往科學家的路,對每個人都是開放且暢通的。
讓科學家成為孩子眼中的“星”
我們該培養學生什么核心能力呢?宋偉宏表示,一是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應發揮人的自主性,給孩子創造更多自由思想的空間。如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一切交流方式都會圍繞考試而來,其實很多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比如設計一個新實驗來驗證某種猜想,就需要學生獨立思考。二是要有創造力。創新是文明發展的動力,如果一個科學家不再創新了,其科研生涯也就停止了。國家戰略亦如此,唯有自主創新,才能解決“卡脖子”的問題。三是要有批判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是科學家的必備素質,獨立思考,敢于質疑,不盲從權威,不墨守成規。要給孩子廣泛接觸不同知識和現象的機會,使其思維跳脫,不被傳統思想所束縛。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充分培養出這種能力,會導致長大后提不出問題,不能批判性地看待問題。“當然,隨著閱歷的加深,在寬松的學習環境里,也能形成這種能力,但起步較晚。我到美國后,明顯感到跟同學的差距。沒有培養出批判思維能力,很難去主動挑戰老師或書本。平時我看到有積極指導意義的自然科學文章,會轉發給學生,讓他們批判地看問題在哪里。”宋偉宏深有感觸地說。
孩子心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追根究底的好奇心、不可思議的創造力,將是開啟科學大門的密鑰,隨著成長,這個遙不可及的夢逐漸淡出了我們成長的現實。“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當科學家的夢想,讓孩子多接觸科學知識,崇尚科學、熱愛科學,讓孩子意識到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是很酷的一件事。要讓科學家成為孩子們眼中的‘星。”宋偉宏笑道,要讓孩子們知道,沒有科學的發展、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哪有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用的手機、微信、3D電影等,都是科研的成果。科學家已經成功把影響力傳遞到每個人心中。我們的核心技術需要自己去創新,我們的醫學難題需要科學家去攻克。
當科學家成為孩子心中的偶像,孩子們心底那顆科學的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蓬勃生長。但現在很多孩子卻羨慕演藝明星。宋偉宏認為,追星是人天然的本性,追星無非是追夢想中的自己。現在很多孩子認為做科學家很辛苦,默默無聞,其實當明星一點兒都不輕松,媒體宣傳過多地把關注點集中到光鮮亮麗的演藝界明星身上,對科學家宣傳力度不夠,沒有把科學家的精神真正融入孩子心里,沒有讓孩子更多地產生對科研的向往。
宋偉宏熱切地呼喚科學家精神,面對科學家的沉寂,他認為媒體有責任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展現科學家的群像,講好他們身上的創新故事。讓孩子發現科學家是一群了不起的、偉大的人,進而讓孩子認識到人生的意義與責任,做一個對人類、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當然科學不能娛樂化,不能不停地炒作,科學家需要潛下心來做學問。”宋偉宏強調,科學家要走到孩子們中間,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的成長,讓科學更接地氣,而不是高大上的陽春白雪。以色列科技創新領先全球,每一萬個人中就有145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科學家的比例世界第一。宋偉宏的一個以色列科學家朋友,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經常去高中給孩子們講課,普及科學知識,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的日常工作,這些內容是書本上學不到的,但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素質,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
讓阿尓茲海默癥患者優雅地老去
宋偉宏是國際知名的阿爾茨海默病專家,也是加拿大“腦計劃”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突破性的原創性成果,他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Neuron、PNAS等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過大量學術論文,為人類攻克AD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對AD患者來說,活著的每一天都意味著失去,不管年輕時多么神采飛揚、事業輝煌,一旦得了AD,便注定有一個尊嚴全無的不堪晚年。AD早期以明顯記憶下降為主,逐漸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并伴有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目前,AD發病機制仍不清楚,并且診斷困難,無法治愈。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AD在65歲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4%~8%。截至2019年,我國有超過1000萬名AD患者,是全球AD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而這一數字還在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攀升。AD就像在人腦中放了一塊橡皮擦,一點點抹去患者過往幾十年的記憶。宋偉宏希望能找到AD特異性的生物學或心理學指標,實現疾病的早期預測;同時開發出一些干預藥物或手段,延緩癥狀加劇的過程。
宋偉宏坦言,AD患者中發病與遺傳有關的不到1%,因為遺傳相關的三個基因(APP、早老素1、早老素2)發生了突變或21號染色體多了一條,這些患者一般在50歲左右開始出現癥狀,有些甚至20多歲就出現癥狀。而AD患者99%以上是不明因素引起,這部分患者發病年齡一般在65歲以后,也被稱為“晚發型阿爾茨海默病”或“晚發型癡呆”。晚發型癡呆患者,發現三個基因突變的并不多見,最常見的風險基因是APOE ?4,攜帶這個基因的人群,患病的可能性增加大約10倍。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一些其他相關的風險基因位點,這些發現揭示了其他一些信號通路,提供了一些治療靶點和策略,但仍處于研究階段。目前我們并不清楚AD的發病機制,盡管知道一小部分患者和基因突變有關,但為什么最終會引起主管記憶的腦細胞死亡,導致認知功能的障礙,謎團仍未解開。在攻克AD的進程中,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找到AD的早期診斷指標。所謂早期診斷指標,是在AD患者患病前,在沒有出現任何癥狀時,通過相關檢測,精準找出患病的潛在人群,提前去做藥物實驗和預防措施來干擾發生AD的關鍵位點,因為當AD患者出現癥狀時,其實很多大腦細胞已經死亡了,要讓死亡的細胞重新復活,難之又難!
2017年2月,宋偉宏團隊發現:如果胎兒或新生兒沒有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化學反應和大腦病理變化很可能在嬰兒尚在子宮內或剛出生后就已開始。胚胎期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將會導致大腦出現β淀粉樣蛋白富集形成的斑塊,繼而損傷周圍的神經元細胞,導致出生后出現學習和認知功能障礙,進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宋偉宏的研究從兒科到老年疾病,是一個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研究范圍,貫穿了人的一生。他的研究重點之一是為什么兒童唐氏綜合征患者患AD?幾乎所有兒童唐氏綜合征患者,成年后其大腦都發生典型的AD病理變化。唐氏綜合征患者因為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21三體綜合征),這條染色體上的幾個基因與產生形成AD病理的Aβ蛋白和大腦神經細胞有關記憶的分子相關,所以會導致唐氏綜合征的病人最后會轉化為AD病人。他希望從此處入手,找到導致AD發生的關鍵神經通路和預測AD發生的早期指標,從而真正確定其發病機制,為預防、臨床早期診斷及藥物開發提供幫助。
宋偉宏強調,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增加大腦的負擔,也會提高AD的發病風險。比如睡眠不好、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腦卒中缺血、缺氧后,會觸發產生更多Aβ蛋白酶,增加AD的發生率。此外,衰老也是AD最大的高危因素。老年人要做好早期預防。一是平衡飲食,有效的飲食調理可防止AD的發生,不挑食、不偏食,保證維生素的攝入。同時不要吃得過飽,否則全身血液過多集中在胃腸從事消化工作,大腦供血不足。據日本專家統計,40%的AD與飽食有關。二是運動鍛煉,體能鍛煉可以降低AD的風險,并且能減輕患者癥狀。三是勤于用腦,從事益智活動的人群罹患AD的風險降低,學習第二語言也可能會延遲AD的發生。但最重要的還是社會交流,老年人不要獨居。要給老人建立社會交流的渠道。
多年來,宋偉宏始終堅持推動中國、加拿大兩國間的教育和科技交流與合作。經他協調促成的醫學、生命科學合作項目有150余個。“在國家科技與人才培養方面,盡我所能地在兩國間做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正好有這個機會和條件。”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宋偉宏對科學家精神有著自己的定義,他認為科學家首先要有好奇心,這是科研的驅動力,好奇心幫助科學家刨根問底探索事物的本質;其次科研需要細心認真,每一項巨大科技成果的問世,都離不開敏銳的科學洞察力,于細微之處用心;再次科學家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這是科研的底色;最后科學家要耐得住寂寞,科研需要堅持和忍耐,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宋偉宏談道,“其實我并不提倡彎道超車,不要總想著利用彎道超越對方,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做扎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總會有所成就”。孤獨黑暗的探索時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關鍵階段,在茫茫未知的科研世界里,宋偉宏正用一種開闊,講述著科學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