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
摘 要:寫作一篇好的議論文,最關鍵的就是要學會說理。所謂“理”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指“事理”和“情理”;另一個層面是指“哲理”。我們只有把“常理”提升到“哲理”的層次,文章才會有厚度、有質感?!皶f理”的實質是指論證思維過程的展開。具體地說,就是如何把論點和論據結合起來。
關鍵詞:說理;解說;分析;對比
例:知識就是力量。(觀點句)它首先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偉大的精神智慧,當然更可轉化為具體的、可見的、巨大的物質力量。(闡釋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憑什么?知識,以及知識帶來的預見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輪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動”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后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偉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識——關于宇宙奧秘:天體物理、時空本質的最新知識,最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見,知識能夠改變世界,知識能夠決定命運,知識能夠給人自由。(結論句)
論證段落應該依次包含如下五種功能不同的句子: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句、結論句。那么,好的論證有什么方法呢?筆者結合自身的總結歸納如下:
第一種方法,假設說理法
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使得人們信服。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如果所舉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所舉例子是反面的,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簡言之,正例反說,反例正說。這是最簡單易行的說理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掌握。
如《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薄蠢f
又如《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正例反說
第二種辦法:例后解說法
舉例之后,可能會有一個擔心:對于這個事例的中心,別人的認識會不會和我的不一樣?例子跟觀點的關系,別人會不會跟我認識不太一樣?或者覺得我這個例子跟我要講的觀點關系不那么密切。這個時候把這個例子解說一下,使它能更好地為中心服務。
例:由所舉論據里面你可能看到一定的苗頭或可能性,設想出某種結果,然后就著這個苗頭朝結果引申出去。
(例文)繆賢心胸開闊,他發現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為他出身卑賤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藺相如推薦給趙王,讓他出使秦國。藺相如此去吉兇難料,雖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開得勝,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天下所共傳寶”的和氏璧也被秦國奪走了,辱沒了趙國的威名,(看出苗頭)那么趙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殺了藺相如一個了事,連繆賢也將因推薦庸才之過而受到牽連。(引申結果)但繆賢并不懼怕這些,他識才敢用,非常信任藺相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毅然把藺相如推薦到趙王面前。若非出于對國事的關心,是難以做到的。
第三種方法:“因果分析法”
就是在列舉事例的基礎上,分析產生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這原因就是所要證明的觀點。
例:磨難,能歷練人生。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后黯然退出體壇,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第四種方法:披文示意
披露一段文字,然后解釋它的含義,在解釋含義的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主要用于引用名句之后。
例1:沿著名言的意思繼續延伸
(引用名言)常見有這種人,遇事總是自慚形穢。我認為,做人還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一句話過渡)天下人也是如此這般。(披文示意)“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間存在有能力、有風度、有才華的人們,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紛繁復雜,天下人更是多種多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價值,自有其自然選擇的位置,何必因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長成的,如果小狗們自輕自賤,縱使長成大狗,也會在自卑的壓迫下碌碌無為。何況,小狗的嬌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們望塵莫及的。
第五種方法:類比分析法
類比分析就是使用類比的方法,在話題之外引入一個類比物,通過對二者相似點的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例:論述“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其實,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藝術,我們泡茶的時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為什么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為前兩遍沖去了茶葉上的蠟質和灰塵,第三遍才泡出了茶葉的真醇之味。我們探知也是如此,在對事物的認知上,越過感情布下的迷霧,拋過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路,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
總之,議論文寫作方法很多,可以不用拘泥于某一種方法,如果需要,也可多個方法相結合。但是不管使用哪一種方法,它的要領永遠都是把道理解說清楚。
參考文獻:
[1]林承雄.議論文說理——綱舉目張條分縷析[J].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13(10):33-37.
[2]任謹.條分縷析說理嚴謹[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1999(08):17-18.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